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1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

從理論演進看,影響新時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因素已經轉變為創新驅動??萍紕撔率莿撔买寗拥暮诵?,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我國在改革開放后不斷探索自主創新道路,取得了顯著成效。未來,科技創新的重要性也將越發明顯,其不僅是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力,而且是我國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有力支撐。

1.1.1 科技創新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從國內外經濟增長理論、制度經濟學理論和創新驅動理論的演進歷程可以看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影響因素從勞動力和資本向技術進步、制度因素、國家創新體系等角度拓展,這和我國發展進程十分相似。

(1)經濟增長理論:資本積累和技術進步

從古典經濟學理論時期到新古典經濟學增長理論時期,學者們認為勞動分工、資本積累和技術進步是一國經濟增長的重要源泉,其過度強調勞動分工和資本積累的決定性作用。最早關于經濟增長動力的分析可以追溯到古典經濟學,以亞當·斯密、大衛·李嘉圖為代表的古典經濟學家認為分工促進專業化,使得生產制度與交易制度不斷完善創新,經濟得到長期增長。20世紀40年代前期,學者們以“哈羅德—多馬模型”為起點,開始了對長期經濟增長問題的數理化討論。“哈羅德—多馬模型”假設勞動力和資本這兩種生產要素不可替代,推導出只有經濟增長率等于社會儲蓄率和資本產出比率之比,經濟才能實現穩定的均衡增長。該模型過分強調資本積累在經濟增長中的決定性作用,忽視了技術進步的影響。

20世紀50年代末,學者們開始意識到科技水平、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羅伯特·索洛(1957)通過對先行工業化國家的實證研究,發現當生產要素增加到一定程度時,經濟增長速度并沒有隨之下降,而是保持在一個穩定區間。他認為導致這種情況的原因應該是存在一種區別于資本與勞動要素的新的影響因素,即科技水平。他通過測算全要素生產率(TFP),將代表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貢獻的“索洛余值”計算出來,證實了要素邊際報酬遞減引起的負面效應可被技術進步引起的經濟效率提升所抵消。

此后,新增長理論在將古典增長理論模型化的同時,將技術進步視為外生變量,納入經濟增長源泉的范疇。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學者們研究認為,內生技術進步是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羅默(Romer P.M.)和盧卡斯(Lucas R.E.)等在新古典增長理論的基礎上重新思考,提出了新增長理論。羅默認為經濟增長的源泉是知識和技術研發,內生的知識積累能夠引起收益遞增;盧卡斯認為經濟的外部性是由人力資本溢出引起的,其人力資本溢出模型將技術進步與人力資本相結合,避免資本積累的規模報酬遞減規律。新增長理論努力使增長率內生化,認為技術進步是內生的,它來源于人力資本的溢出和知識的積累。羅默在其著作《技術內生變化》中假定經濟增長的核心要素是技術進步,提出了新的內生經濟增長模型,后來的學者對其模型假設與結構進行了一系列的補充和完善,都是內生經濟增長理論的重要內容。新古典內生增長理論認為國家應通過加大研發投入來促進技術進步,但無法深入分析影響技術進步的因素及其作用機理。

(2)制度經濟學理論:制度要素和制度變遷

20世紀70年代,學者們開始將制度因素納入解釋經濟增長的分析框架,形成了制度創新經濟學的研究范疇和理論基礎。美國經濟學家道格拉斯·C.諾斯(1990)在《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績效》一書中介紹了制度的性質以及現代國家制度在西方經濟發展中的影響等內容。諾斯認為,對經濟增長起決定性作用的是制度因素而不是技術因素,制度和組織相輔相成,制度最基本的作用在于降低不確定性。阿西莫格魯在《國家為什么會失敗》一書中,分析了經濟學家對不同國家經濟發展水平差異的解釋,認為國家之間經濟發展水平產生差異的根本原因在于制度安排不同。格萊夫(1998,2001)認為,在博弈論框架中,兩個互相聯系的制度要素是預期和組織,組織是非技術因素決定的約束,制度要素通過引入新的參與人來改變參與人所獲得的信息,或者改變某些行為的報酬來影響行為。[1][2]當制度的供需處于非均衡狀態,無法適應當下的環境時,制度就需要更新換代,舊制度要么被拋棄,制定全新的制度,要么進行制度內容的更新,來適應新的環境變化,這就形成了制度變遷。

