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東省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驅動機制及系統演化研究
- 寧凌等
- 2497字
- 2024-05-21 15:23:12
1.4 研究思路、內容與方法
1.4.1 研究思路
本書以新時代背景下海洋經濟發展的成效與挑戰為切入點,深入研究廣東省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具體技術路線,如圖1-1所示。
第一,在國內外相關研究的基礎上,界定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涵與特征,為研究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理論基礎。第二,分析廣東省的“三大海洋經濟發展區”“三大海洋經濟合作圈”“兩大海洋前沿基地”的基礎優勢、功能互補和推動效應,進一步總結廣東省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整體狀況。第三,通過要素投入集聚、驅動因子識別和影響因素劃分,基于DEA-Malmquist模型、創新驅動力指數和DPSIR模型,分析廣東省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投入產出機制、動力傳導機制和影響作用機制,進一步研究廣東省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驅動機制。第四,運用演化仿真、通過建立Logistic模型等定量方法,研究廣東省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系統演化路徑,為廣東省海洋經濟發展規劃和政策制定提供方法指導。第五,對相關政策實踐進行持續追蹤以及有效性檢驗分析,并提出廣東省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政策建議,為我國其他沿海省份實現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可行性借鑒。

圖1-1 技術路線
1.4.2 研究內容
為了從理論視角研究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驅動機制,從實踐視角探索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實現路徑,按照前因后果的思路來設置研究內容。因此,研究內容主要由以下4個部分組成,如圖1-2所示。

圖1-2 研究內容總體框架
海洋作為高質量發展戰略要地,在面對當前國際需求乏力、風險加大的新格局背景下,海洋經濟可充分發揮作為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重要支撐作用。然而,廣東省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仍面臨“創新不足”“低質低效”“生態約束”等問題。要想解決上述發展“瓶頸”與問題,順利推進廣東省海洋經濟向高質量發展轉型,發揮海洋經濟對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支撐作用,探究廣東省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驅動機制及系統演化顯得尤為關鍵。
現有研究較為缺乏從內在機制和系統演化視角去探究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導致在新格局背景下如何科學、合理和有效地推進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及政策制定缺乏堅實的理論依據。鑒于此,本書通過對廣東省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機理、路徑與政策展開系統研究,為廣東省深入貫徹和實現新格局背景下“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拓展藍色經濟空間”“加快建設海洋強省”等戰略決策提供理論支撐和決策支持。
本書從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實踐背景與突出問題出發,融合新格局下發展的新理念,探討該領域亟待解決的主要科學問題,進一步深化高質量發展機理研究并探討發展路徑及管理對策。按照“什么影響了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驅動機制如何→如何實現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政策建議與有效性檢驗”的思路來安排研究內容。①探索“是什么”,如何界定新格局背景下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概念特征,其發展內核與演化階段為何?如何解釋新格局背景下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與落腳點?②分析“為什么”,廣東省海洋經濟宏觀形勢與發展趨勢如何?如何探索新格局背景下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維度、模式和路徑等問題?如何認識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在不同區域的制約因素與路徑差異?③提出“怎么辦”,深化廣東省在新格局背景下的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驅動機制與系統演化相關研究結論,為促進區域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提出政策建議。
(1)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理論基礎研究及現實基礎分析
對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涵特征、發展依據和動力因素進行深入研究,并分析廣東省“三大海洋經濟發展區”“三大海洋經濟合作圈”“兩大海洋前沿基地”的基礎優勢、功能互補和推動效應,得出廣東省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整體狀況。
(2)廣東省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驅動機制效應檢驗
運用DEA-Malmquist模型、創新驅動力指數和DPSIR模型,評價廣東省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驅動機制效應。通過多種實證方法對廣東省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驅動機制效應進行深入分析。
(3)廣東省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系統演化路徑實施
從資源、環境和經濟3個層面構建廣東省海洋復合系統,運用熵權TOPSIS方法進行測算,通過建立Logistic模型,對廣東省海洋資源環境經濟復合系統演化過程進行擬合分析和趨勢預測。
(4)廣東省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政策有效性檢驗和政策建議
對廣東省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政策實踐進行持續追蹤以及有效性檢驗分析,總結政策實踐及實踐過程中存在的困境,提出政策建議,為我國其他沿海省份提供合理、可行的借鑒。
1.4.3 研究方法
本書基于實證與規范結合、理論與典型匹配的前提,分析廣東省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驅動機制及系統演化,其研究方法包括以下5種。
(1)文獻歸納法
通過梳理大量國內外文獻資料,界定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基本概念,對廣東省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驅動機制及系統演化的內在機理進行理論分析,為我國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理論體系構建及運用提供理論指導與依據。
(2)調查研究法
通過實地調研、個案分析等方式,對廣東省“三大海洋經濟發展區”“三大海洋經濟合作圈”“兩大海洋前沿基地”進行考察,結合相關理論,研究其發展特征;通過對廣東省涉海政府部門負責人、涉海企業代表展開訪談來獲取廣東省海洋經濟發展相關信息,包括海洋經濟的政策制定、產業基礎、資源狀況、發展規劃等,進行深度挖掘,明晰廣東省海洋高質量發展的布局特征,研究現階段廣東省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現狀與存在的問題,為實證研究奠定基礎。
(3)定性基模法
從內涵特征、理論依據、動力因素識別等多角度研究廣東省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驅動機制,將其劃分為廣東省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投入產出機制、動力傳導機制和影響作用機制,以進一步深入探究廣東省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驅動機制的內在機理。
(4)定量模型法
采用DEA-Malmquist模型、創新驅動力指數和DPSIR模型等方法,在分析廣東省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影響因素基礎上,合理構建廣東省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投入—產出”模型、創新驅動力模型和驅動因素模型,對廣東省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驅動機制及系統演化進行實證分析,從廣東省區域層面,揭示我國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規律。
(5)政策追蹤法
以廣東省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政策文本和成果產出為研究主題,對廣東省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政策實踐進行持續追蹤以及有效性檢驗分析,并提出廣東省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政策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