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望與推進:后小康時代的鄉村振興——以河南省為例
- 韓靈梅 高曉燕等
- 7027字
- 2024-05-22 14:55:35
前言
“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看,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2017年10月18日,在黨的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明確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并將其寫進黨章。該戰略是基于當下中國的政治、歷史、經濟、文化等基本國情與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特征進行綜合考量而設計提出的,是黨中央著眼黨和國家事業全局、順應億萬農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推動中國農村農業現代化建設的一項重要戰略,是中國新四化目標的重要驅動力,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村和農業發展不充分,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重要表現。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無疑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依然在農村。按照未來我國人口城鎮化率達70%的水平計算,中國仍將有4億多人口生活在農村。如此龐大規模的人口在農村生活,他們如何與城里人一起共同富裕,是未來幾十年里中國要解決的最大問題,也成為我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時代背景(陳文勝,2021)。[1]由此,鄉村振興不僅僅是鄉村問題,更是關系民族復興戰略全局的問題。
2021年7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建黨一百周年大會上宣布我國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回顧中國數百年來的社會發展史,歷經百年浴血奮戰,中國實現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第一個百年”偉大奮斗目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歷史發展階段。2021年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階段的重要起始之年,是我國“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開局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后,農村社會發展深入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發力期和關鍵期。為此,國家鄉村振興局正式在北京市掛牌成立。4月2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正式獲得立法通過,標志著鄉村振興戰略有法可依,全速推進。站在“兩個一百年”偉大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全面深入建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正在開啟。總結過往,著眼未來,將鄉村振興戰略變成細化的政策,指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工作,已成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中國鄉村建設與發展的主基調。
一、回眸過往
中國從農業人口大國轉變為現代化的強國,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也是跨世紀和平發展的偉大實踐[2]。2020年是中國脫貧攻堅戰略全面收官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與此同時,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這是與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一脈相承的論述。重農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國之要。在中國新的歷史發展階段,鄉村振興戰略目標的“20字”總要求作為未來一個時期“三農”工作的綱要,必須植根我國社會發展的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并取得扎扎實實的進展,方能穩步向前推進。回望“十三五”,我國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增長、人民群眾基本物質財產生活與基本公共保障服務水平明顯改善、社會和諧穩定、文化持續繁榮、生態文明建設取得良好成果,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為我國“十四五”時期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解決好“三農”問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提供了重要遵循。
經濟建設方面
2020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高達14.73萬億美元,約占當今世界經濟總量的17%,位居世界第二,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10504美元,這是繼2019年我國人均GDP首次突破1萬美元大關以來,連續第2年超過1萬美元,表明我國與其他高收入國家發展的差距和與國際經濟水平之間的差距都在進一步縮小。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脫貧精準攻堅各項工作重點任務基本圓滿完成、成果舉世矚目,我國5575萬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全面實現了“兩不愁三保障”的目標。