制度變遷能有效解釋中國改革歷程,但中國的制度變遷和體制轉軌是漫長的發展過程,改革與發展需要同時進行。在新舊增長動力轉換中,制度性交易成本高低是影響動力轉換速度的關鍵因素。我國基礎性制度供給中一些深層次結構性矛盾仍然突出,影響新舊增長動力轉換。學者們從環境、行動者、制度或其互動中探尋制度變遷的起源,并發展了外生變遷—內生變遷、需求—供給的分析視角。針對新時期新動力或動力轉換問題,國內學者也從不同階段不同角度得出不同的動力轉換結論。林毅夫(1994)將制度變遷分為誘致性變遷與強制性變遷,認為這兩種并存的方式可以解釋中國改革歷程。[3]樊綱(2014)指出,中國改革與發展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相互促進,要充分認識到中國改革與發展的長期性。沒有發展,我們的制度就不可能完善;而沒有制度變革,我們的發展就會因效率低下而困難重重。[4]

(3)創新驅動理論:國家創新體系和區域創新體系

20世紀80年代后期,創新驅動型經濟開始被發達國家提到戰略高度。隨著知識經濟興起,創新環境日益復雜,以知識經濟為先導的全球新技術革命,推動人類經濟社會的巨大進步,科學技術的實力和領先地位、技術創新的能力和資源配置顯示著國家的競爭優勢。一些學者結合系統科學、演化經濟學等理論對創新活動展開研究并形成創新驅動理論,包括技術創新系統、產業創新系統、區域創新系統以及國家創新系統等。

在創新驅動發展階段,各國的競爭力是創新能力,科技成為經濟發展的第一驅動因素。邁克爾·E.波特(Michael E.Porter)提出國家競爭發展四階段理論,并指出創新驅動發展,需要將科技、信息和經濟發展在市場化和信息化的過程中緊密融合在一起,促進產業集聚,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支撐經濟快速穩定增長。弗里曼(1987)擴大了技術創新主體范圍,提出了國家創新體系理論,認為國家創新體系是以政府為主導、以企業與科研院所為主要參與對象,為實現社會經濟發展形成的綜合運行機制,其中創新成為國家變革和社會進步的關鍵。[5]Nelson(1993)認為國家創新體系的核心是企業界、學術界與國家政策間的交互作用,更注重國家創新系統中宏觀政策設計或制度安排的作用。[6]Breschi等(1997)在國家創新系統和技術系統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產業創新系統概念,并把產業創新系統分為傳統部門、機械行業、汽車行業、計算機主機行業和軟件行業5種類型。[7]從理論研究和發達國家發展實踐來看,協調高效的國家創新體系已成為新時代的主要發展動力,也是高質量發展動力源的核心組成部分。

在經濟增長方式向創新驅動型轉變的時期,區域創新體系對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庫克等(1996)在《區域創新系統:在全球化世界中的治理作用》一書中對區域創新系統做了明確定義,指出區域創新系統是在一定地理范圍內頻繁且密切地與區域內創新主體的創新投入相互作用的組織網絡與運行機制,其理論引發了學界對區域創新系統的研究。[8]丁煥峰和周艷霞(2017)從創新驅動經濟增長的視角構建指標評價體系,測評了各地級市的經濟增長質量。[9]李新安(2020)實證分析了區域創新能力對經濟發展質量提升的驅動作用。[10]楊武(2021)指出,創新創業是帶動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泉、中堅力量,其促進區域經濟快速增長。[11]

1.1.2 創新驅動發展已成為國家戰略

綜觀全球國家、民族之間的競爭,本質上是生產力的競爭,核心是科技創新能力的競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我國的創新發展經歷了多個階段,我國在不斷探索自主創新道路。

(1)我國自主創新的演進過程

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前,我國在國防科技、基礎工業和輕工業等領域開展了創新探索,涌現出“兩彈一星”、第一臺電子計算機等大批重大科技成果。但“文化大革命”時期,科技發展受阻,整體科技水平不高,我國科技水平和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進一步擴大。在1978年全國科技大會上,鄧小平從理論上闡述了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馬克思主義觀點。1988年9月,鄧小平在會見捷克斯洛伐克總統時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重要論斷。1992年,鄧小平發表南方談話,再次強調: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改革開放之后,我國不斷提高科技水平和創新能力,經濟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即“比較優勢”階段、“比較優勢+后發優勢”階段、“后發優勢+自主創新”階段,這與國內外經濟高質量發展相關理論演進過程是一致的。

