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恐怖社交圈
- 閑聊致勝:給命運一個機會
- 泰·蒙道爾
- 7624字
- 2024-02-28 18:17:21
要和他人打交道,
最困難的是——
要有膽量走進滿是陌生人的場合,
并讓自己脫穎而出。
歡迎來到充滿虛偽、欺騙和駭人怪獸的90年代美國恐怖社交圈。有些怪獸和我們很相像——他們和我們穿相同的衣服,說相同的話,吃一樣的食物,看一樣的電影。但是另有些怪獸則和我們截然不同,我們一直學著離他們遠一點。
在社交圈里,你可以有兩種選擇。一種是留在某個安全范圍內,在那里,你有一些舊識,他們的想法、做法和外貌,都和你類似。第二種是冒一點險,跨足到你不熟識的范圍中,那里的人或許是你不太熟悉的,但有趣多了。你冒的風險愈大,所獲得的樂趣也就愈多。在安全范圍以外,你每跨一步,就進一步地把你自己帶往一個嶄新而遼闊的視野。遠離安全范圍的結果,就是借著接觸他人和交換彼此的看法,擴展你對自己的觀感。如此一來,每一段交情對你來說,都可能成為一份天賜的禮物:那可能是一個新朋友,一份新的生意合約,一個情人,或是一段新生活。這其中的挑戰是:你如何讓他人注意你,同你說話,喜歡你。
對于像你這種能力高強、專業、能言善道、做什么事都很容易的人來說,上述的挑戰聽起來輕而易舉,不是嗎?其實,并不盡然。因為這項挑戰中還有別的條件,我稱之為“他們”和“我們”的想法,我們絕大多數的人,從小就活在這種想法中。
大多數人在小時候就學會了從情感上與他人分開,同時,我們也學習說話和思考。父母或許會教我們不要和陌生人搭訕,或是告訴我們說,巷子里新搬來的那家人和咱們家“不一樣”,所以,在那戶人家附近打轉不甚安全。當你還是孩童的年代,你和你的家人形成了一個或可稱為“我們”的小團體。等你稍長,這個“我們”擴大到社區的成員,可能包括你的朋友,街角雜貨店慈祥的老板。然而在這個圈子外的所有人,仍舊都是“他們”。有些人所受的教育告訴他:凡不屬我族、我國或我教,皆是非我族類的“他們”;另外一些人則相信:非我性別或性傾向,皆屬“他們”。
這種生活方式真是孤寂,不幸的是,文化中的許多迷思,都在延續這種想法。80年代,當我們開始熱中建立關系時,上述的人際溝通隔閡稍有縮減。建立關系那一套教我們如何向陌生人介紹自我,開啟并維持對話,保持聯系,進而成為朋友或同事。但如今,因過度強調建立關系,反而成了八股樣板。隨著年齡的增長,很多人都明白:建立關系的真正內涵就是和各式各樣的人打交道,這不只是一個做生意的概念而已,這個概念是要讓生命改觀。然而要和他人打交道,最困難的部分是——有膽量走進滿是陌生人的場合,要求他人注意我們。
小時候大人教我們要提防陌生人,同時也告訴我們說,引起別人的注意是件不禮貌的事。傳統的禮儀規范告誡有禮貌的淑女和紳士(特別是淑女):在人前要態度優雅,不可出風頭。表露太多的個性,說話太直接或太誠實,或是太過直來直去,明白表示自己想要什么,都會被視為是危險的舉動。也就是這種自認危險的心理,使我們在與他人打交道時,始終覺得不夠安全。一般來說,建立關系事實上就是和他人溝通,這是一種需要學習、教化的技藝,我們必須向自己的極限挑戰,反省自己的行為。要做到這一點,我們得把自己心中有關“我們”和“他們”的概念清除掉,創造一個新的安全觀。在壓力很高的環境中仍覺得很安全(哪怕是裝出來的也好),這是所有成功者必備的能力。
何必那么在意打交道?
人類(其實所有的動物都一樣)不是生來就要離群索居的。如果我們能與他人分享,能不斷地結交新朋友,生命會變得更好。從朋友那里,我們可以了解自己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這絕對是攸關存亡、攸關心理健康的大事。如果上述的理由都不夠充分,如果你真的不在乎自己的心理健康,如果我提的概念都太高遠,那么試試以下這個最簡單的理由吧——和他人閑聊打交道非常重要,因為這是找工作、簽合約的最好辦法,我們每個人都需要討生活,賺溫飽。
而所有理由中最好的一個理由是:你或許并不是真想在電視機前獨自吃著比薩,度過今后的每一個夜晚,對不對?
