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業問道:用文化助力企業良性發展
- 李柏映
- 2412字
- 2024-05-22 15:47:49
第一卷 中華文化與企業管理
01 人生與事業的方向
我們做事業到底為了什么?事業是人生的全部嗎?肯定不是。中國傳統文化對于這一問題是如何解答的呢?
日本經濟崛起之后,稻盛和夫先生也在思考這個問題。他在《活法》一書中寫道:“我們生活在一個不安寧的時代,世道混迷,看不清前途,物質是富裕的,精神卻很空虛。衣食是豐足的,禮儀卻很欠缺。行動是自由的,感覺卻很閉塞。只要肯努力,什么都能得到,什么都能做成,但人們卻消極悲觀,有人甚至犯罪或搞出丑聞。一種壓抑的氣氛彌漫于整個社會,這是為什么?因為許多人找不到人生的意義和價值,迷失了人生的方向,因為缺乏明確的價值觀才導致今日社會的混亂。”
《活法》作為企業撰寫的書,開篇不談企業卻直接談人生:“如果不從根本的價值觀上思考和解決問題,社會必將愈加動蕩,未來必將愈加混沌。在本書中我將正面追問什么是人生的真理,生活的意義何在,人生的狀態是什么。我將毫無顧忌地闡述我在這些重大問題上的基本思想,將我這根小小的樁打進時代的潮流。”
我們身邊有這樣的企業家,賺了錢以后依然很痛苦,覺得很迷茫,沒有方向,為什么呢?慧律法師說過一句話:“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了錯誤的東西。”企業家所遇到的很多問題,其實都與方向有關。如果方向錯了,那么整個商業一定會迷航。而中國傳統文化恰恰對于人生方向問題有著非常深刻而又理性的思考。
企業做到什么程度算是成功呢?在常規思維中就是以銷售額為目標,以成為上市公司、國際品牌、500強等作為成功的標志。這些不能說是錯的,但絕不能把它當作終極目標。中國的傳統文化在提出人生與事業的目標時,給出的答案叫三立——立德、立功、立言,這是中國人的追求。
立德,謂創制垂法,博施濟眾,即樹立高尚的道德;立功,謂拯厄除難,功濟于時,即為國家建功勛、做貢獻;立言,謂言得其要,理足可傳,即思想、經驗用文字記載其要,傳之于世。所以,中國人的名字里常有三立,如馬三立、李立三。中國人做事業,以這個作為最高標準。為什么將其作為最高標準?站在歷史的角度就能明白。“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什么能夠在歷史上留下印跡?三立!其他的,“是非成敗轉頭空”。
如果以三立為追求,就有人會提出:那公司業績呢?上市呢?其實能夠實現三立,這些都會被兼顧到,反倒不難。像三鹿奶粉、長生生物出的問題,我覺得還是在大方向上錯了,追求不同,結果就不同。比如,同樣是企業家,為什么稻盛和夫先生能夠寫出《活法》那樣的書,而中國的企業家卻寫不出來?出書是立言,立言得先立德、立功。
立德,可以利益家族數百年。“積善之家,必有余慶”,像吳越王錢镠、宋朝宰相范仲淹,因為德厚,這兩個家族傳承不斷,綿延八百年乃至一千年。立功,可以利益國家數百年。像陳嘉庚創辦廈門大學,張伯苓創辦南開大學,對社會貢獻很大,到現在人們還是紀念他們,因為他們對社會有功。立言,可以利益后世數百年。像王陽明、曾國藩,我們現在看他們的書,仍然覺得很有用,因為他們有追求、有才智。
古人的追求方向跟我們現在真的不大一樣,像范仲淹、王陽明,他們臨終時連喪葬費都沒有,特別貧困。有人會問:“官當得那么大,為什么還那么貧困呢?留點錢不行嗎?”其實后來才明白,他們對這些毫不在意,三立才是他們真正的追求。這就是中國的傳統文化。
三立是外在的顯性世界。關于內在的世界,稻盛和夫先生提出“提升心性、磨煉靈魂”。他說:“我們人生意義在哪里,人生目的在哪里呢?對于這個人生最基本的問題,我認為必須從正面回答,我的答案就是提升心性、磨煉靈魂。”把內外兩面聯合起來,就是今天企業家應該要追求的人生境界。

內在提升自己的心性、磨煉自己的靈魂,外在立德、立功、立言。內在與外在之間是彼此關聯的。如果我們能夠立德、立功、立言,心性也一定很高;同理,如果我們心性很高,就可以立德、立功、立言。兩者可以互相對照。我們在追求三立的過程中提高心性,在提高心性的過程中實現三立,以這個目標貫穿我們的事業。
對于中國的幾千萬名企業家來說,如果定下這個目標,相對來說就會更加合理可行,在中國文化里被稱作“內圣”和“外王”,出自《莊子》:“是故內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發,天下之人,各為其所欲焉,以自為方。”
內圣是在事業中提高心性,外王是在事業中實現三立,內圣和外王之間互相關聯。內圣,還包括慈悲的增長、智慧的增長。外王,就是立德、立功、立言的兌現。如果內在的慈悲增加了,我們的理想就大;智慧增加了,思路就更加開闊。
我認為傳統文化給出的答案是一條安全之路、合理之路,中國企業家如果朝這個方向奮斗,要比過去單純追求財富好很多倍,既為社會做了貢獻,也保護了自己。因為調整了方向,從而調整了整個人生與事業的步調,這才應該是中國企業家的最高追求。
《一代大商孟洛川》中有這樣一段話:“其一,大商之為商者,非以聚財富家為目的,而以經世濟民為己任,雖居身于市井圜匱,卻能立志于天下大眾,此所謂奉義也。其二,大商之為商者,必以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為準則,誠信克己,不欺不詐,此所謂信義也。其三,大商之為商者,富裕后并非耽于個人享樂,而是為富尚仁,樂善好施,達則兼濟天下,大者保家衛國,興邦安境,小者賑災濟荒,筑路修橋,興辦義學,此所謂,行義也。”中國古人都有這樣的大商追求。
那我們中國的企業家到底應該追求什么?從財富到大商再到圣賢,這條路是合理的。如果把目標設低了,以財富作為唯一追求,后患會很大,從身體到家族乃至于后世都容易出現問題。
同時,對于個人來說,一個人如果內在能夠提升心性、磨煉靈魂,幸福感就會很強,因為內心安寧,充滿了慈悲和智慧。內心安寧、慈悲、智慧的人,一定是最幸福的人,不會有那么多的煩惱。外在能夠三立,那這一生就會很有成就感,對社會有貢獻,沒有虛度人生。
這些年我一邊學習傳統文化,一邊和企業家交流——企業家的人生到底要往哪里走。在這個過程中發現,過去選定的方向好像不太對,我想如果能調整到正確的方向,并且有“普世價值”就好了,所以就有了這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