2020年,全國糧食播種面積17.5億畝,總產量66949萬噸,比上年增長0.9%,增產565萬噸,實現17連增。糧食作物與經濟作物種類豐富,農業大國的地位無可撼動,我國用占世界9%的耕地養活了世界20%的人口[3]。2020年全年我國工業增加值達31.3萬億元,制造業增加值預計連續11年居世界第一位,200多種工業產品產量居世界第一。2020年全年全國批發和零售業增加值為9.6萬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39.2萬億元;其中,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為9.8萬億元,逆勢增長14.8%,占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重達24.9%。
政治方面
從國內看,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不斷深入,黨的執政能力、執政水平得到極大提高,我國的社會主義民主不斷地發展,社會治理模式也在不斷創新,人民作為國家的主人持續參與到國家發展與社會治理中,我國民主制度不斷完善,彰顯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優勢。
國際上,由于部分國家在國際交往中實行貿易保護主義、單邊主義,使得經濟全球化面臨重大挑戰,但中國始終堅持改革和開放的路線,加強國際合作,積極投身到推動經濟和社會全球化的進程中,共建共享“一帶一路”取得的豐碩成果,在推動全世界的經濟發展中貢獻中國力量。當前,我國對外經貿發展迅速,國際貿易大國地位更加穩固,全方位高水平的對外開放新格局正在加快形成。
文化方面
隨著近年來我國社會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人民群眾對于文化的訴求也正在不斷提高。2020年我國加快了公共圖書館、博物館的建設,公共文化服務機構的建設不斷完善,文化事業和傳統文化產業繁榮發展,文化的軟實力也日益凸顯,我國對傳統文化保護與發展的力度也不斷加大。
社會方面
2020年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人民群眾物質和精神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居民生活質量顯著提升。我國城鎮化水平持續提高,2020年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3.89%,比2015年城鎮化率56.1%提高近8個百分點。我國基本建成世界規模最大、較為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截至2020年,全國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超過13.5億人,基本養老保險覆蓋人數已經接近10億人,高等教育與職業教育持續發展。2021年8月教育部發布的《2020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4]顯示,2020年全國共有各級各類學校53.71萬所,各級各類學歷教育在校生2.89億人,專任教師1792.97萬人。我國人口總體素質正在不斷提升。
生態文明方面
2020年是中國社會發展歷史上極不平凡的一年。《2020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各地區、各部門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全面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和五中全會精神,圓滿完成了污染防治攻堅戰階段性目標,“十三五”規劃綱要確定的生態環境9項約束性指標均圓滿超額完成,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穩中向好,厚植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綠色底色[5]。總之,在過往的“十三五”時期,全國各個地區污染防治工作力度不斷加大,能源消費結構不斷優化,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大幅下降,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成效顯著,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強度比2015年下降18.8%,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此外,自2018年開始實施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成果顯著,農村人居環境質量大幅提升,農村生態環境改善明顯。
二、感知鄉村
曾聽有人說:“人是沒有故鄉的,所謂的故鄉,不過是祖先漫長漂泊的最后一站。”非常慶幸,我的祖先把他們落地生根的最后一站,選在了美麗的豫西鄉村[6]。所謂故鄉根深,每每心懷感恩開始新一天的工作生活時,“鄉村”一詞便會縈繞心頭。鄉村作為一個空間地域和社會綜合體,是指除了現有城鎮規劃區以外,人口相對稀少分散,主要從事農業生產活動的聚落[7]。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曾在《鄉土中國》中寫道:“鄉村是建立在泥土之上的,鄉村中的人是靠農業謀生的。”[8]由此表明,土地、鄉村人口(農民)、農業(基礎產業)是構成鄉村社會發展的重要元素,彼此間緊密聯系,共同組成鄉村經濟體系。鄉村是具有自然、社會、經濟特征的地域綜合體,兼具生產、生活、生態、文化等多重功能,與城鎮共生共存、互促互進,二者共同構成了人類活動的主要空間[9]。