如何活躍于社交場合
下次參加聚會時注意一下四周,你會發現,那些最怡然自得、擷取到最多社交機會和商機及真正玩得很開心的人,都是那種無憂無懼的人。他們不費吹灰之力就可以和陌生人交談,輕松得好像原已是舊識。他們通常看起來說話都很得體,也認識每個人,或者說“看起來”好像認識每個人。而且,他們竭盡所能地遞交名片,一點也不會不好意思。
如果這種人的行為讓你覺得有點像梭魚,那么或許你曾碰到過那種直扯著嗓門、過度張揚而虛假客套的人——那種人逮住機會就對著全場賓客表現自己,也不管自己聽來的究竟是個商場消息,還是艷遇。你知道這種人的典型作風,不外乎在會場中物色操弄對象,結果不是讓人做上一筆爛生意,就是拐人尋歡上床。很不幸,他們從來學不會如何細膩地推銷自己,而如果言行舉止恰如其分,積極的社交是可以展現一個人的高度尊嚴的。更不幸的是,沒有人傳授這種社交藝術,于是我們大多數人都對“活躍于社交場合”產生負面印象,總覺得那是神話,不可能出現在真實生活中。
知道如何有效地活躍于社交場合,還只是一連串步驟中的一步而已。那一連串的步驟可以讓你的生活中環繞著一些新奇有趣的朋友,充滿了無盡創意的可能。打破“他們”和“我們”的心理,是一種練習,也是一種持續的活動。放棄那種心理并不能保證有立即的快樂滿足,因為此舉是讓新朋友加入你的未來,需要你前瞻性、策略性的計劃以及全心投入——每天投入。知道如何活躍于社交場合,不僅意味著你知道要到什么地方去和人打交道,到了那里要和什么樣的人交談;還代表你知道應該從哪個角度切入話題;它同時意味著你在首次會面之后,一肩挑起往后幾個月、幾年間交情發展的主要責任。如果你怕陌生人,絕對無法勝任愉快的。
如何找到最好的社交場合
無論你的目的是尋找商機,還是純粹為了社交,你都能在報紙的地方版上發現各式各樣的活動,在那里可以找到那些你想要找的人。
在日報或周報方面,許多報紙都有“活動日志”欄,條列著各種活動——從最自然的徒步旅行,到正襟危坐的慈善晚宴。大多數的城市和鄉鎮都有地方性的周報或月刊,多半是免費的。例如:《洛杉磯周報》或《芝加哥讀者》。各大城市和各州也會發行當地的雜志,像《蒙特利生活雜志》、《新澤西月刊》、《南佛州生活》和《俄勒岡海岸》,幾乎所有這類期刊都會有活動日志,列出從排球賽到單親家長支援團體的活動。那正是現成娛樂、文化、社區和其他社交活動資料的最佳來源。為了尋找商業活動,你可以買一本當地的商業雜志,像《圣荷西商報》或《今日邁阿密企業》,那里面都列有各種研討會、專業協會午餐會、慈善活動和社區聚會。
如果你并不習慣參加政治議題的集會和社區歷史建筑的演講,那么你就錯失了一些會見同好的機會。這種非常公開,又不需具名的活動,提供了一個安全、非直接的環境,讓你和他人打交道,而且活動會多到讓你的日程從周一排到周末。最妙的是,整個會場中每個人都把注意力集中在特定的話題上,所以你通常有話可聊。
某些城市的商會會提供當地重要活動指南。例如,洛杉磯就有一本名叫《洛杉磯計劃家》的刊物,每月更新資料,詳列未來12個月中各種社會、民間、慈善、娛樂和專業活動。你也可以打電話給當地團體的年會或旅游服務中心,詢問是否有類似的指南。如果有,就好好利用。每個月仔細看一遍,拿一支螢光筆選出那些可以讓你找到特定對象的活動。
洛杉磯有800萬人口,如果有朋友來跟我哀嘆無處可去、無人可見,我會很不耐煩。單身一人在大都市生活的確很無聊,都市生活的本質的確很冷酷、很不人性化;但是上百萬的人住在那里,每個人都有其興趣、嗜好或職業,這些都可能是你和他人溝通的橋梁。只要把這些橋梁找出來,你會發現一些有趣、開朗、親切的朋友正等待你去發掘。你愈是積極,那些人就愈不像“他們”。
身份認同
假設你已鼓足了勇氣,打算去參加一個聚會,而且也鎖定了會面的目標,你將如何接近他們?說些什么?如何理出一個頭緒?
