第29章 起事
- 帶著騎砍回南明
- 淚曲.
- 2026字
- 2024-03-15 21:57:41
書接上文。
眼見有村民被官府的人抓起來準備帶回縣城,葫蘆關本地的鄉民紛紛坐不住了,且不說他們同一個村都沾親帶故,若是那人真的被抓去了縣城,指不定要被嚴刑拷打,屈打成招。
而且,那人若是被帶走,他們整個村子都去“舔包”的事情肯定也會瞞不住,官府不會容忍他們私藏不屬于他們的糧食,定會勒令他們上繳。
真到這種地步,到底要繳多少糧食上去那就不是他們說的算的了,以官府的尿性,指不定要趁機敲詐勒索他們一波。
今年本就是大災年,每家每戶的收成并不多,可能連挨過接下來的冬天都難,要是再被敲詐勒索一波,誰知道會有多少家庭因此家破人亡。
葫蘆關村民們是越想越害怕,越想越后悔,他們一合計,正好明軍就在附近活動,不如直接殺官造反,請明軍前來相助。
于是,就在那官府的人準備把村民押回縣城時,葫蘆關百姓紛紛拿起家中的農具,將還未出村的衙役包圍了起來。
衙役們看著那氣勢洶洶圍過來的村民,驚疑不定,連忙拔出腰刀指著人群,被圍在其中的師爺呵斥道:“你們這是要干什么?圍堵衙役,想造反不成!”
“老子反的就是你!”
人群中不知誰喊了一嗓子,村民們紛紛呼喊著圍了上去,一番亂戰,被圍住的師爺和衙役很快就被亂棍打死。
葫蘆關村民殺官造反后,便派出使者前往附近幾個村莊聯絡,邀請那些村子一起起事,等葫蘆關的使者來到陳家莊的時候,蘇言正在后山訓練士兵,突然看見有村民著急地跑過來,對他喊道:
“蘇百戶,大事發生了!”
“發生什么了?”
蘇言讓士兵們就地休息,轉身走向那個村民詢問道,那村民站下后顧不得喘氣,語氣急促道:“蘇百戶,葫蘆關,葫蘆關鄉民殺官造反了,他們派人來想要聯絡我們一起起事,二叔公讓我來請你下山詳談。”
“殺官造反了?!”
蘇言大驚,他倒是沒想到葫蘆關鄉民居然會如此大膽,一言不合就殺官造反,不過聯想到他留下來的那些糧食,倒是可以理解了,所謂人為財死鳥為食亡,那些鄉民怎么可能把到手的糧食又交出去。
想到這,蘇言便讓手下的小旗監督接下來的訓練,自己帶著陳華彬和那村民一起快步下山,回到了村子里。
回到村子后,村里的大部分男丁都被集中了起來,聚集在祠堂前的空地,見蘇言過來,他們紛紛為其讓出一條道,讓蘇言幾人穿過人群進入祠堂里面。
祠堂內,二叔公正襟危坐,一個陌生的村民站在他面前面露彷徨,見蘇言和陳華彬入內,忍不住多看了他們幾眼。
“這位便是我與你說的蘇百戶了。”二叔公看向蘇言,對著那村民淡淡說道:“也是這位蘇百戶領導我陳氏子弟滅了馬財主滿門。”
那村民聽了,看向蘇言的眼神里不禁帶上了幾分敬畏,他抱拳行禮,道:
“蘇百戶,草民是葫蘆關鄉民張萬才,我等鄉民不忍官府欺壓,憤而殺官起事,今日到此本是想邀請貴地鄉民共同反抗,卻沒想到王師就在此地。”
說完,他頓了頓,繼續道:“既然王師就在此地,草民懇請百戶領王師相助,我葫蘆關鄉民愿遵從王師調遣!”
話落,張萬才又深深行了一禮。
雖然從某種程度來說,他們會殺官造反都是賴明軍所致,但現在已經不是說這些的時候了,能否得到明軍相助直接關乎到他們能堅持多久。
蘇言沒有馬上給出回應,而是默默盯著行禮的張萬才,腦筋飛速轉動起來。
從夜襲馬家莊到現在已經過去了七天時間,這段時間里他每天都在為士兵進行訓練,在教練技能的增益下,最先參軍的十個村民也達成了升級要求。
也就是說,現在他手下有26名二級兵,54名一級兵,若是現在起事,有陳家莊與葫蘆關兩地鄉民的支持,除非是參將鄧云龍率軍殺回來,本地官府是肯定奈何不了他的。
起事后,他也可以光明正大的打地主,用搶來的錢糧擴軍,慢慢滾雪球,直接拿下瀘溪縣也不是問題。
這雖然與他一開始慢慢發育,等到南昌反正前夕再起事的計劃相駁,但也不是沒有可行性的。
唯一的問題就是金聲桓和王得仁的反應,若是他們在自己攻下縣城以后前來圍剿,那不就糟了。
一時間,蘇言的內心充滿了糾結,但最后他還是決定了下來,對張萬才說道:“抗擊清廷,光復山河是我明軍之職責,本官自然會與你們一同起事。”
聽蘇言這樣說,張萬才這才直起身來,激動道:“王師仁義,草民這就返回葫蘆關,告訴其他村民,準備錢糧迎接王師到來!”
蘇言點了點頭,那張萬才便又行了一禮,匆匆離去。
在他走后,蘇言這才看向坐在主位上的二叔公,他略帶歉意,道:“二叔公,沒有與您商量就做出了決定……”
“無妨。”老者抬手打斷了他的話,沉吟道:“自從那一晚后,我陳氏族親就已經徹底與明軍綁在一條船上,如何能夠置身事外,一會我會向外面的族人宣布此事,你只管回山里動員兵丁。”
蘇言見對方態度認真,只好深深行了一禮,答應下來。
……
他們要參戰的消息迅速在村子里傳開,也不知那二叔公對著族人說了什么,等蘇言帶著隊伍下山回到村里的時候,就得知有四十三個男丁要隨明軍一同出征。
這四十三人也算是陳家莊最后能夠給出的成年男丁,他們一走,偌大的村子里就只剩下老弱婦孺了。
得知這一消息后,蘇言不免感動萬分,同時也深感壓在肩頭上的負擔更加沉重,這七十多名陳氏子弟的性命都托付在他身上,若是他們在跟隨自己征戰時相繼戰死,他又有何顏面面對陳家莊留守的鄉親父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