第一階段,比較優勢階段。我國利用人口密集的比較優勢,吸引了大量更多利用勞動力、少利用資本的產業,為國際市場提供了大量的廉價勞動力,使得經濟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按比較優勢發展的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積累率會高于發達國家。經過一段時間后,我國的產業結構和技術結構得到了大幅改善,但比較優勢只在發展初期起作用,在我國勞動力成本上升之后,僅僅通過“比較優勢”已經無法縮小和西方國家的差距。

第二階段,2000年之后,我國開始采用“比較優勢+后發優勢”戰略。發展中國家要在產業和技術結構方面追趕發達國家,通常會選擇以引進成熟的技術和產業為主實現創新,既可以降低研發成本,也可以避免研發可能造成的失敗。通過大規模、全方位的開放,世界先進的知識和技術“外溢”到中國。我國通過學習、模仿、引進再吸收,顯著縮短了科技創新所需的研發時間,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產業體系。我國從“知識外溢”中受益,知識和技術也不斷接近技術前沿。

第三階段,“后發優勢+自主創新”階段。從引進模仿到自主創新,是一個國家科技創新能力建設必經的過程。發達國家在各個產業所采用的技術大多處于世界先進水平,僅依靠模仿仍然存在差距,必須進行自主創新。尤其是2018年中美經貿摩擦之后,很多發達國家正在試圖將“知識外溢”的通道封鎖起來。我國科技創新已進入從引進技術向以自主創新為主轉變的階段。我國要成為世界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就需要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在基礎科學和底層技術上實現突破,實現技術封鎖。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要打造科技、教育、產業、金融緊密融合的創新體系。

在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的階段,要切實提高經濟運行質量,必須在“補短板”上下真功、見實效。黨的十九大報告把“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作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一個重要方面。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健全國家創新體系,強化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對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支撐”,將創新體系建設的戰略意義提升到科技強國和現代化強國建設的高度。建立與高質量發展相適應的國家創新體系和區域創新體系,是推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和主要抓手。

(2)“十四五”時期創新驅動占據核心地位

2020年5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中指出,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要加強科技創新和技術攻關,強化關鍵環節、關鍵領域、關鍵產品保障能力。

“十四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笆奈濉睍r期要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需要科技創新引領和支撐。高水平的自立自強是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客觀要求。加強自主科技創新,才能實現“雙循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破除產業鏈斷供關鍵難題。在新的歷史時期和國際環境下,中國必須要有更強的自主創新能力,補足存在的短板,維護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穩定,提升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

在原有的國際分工體系中,我國“兩頭在外”導致國際循環存在梗阻。我國科技創新受制于人,關鍵核心技術被“卡脖子”,無法占領產業鏈的制高點。新發展格局要求新的發展動能,從我國發展進程看,科技創新必將是我國未來獲得持續增長動力的重要因素。要實現科技自立自強,就需要建立更加自立的科技體系,在國際競爭中獲得競爭優勢。

實現高水平的自立自強,要立足科技創新,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優化創新生態,以創新驅動發展和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目標為引領,優化創新鏈與產業鏈的精準對接機制,取得科技領域的尖端突破和重大進展,真正解決中國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重大科技問題??蒲袡C構,尤其是國際一流科研機構,在推動科技自立自強、加快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過程中將發揮重要作用。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汝南县| 勐海县| 额敏县| 合阳县| 普洱| 浦城县| 什邡市| 肥乡县| 疏附县| 大埔区| 托克托县| 新泰市| 会东县| 敦煌市| 沙田区| 肃宁县| 土默特左旗| 宝应县| 开化县| 女性| 宣武区| 岫岩| 裕民县| 龙井市| 蚌埠市| 乌恰县| 开平市| 南陵县| 渝中区| 永嘉县| 蕉岭县| 南溪县| 汾西县| 玛多县| 富锦市| 师宗县| 高碑店市| 余干县| 佳木斯市| 富宁县| 洱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