在互相打過招呼之后,一般商業聚會多半以彼此的行業開啟話題。多半是這樣問的:“您是做哪一行的?”回答可以有兩種,其一是把你的工作狀況告訴對方(股票經紀人、教師、作家、為人父母);其二是依問題的表面意義,照自己所選的方式回答(比如說,我現在在家待業,每天都看電視上重播的節目)。從職業來界定一個人,說實在還是拘泥于“他們”和“我們”的想法,這延續了以“業”取人的概念。當你問人家“在哪一行得意”時,人家會拿職稱回復你,而不是用其他條件來描述其獨特性。對我們之中的某些人來說,一個工作頭銜(我是一個娛樂業律師)或許正是我們惟一需要的,或者是我們惟一想要知道是不是要繼續交談下去的資料。然而,對于那些頭銜并不是那么響亮的人來說,職稱或許代表的只是他生活中的很有限的一部分。下次如果你想認識他人,可以換個方式問對方:“你有什么精彩故事可以說來聽聽?”這是我最喜歡的一種問法。
如果你以刷油漆為生,但私下正進行一項杰出的發明,你希望有一天能將發明公諸于世;你會把自己叫做油漆匠,還是發明家?當人家問起“你在哪一行得意”時,那是對方心中的傳統老套作祟;這個問題真正的意思是:“你靠什么行業賺錢營生?”這種假設很令人不安,因為被問的人或許并不以他吃飯的差事為榮。我們之中有些人是一邊寫小說,一邊在快餐店里包漢堡;或是白天開出租車,晚上去護校上課。我們誤以為自己必須以一個工作職稱來回答那樣的問題。
請花一點時間回頭審視你自己和你在意的事,看看那些你同時做的事(同時這個詞真可怕,好像工作是你惟一的身份,其他界定你身份的事物都放在一邊不具實質意義)。你是一個對整體性醫學頗感興趣的大哥大銷售員?或者,你是個中學老師,同時也是酒品收藏家?也許,你在超級市場當店員,但周末時很喜歡玩賽車,要不就是跳芭蕾,或是培植可能得獎的純種玫瑰。界定你是誰、如何表達真正的你,這份選擇權全在你自己的手上。關于你究竟是誰,其面向之多或許遠超過你所察覺的自我,而每一種面向都有一群潛在的聽眾和伙伴。你該做的只是讓人家知道你在那里。
假設你非常喜歡攝影,一有機會就拍照,鉆進自己的暗房去沖洗。你的作品雖然還不到職業的水準,但也已經相當不錯了。實際上,你賺錢的差事是做銀行職員。如果你最大的夢想是成為一個職業攝影家,而你不想繼續窩在銀行無聊的飯碗上坐困愁城,那么你可以采取兩種行動。你可以因為被白天的工作釘死了,而選擇整天苦著一張臉、感受挫折和沮喪;也可以開始你的“閑聊致勝”計劃,結交一些能夠幫助你達成目標的朋友。我們假設你選擇了后者,而且正準備邁向“起而行”的階段,而非枯坐哀怨。
下次,城里哪個藝廊有攝影展,別忘了停下來駐足一番、瀏覽一下。到了那里,先將自己的姓名、地址和電話加在藝廊寄送活動通知的名單上;同時和藝廊老板聊聊,問他知不知道現在有什么相關的活動或課程。對于城里的其他藝廊,也如法炮制一番。打電話過去或親自造訪,登記你的資料,讓人家可以把活動消息寄給你。幾星期之內,你就會開始收到新展覽開展的邀請函或藝術家招待會的通知,并得知有一個戶外攝影講師將率隊走一趟自然徒步之旅。別因為自己好像不屬于那個團體,或擔心到那里會不知所措,就把邀請函丟到紙簍里。你必須強迫自己參加活動,如果必要的話,帶個朋友一起去幫你壯壯膽。
到了那里,你將會發現,周遭盡是和你一樣對攝影有興趣的人(或者是和你有同樣生意點子的人)。因為你對那個領域多少有些涉獵,你一定會有些話題可以談。事前要是閱讀過最新的科技發展,或是掛個電話給藝廊索取參展者的資料,你成功的機會更大。一旦作了初步研究,你不只是到達會場時心理上早有個底,也與曾以電話聯絡的藝廊老板建立了人際關系。
