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鄉村振興的戰略意義

(一)鄉村振興推動共同富裕

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上,中共中央首次提出把“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納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2021年7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強調,“著力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和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2021年8月17日,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提出了研究扎實促進共同富裕的問題。在研究制定經濟政策的中央財經委員會會議上提出了共同富裕的長期政策框架,這意味著在新發展階段,黨中央把“共同富裕”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圍繞“共同富?!钡母母飳⑹俏磥黹L期政策框架。

我國在“效率優先”的快速發展下積累了大量的財富,但在新發展階段要在增量發展中側重財富分配的平衡,在“效率優先”的前提下,加大“兼顧公平”的力度。同時,我們也要認識到,推進共同富裕是一項具備長期性、艱巨性、復雜性的任務,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循序漸進,政策的落實需因地制宜探索有效路徑,總結經驗,逐步推開。

鄉村振興與共同富裕在發展方向、發展理念、推進邏輯等多個方面具有內在一致性。鄉村振興既要更加充分地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也要更有效、更直接地回應人民群眾關切的問題,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使全體人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保障下共創發達、領先世界的生產力水平,共享幸福而美好的生活。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有助于縮小鄉村與城鎮的發展差距、農民與市民的收入差距,鄉村振興與共同富裕具有發展方向的一致性。無論鄉村振興還是共同富裕,都強調在推進過程中堅持共享發展理念,通過先富帶后富,最終實現共同發展和富裕,鄉村振興與共同富裕具有發展理念的一致性。我國幅員遼闊,各地地理條件、自然資源、發展基礎的差異大,共同富裕是一個在動態中向前發展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各地鄉村發展條件、發展水平不同,各地實現全面鄉村振興也存在區域和時序上的不同,這也決定了鄉村振興與共同富裕存在推進邏輯的一致性。由此,鄉村振興與共同富裕存在較大程度的耦合性。

(二)鄉村振興實踐“兩個結合”

中國共產黨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這“兩個結合”是中國共產黨創造百年輝煌的成功密碼。中國共產黨是馬克思主義政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鄉村振興既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在中國鄉村地區落地扎根的實踐過程,也是鄉村地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過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對于推動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鄉村發展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具有難以取代的獨特作用。

走中國特色鄉村振興道路為推動“兩個結合”創造了空間。一方面,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鄉村振興的重要論述,不僅蘊含了關于鄉村發展的規律性認識,也包含了大量關于農業農村現代化、城鄉融合發展的理論創新,這正是我們黨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指導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的重大成果。另一方面,中華文明根植于農耕文明,鄉村是中華文明的基本載體,延續了許多農耕文明。繁榮發展鄉村文化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涵,其核心就是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就為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提供了文化空間。

高質量鄉村振興為“兩個結合”提供了實踐基礎?!皟蓚€結合”并不是純粹的理論對話,而是以實踐為基礎的現實結合。中國鄉村地區社會生產力相對于城市地區較為落后,廣大農民整體離共同富裕還有較大差距,鄉村社會亟待加快發展,鄉村文化的獨特優勢與局限性并存。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就是要根據中國鄉村具體實際,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中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改革開放之初,我國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通過回歸傳統家庭本位,同時兼顧土地的社會主義所有制,形成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發展具體實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成功范例。

高質量鄉村振興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為目標,是推動“兩個結合”的有效載體。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是解放全人類、實現共產主義社會的科學學說。中華民族數千年來從未放棄對實現共同富裕的美好追求,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當前,實現共同富裕,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在農村。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重點、難點在“三農”。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推動共同發展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鄉村振興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為目標,既堅守了馬克思主義為人民利益奮斗終身的價值理念,也延續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仁政愛民的價值追求,是推動“兩個結合”的選擇。