對于出生在20世紀70年代末豫西鄉村、流離成長于紅色故鄉會寧的“我”而言,在日漸長大的歲月中不斷熟悉著鄉村的習俗,其40多年的成長經歷見證了中國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包含了城市和鄉村的變遷。始于1978年11月的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使農民獲得了生產和經營的自主權,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群眾的生產積極性,中國農村、農業、農民迎來了闊步向前的“春天”。兒時的視野里呈現的是:“田野的滾滾麥浪,鄉間的花草飄香,秋日碩果累累的豐收喜悅”,目之所及,都定格在了記憶中,最終凝結成一種對故鄉的“鄉愁”和對自由鄉村生活的眷戀。20世紀90年代,我國確立的外向型出口戰略浮出水面,催生出中國的新一波經濟繁榮和城市工業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極大需求,大量的農民開始離土離鄉,進城兼業[10]。與此同時,以基礎設施建設及房地產開發為主要特征的城鎮化,進一步推動了廣大農民從土地中剝離出來,加速了當時農民外出務工經商規模的擴大。到2000年前后,已形成中國農村剩余勞動力流入城市的格局,在全國范圍內已經建立起統一的勞動力市場。與此同時,“農民工”基于工資收入的引力,正在自發地調節著農民工自身的務工市場。大致到21世紀第一個10年的末期,農村幾乎每一個青壯年勞動力都會選擇進城務工或經商,而留在農村的大多為缺乏進城務工能力的老弱病殘人員。于是,就有了“農民工”“民工潮”“留守兒童、留守老人、留守婦女”“農村空心化”“中堅農民”[11]“老人農業”“離散家庭”等反映農村社會發展進程的熱詞。
基于年齡、經歷和家庭環境等原因,當時的自己并不明白,日后這些熱詞會和工作緊密聯系在一起。到了2001年,生活有了新的開端,我很幸運地成為一名高校教師;更為幸運的是,我很熱愛這份工作,熱愛自己工作的校園、熱愛自己的學生。時間轉瞬即逝,不經意間自己已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工作了20年整。帶著對工作的熱愛和對故鄉的眷戀,團隊欲將從2017年黨的十九大首次提出“鄉村振興戰略”至今,筆者在科研工作中積累的“以河南省為例”的關于鄉村建設與鄉村發展的研究成果,包括合著、研究報告、大學生“挑戰杯”參賽作品以及公開發表的數篇學術論文,整理并出版成冊。此舉除了是對筆者所在團隊科研工作的肯定,對研究方向的總結與凝練,對參與完成這些成果的付出者的感謝,對中部地區河南省鄉村振興戰略實踐的關注外,更是對耳熟能詳的“城鄉二元結構”“三農”“農民工返鄉創業”“精準扶貧”“脫貧攻堅”“全面小康”“工農城鄉關系”“鄉村振興”“城鄉融合”“美麗鄉村”“農業農村現代化”以及2050年全面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等諸多詞語和目標關系的梳理。
回望歷史,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鄉村發展同樣面臨結構優化、動力轉換的新任務。而今,中國處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鄉村該如何主動地適應當前中國鄉村經濟建設進入新時期、新發展階段的需要和訴求,加快構建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產、農民富裕富足的農業農村現代化新發展格局呢?我們黨和國家明確提出,把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作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項重大任務,舉全黨全社會之力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讓廣大農民過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按照我黨提出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由“美麗鄉村”走向“美好鄉村”的發展邏輯,可以把“美好社會”作為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的更高層次社會形態與發展目標,推動我國社會從“小康社會”向“美好社會”的長期發展方向前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后,中國經濟社會也將進入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而如何樹立新發展理念,全面推進一個人口超14億的特大型國家的36.11%的農村居民的鄉村振興,未來之路仍需探索。
三、關于本書
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這也正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鄉村振興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間哲學關系的科學闡釋。未來,持續推進鄉村振興工作,需要站在新時代中華民族復興的大戰略格局高度,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落實高質量發展的要求,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12],方能“不畏浮云遮望眼”,達到綱舉目張的目的。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本質是回歸并超越鄉土中國。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后和推進全面實現現代化“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從理論層面上看,學者們對推進鄉村振興戰略進行了深入思考和研究。在思想上,“要以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促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唐仁健,2021)[13],要認識到“鄉村振興是中國實現現代化的關鍵”(王正譜,2021)[14]。城市和鄉村都是國家發展、民族復興不可缺少的“肢體”。鄉村振興包含著要加快鄉村發展,但鄉村振興不是鄉村城市化,鄉村振興必須保持鄉村的糧食產能、生態保護和農業文化三大主體功能(陳錫文,2021)[15]。在行動上,鄉村建設要以人為本,重視在地化資源,激活數百億元生態資源價值(溫鐵軍,2020)[16]。在機制上,鄉村振興需要建立以農民為主體的發展機制(鄭風田、李國祥,2018)[17],防止鄉村振興變成折騰鄉村(賀雪峰,2020)[18]。從鄉村振興推進實踐上看,鄉村經濟和村容村貌變化巨大,成就舉世矚目。在中國社會正意氣風發地向著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的新征程上,如何認識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鄉村作為城鄉融合一體化發展的新空間、新載體,其振興的歷史邏輯與現實進路在哪里(陳文勝,2021)[19],是需要我們深入社會研究的問題。