對于興趣很明確的人來說,上述方法很有效。如果你是海洋生物學家怎么辦?假設你平日在專業領域已很活躍,也常參加專業例會、研討會或頒獎晚宴;何妨把觸角再延伸出去,參加一些稍微有點不同,但還是相關的研討會,比如環保議題的會議?說不定,你的專業素養和知識,可以為環保團體做志愿者。想想看,當你開始替“綠色和平組織”分析海水樣本時,你可以遇見多少新鮮有趣的人物、點子或商機。由于你具備那些專長,下一次漏油事件發生時,或許你就會以環保團體發言人的身份,出現在晚間新聞中。這一點也不匪夷所思,這種事真的發生過。
不管你的興趣在哪方面,總會有一群人或組織專注其上。把這種團體找出來,其實比你想像中的要簡單。
當你花了些時間瀏覽過報紙上和貿易雜志上的各式活動后,到你居住地的鄉鎮圖書館走一趟,向查詢處的館員借一本絕妙的參考書——《協會百科》。這是一本厚厚的指南,含主題和關鍵字二種檢索方式。條列了全美各種商業、社會、政治和特殊興趣團體的名稱。除了“家庭醫師學會”、“建筑工業協會”、“美國昆蟲防治協會”等主流商業組織,你還可以找到業余嗜好及運動的相關團體,像“獵鷹俱樂部”和“阿拉斯加手球協會”等。全國主要的協會都名列其中,像“心臟學會”和“溺水者救助會”;還有非主流的“沙漠區爵士會”和“科羅拉多和平連線”。甚至連“全美仇恨進口車者俱樂部”和“圣地牙哥吉特巴舞者俱樂部”這樣的組織都包括在內。只要你想得到的,應有盡有。
一旦你找到了自己喜歡的團體,打個電話或是寫封信去請對方把你的名字列在郵寄名錄上。通常列入郵寄名單中的,不一定非得是會員。對方會把你家附近相關的活動或課程資料寄給你,你在參加過幾次那類的聚會或聽過幾次演講后,或許就知道自己喜不喜歡這個組織,再決定是否要加入成為會員。就這樣,你已將自己推向一種新境界,那里有許多讓你認識新朋友,拓展新生意,并且即刻展開社交生活的機會。
發展出歸屬感
你是否負擔不起下個月“拯救雨林募捐餐會”500美元的入場券?其實,即使你負擔得起,但是一想到自己得走進一間滿是社會名流的房間,而你誰都不認識,就覺得很恐怖?
冠蓋云集的慈善活動正是會見重要人物、與其閑聊的最好場合;這也是極少數可以和知名人物、工商業巨子輕松閑聊的地方。但其中還有一個小問題,大多數人負擔不起那筆昂貴的入場費;就算付得出來,這種聚會也會把剛開始學習社交技巧的人嚇倒。
不要失望!有個辦法可以讓你不花一毛錢,就成為主辦單位歡迎之至的來賓,而你在活動中還更覺得安全、自在——擔任籌辦聚會的志愿者。
義務工作會把你帶進一個嶄新的領域,那是你從未想過自己可以接觸到的領域。除了讓自己在活動中得到一份“差事”,還給你一個去參加那項活動的理由。擔任志愿者讓你在會場上有事做,而不只是在那里等著什么事降臨。而且,作為籌辦委員會或籌辦團體中的一員,主辦者的身份會讓你處在權威的位置,來賓都得向你索取資料或和你交談。但是最重要的是,此舉會使你自覺有所歸屬,奇跡似地提高你的自信心,讓你開始真正地與他人交往。
我們假設你已發現一個自己喜歡的組織,它可能是商業、政治或慈善性質的。你不一定要找個曝光率高、能吸引許多電影明星和媒體焦點的組織,你可以加入分送衣物給游民的地方性教會團體,或是為醫院募集研究經費的協會。這類的團體幾乎都仰賴捐款才能維持,也都靠舉辦募捐活動來籌款。
獲得歸屬感最有效的辦法是活躍參與該團體。活躍參與的好處很多,如果你自愿在某個募捐餐會的籌辦委員會中服務,通常就可以不必花錢買餐券。如果你在籌辦委員會中擔任聯系工作,負責打電話邀約賓客,當那些人出現在餐會時,你將“認得”大部分的賓客,因為那些人都在電話中跟你說過話。同時,你還有機會認識籌辦委員會的同事,這是接觸他們并和他們交朋友的好時機。