(三)鄉村振興促進全面發展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農業大國,大部分國土位于農村地區,農民占全國人口的大多數,鄉村地區保留著原生態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明確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效途徑?!秉h的十九大報告把鄉村振興戰略與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軍民融合發展戰略并列為黨和國家未來發展的“七大戰略”,證明了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有利于打好種業翻身仗。種業創新是農業科技創新的核心問題,我國種業自主創新與發達國家還有很大差距,有些品種單產水平還有較大提升空間,核心技術原創不足、商業化育種體系不健全,存在較多制約種業發展的“卡脖子”問題,我國以鄉村振興為農業種業發展的重要抓手,確保我國糧種安全,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有利于解決城鄉發展不平衡等問題。從增加農民收入維度來看,鄉村振興以產業興旺為發展目標,強調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不斷擴寬延長農業生產的產業鏈和價值鏈,目的就是要通過對農業的現代化改革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切實提高農民收入,縮小工農收入差距。從提高農民生活水平維度來看,鄉村振興戰略通過推動鄉村建設行動和縣域內融合發展,從根本上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提升農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從提升農村文明程度維度來看,鄉村振興強調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通過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制定村規民約、開展移風易俗等行動,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推動建設鄰里守望、誠信重禮、勤儉節約的文明鄉村。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有利于農村現代化的實現。高質量鄉村振興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有助于守好“三農”基礎在“應變局”與“開新局”中的“壓艙石”作用。從“應變局”來看,農村始終能夠發揮國家發展“蓄水池”和“穩定器”的重要作用,為現代化發展中的進城農民始終提供生計保障和返鄉退路。從“開新局”來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從硬件和軟件上全面提高農業農村的現代化水平,強化縣城綜合服務能力,成為國內經濟發展的“新引擎”。推動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是深化農村改革的重點,農村電商、特色產業等新型農村產業業態的發展,一方面促進農民增收,確保農民收入穩步提高,城鄉收入差距進一步縮小;另一方面促進農戶擴大經營規模,發展為家庭農場等現代經營主體,實現農業生產結構、布局等方面的優化調整,從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推動鄉村振興和新型城鎮化的“雙輪驅動”,將充分挖掘農村消費投資需求潛力,為暢通國內大循環、確保國內國際雙循環健康發展提供堅定的支撐。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有利于保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農村是鄉土文化的載體,也是中華文化的發源地,鄉土文化的繁榮發展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內核。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通過不斷健全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增加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為農村“引人氣”“聚人才”,在豐富鄉村文化生活的同時發揮農村這一鄉土文化載體的重要作用,推動保護利用鄉村傳統文化,以實現建設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重塑鄉村文化生態的效果。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有利于夯實基層基礎。鄉村振興戰略把鄉村“治理有效”作為總要求之一,有助于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夯實黨在基層的執政基礎,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供政治保障和組織保障。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堅持和完善“第一書記”“駐村幫扶”等脫貧攻堅中積累的成果經驗,持續改進黨群關系,讓黨員干部真正成為群眾的“貼心人”,讓廣大農民群眾緊緊凝聚在黨組織的周圍。在黨組織的領導下大力發展集體經濟,有利于在帶領群眾共同致富的過程中重建鄉村經濟共同體,進一步夯實黨在鄉村的執政基礎。

鄉村振興是包括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的全面振興,這一戰略的總要求是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因此,實現鄉村振興關系到我國能否從根本上消除城鄉差別,解決鄉村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也關系到中國整體發展是否均衡,能否實現城鄉統籌、農業一體化的可持續發展的問題,是關系全局性、長遠性、前瞻性的國家總布局,是國家發展的核心和關鍵。

主站蜘蛛池模板: 蕉岭县| 中牟县| 车致| 双鸭山市| 维西| 金乡县| 祥云县| 徐水县| 余江县| 遂平县| 泽普县| 邮箱| 白城市| 黑河市| 汕尾市| 大庆市| 射阳县| 二连浩特市| 天等县| 凤冈县| 西宁市| 平凉市| 镇原县| 罗定市| 乐陵市| 汪清县| 大同市| 华池县| 泰安市| 镇沅| 张北县| 延长县| 祁东县| 苏尼特右旗| 扶风县| 鱼台县| 固原市| 东阳市| 合阳县| 集安市| 沁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