中國的鄉村社會正在發生著巨變,本書以中國社會完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正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為背景起點,基于科學發展觀的眼光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論,站在時代和全局的角度,順應社會不斷前進的發展方向,剖析后小康時代到來之際,鄉村振興工作該何去何從。本書在相關研究基礎之上,分別從鄉村振興、法治先行,現階段中國鄉村發展概況嵌入,對我國鄉村振興“20字”總要求下的鄉村產業經濟振興、鄉村基層治理現代化、鄉村人才振興、鄉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四個維度分章予以論述,試圖探尋中國后小康時代鄉村振興的進路問題。本書第九章討論了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目標和原則,明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鄉村漸進式發展的重點舉措,為實現全面鄉村振興提出了路徑參考,并對后小康時代鄉村振興的全面推進予以展望。本書按照“研究背景與基礎——鄉村振興、法治先行,鄉村發展概況,分維度回望與推進——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邏輯研究框架展開。
本書總體框架由韓靈梅提出,共分為九章。除了第一章導論部分,對研究背景與意義、國內外關于鄉村建設與發展的研究文獻與基礎理論、研究主要內容與方法等進行概述外,其余各章分為三大部分:第二至第四章基于回望視角,主要討論了后小康時代的開啟背景、鄉村振興推進的立法基礎以及我國鄉村振興全面推進中依托的現實基礎;第五至第八章則從鄉村振興戰略推進中鄉村產業經濟振興、鄉村基層治理現代化、鄉村人才振興與鄉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等四個維度探討了相關機制探索、政策與參考路徑等,并結合河南省的實踐和相關的統計資料進行了詳細的例案分析;第九章則對后小康時代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點問題予以討論、總結與展望。本書最終由韓靈梅、高曉燕統稿完成。全書具體分工:本書的提綱、前言、后記和第一章導論由韓靈梅全面負責;第二章至第四章和第九章由高曉燕、熊鑫鵬等負責撰寫完成;第五章至第八章由韓靈梅、游健強等負責撰寫完成;其他參與本書撰寫相關工作的著者名單可參考后記。
盡管團隊成員已廣泛閱讀已有研究成果,但因學識水平、能力、經驗和時間有限,基于主體框架理論層面與實證案例相結合的剖析深度還有待進一步提升,書中的錯誤和疏漏在所難免。懇請每位讀者在用自己智慧的眼光去尋找有益內容的同時予以指正,感謝您的不吝賜教。
著者
2022年3月8日
[1]陳文勝.論道大國“三農”[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21:54.
[2]陸超.讀懂鄉村振興戰略與實踐[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20:1.
[3]李元麗,徐大勇.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 保障國家糧食安全[N].人民政協報,2021-02-02(006).
[4]2020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J].中國地質教育,2021,30(3):106-110.DOI:10.16244/j.cnki.1006-9372.2021-03-19.
[5]2020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摘錄)[J].環境保護,2021,49(11):47-68.DOI:10.14026/j.cnki.0253-9705.2021-11-10.
[6]張嬌.行走的書店[M].鄭州:河南文藝出版社,2019:7.
[7]Raymond Williams.鄉村與城市[M].上海:商務印書館,2013:32.
[8]費孝通.鄉土中國[M].上海:商務印書館,2018:5.
[9]劉剛.鄉村治理現代化理論與實踐[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20:1.
[10]陸超.讀懂鄉村振興戰略與實踐[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20:27.
[11]“中堅農民”是指以適度農業規模經營為主體的,主要收入在村莊、社會關系在村莊、收入不低于外出務工又能保持家庭生活完整的農戶。
[12]習近平.論堅持全面深化改革[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394.
[13]唐仁健.以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促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J].中國鄉村發現,2021(1):1-5.
[14]王正譜.鄉村振興是中國實現現代化的關鍵性工程[J].鄉村振興,2021(5):11.
[15]陳錫文.鄉村振興要發揮鄉村特有的功能[J].鄉村振興,2021(1):26-27.
[16]溫鐵軍.大疫止于村野——生態文明戰略轉型的由來[Z/OL].(2020-05-15)[2022-05-03].https://k.cnki.net/CInfo/Index/5157.
[17]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以農民為主體推動鄉村全面振興[N].光明日報,2018-11-29(7).
[18]賀雪峰.要防止鄉村振興變成折騰鄉村[J].黨的生活(江蘇),2020(10):24.
[19]陳文勝.論中國鄉村變遷[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