以我自己的經驗為例。幾年前,有一個公關業的朋友請我加入一個委員會,為某個組織募捐,協助游民家庭。我起初不太愿意,主要原因是每周聚會都排在早上8點鐘。其次,我覺得自己的工作太忙了,實在沒時間再接新的計劃。但是我硬逼自己去參加,因為那個委員會里的成員都是人面很廣的專業人士,我明白這個建立交情的機會是多么難得。我勉強參加那些晨會,后來才發現,我所需要貢獻的只是每個月利用一點時間,打幾個電話,寫幾份新聞稿,而這樣的隨手之勞卻能使我的社區改觀。
我在那個委員會中服務了兩年,那段時間,我們舉辦的募捐餐會、藝術品義賣會、保齡球賽和其他活動,吸引了社交名流、政壇領袖和許多大人物前來,為該組織募到了好幾十萬美元的捐款。在服務的過程中,我得以接觸到平常從來沒機會碰面的人;我和好萊塢一些大明星聊過天;我還學會并設計出“閑聊致勝”的一些基本秘方。
所以,我特別強調為團體或籌辦委員會做義務工作的重要性,這是一種自我行銷的有效方法。幫助別人自然有其樂趣和滿足,而借著幫助別人,你也得到了幫助自己的機會。
加入延請名人演講的籌辦委員會,通常也是個好機會。如果你參與邀請來賓在午餐會或是其他特殊活動中演講的過程,你將可以跟真正的大人物親自會面。如此一來,你將不只是個與會者而已,整個團體都會覺得你非常特別。舉例來說,說不定你得導引這個大人物到會場、接機、在其公開露面時打點周遭,或是帶這位大人物去進晚餐。
當然還有其他不那么費時的義務工作。例如,你可以在會場門口核對來賓的身份,這樣你就有機會親自向每個進場的賓客問候致意。如果來賓需要掛著名牌(這通常是個好主意),那么你就有機會去查核這些來賓的頭銜和關系。名牌上最好是有公司名號或是其身份關系,這樣大家才知道自己到底是在跟誰說話。這背后的意義是讓每個人都成為這次聚會的一分子,而不是讓大家都成了旁觀者。
在蘇珊·柔妮的巨著《如何活躍于社交場合》中,她談到了一種她稱之為“主對客心理”的情況,這個意思是:當你參加一個聚會,行為舉止不應該像客人,呆在那里等著人來侍候。相反地,你應該表現得像是主人,和大家打招呼,帶著一股善意,把來賓湊在一起,為你自己的聚會經驗負責。通常,你不會做得過火到在他人的宴會上,替主人招呼客人,幫客人脫外套,或是端飲料給來賓。但是在大型宴會中,你這類的舉動會被做東道主的人視為非常可貴的親切協助。你會獲得非常意外的結果的。
而提到東道主,每當你抵達一個什么人都不認識的聚會,你最需要自我引薦的對象就是東道主。主人的職責就是讓每個來賓都玩得很開心,如果你讓他知道你是第一次參加這類聚會,而且一個人也不認識,他就會來招呼你。主人一定知道誰是團體中真正的社交高手,通常他會很樂意為你引見。但是如果你不讓主人認識你,他無法幫你的忙。所以不必怕開口,宴會中總有像你一樣想認識別人的人。
當然,最起碼,你得采取行動。如果你突然決定要從今夜起,常常出現在人前人后,這可能會是令人擔憂的第一步。但是,長遠來看,創造社交生活,其好處無可限量。你可以想像,如果每個月會見兩三個新朋友,你的生活會有多大的不同;如果這兩三個人當中,至少有一個人為你的未來帶來新希望,諸如商業信息,一次令人振奮的探險,一場羅曼史,或是再給你帶來一位新朋友,那又會是什么樣的景況?
邁出社交的第一步,需要你投注許多勇氣和膽量。你得打破一些自己原本絕不妥協的原則,像謙卑、不多管閑事、不鋒芒畢露等等。從現在起,我們要摒棄從小學來的“有耳無嘴”才是乖小孩的想法,要學習創造自己想要的生活,成為一個風趣又自信的成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