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文化消費的概念與內涵

文化消費是指人們對精神文化類產品與服務的消費,主要包括教育、文化娛樂、體育健身、旅游觀光等。這種消費既是對精神文化產品的占有、使用和消耗,也是對精神文化服務的欣賞與享受,還是消費者個人精神財富消化、繼承、再造和創新的過程。一方面,文化消費滿足的是消費主體的精神需要,使主體感到愉悅、滿足;另一方面,滿足主體需要的對象主要是精神文化產品或精神文化活動,如美麗的風景、動聽的音樂和感人的藝術品等。文化消費的特殊性還在于個體有時候需要通過接受教育和培訓來提高自身的文化鑒賞能力,以便更好地消費文化產品與服務,如欣賞高雅的音樂會、參觀博物館或藝術展等,個體在進行文化消費的同時又能使自身的人力資本增值,這是文化消費非物質一面的體現。

國內對文化消費的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1985年,全國消費經濟研討會上第一次明確提出“文化消費”一詞,此后“文化消費”成為消費經濟學研究領域的一個重要課題。尹世杰教授最早從消費經濟學的角度將消費分為物質消費和精神消費兩大類,并提出精神消費是為了滿足精神文化層面的需要而進行的消費行為。[1]在早期的文化消費研究中,學者按此分類,有意區分文化消費與物質消費,并更多從精神層面探討“文化消費”問題。之后,有學者提出文化消費可以從廣義與狹義上進行區分。1993年,施濤指出:“狹義的文化消費是指以文學藝術為主體的消費,主要包括以音像、出版和與此相應的文化藝術產品和服務的消費。”[2]也有學者提出,廣義的文化消費是相對于物質消費而言的精神層面的消費,它既是人們滿足精神生活需要的過程,又是消費文化制品和勞務的過程。[3]徐淳厚認為,文化消費以物質消費為依托,實質是對社會及他人提供的精神財富(物質形態和非物質形態)的消耗。[4]

之后,學者進一步拓展文化消費的研究范圍。曹俊文提出,文化消費是人們為了滿足自身的精神文化生活而采取不同方式來消費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的行為,具體包括教育消費,如從幼兒園到大學的教育、成人教育、在職學習與培訓等消費;文娛消費,如閱讀報紙、雜志、書籍,收聽和收看廣播、電視、互聯網,欣賞音樂,觀看戲劇、舞蹈;體育與旅游消費,如參觀游覽、觀看體育比賽等各種消遣活動。[5]2005年,《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報告》指出,文化消費是指消費主體在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方面的支出和消費活動。具體來說,就是居民在教育學習、享受藝術、休閑娛樂等活動中為獲得知識、藝術熏陶、精神享受與滿足而實施的消費行為。文化消費與物質消費不同,它主要是在生理需求以外尋求精神依托,它是一種心理需求。這種心理上的需求,并不是出于人的生物性本能,而是受文化環境和社會文化意識的影響;它是人格自我完善的標志,也是衡量一個人文化水平高低的重要標準。因此,一個城市的文化消費水平既體現了該城市居民的個人素質,也反映了這個城市文明與發展的程度。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普及和文化產業的發展,文化消費方式越來越多樣化,文化產品消費的大眾化、網絡化與全球化特征明顯,文化消費與互聯網的結合創造出新的經濟增長點。

主站蜘蛛池模板: 论坛| 万宁市| 勐海县| 依安县| 宜昌市| 基隆市| 同江市| 石狮市| 水城县| 平远县| 潮州市| 宝兴县| 郓城县| 清远市| 南昌市| 南丰县| 于都县| 大悟县| 宣武区| 拉孜县| 泸溪县| 盘锦市| 通海县| 华宁县| 闽清县| 威信县| 平湖市| 澎湖县| 壤塘县| 新巴尔虎左旗| 娄烦县| 罗山县| 蓝田县| 永安市| 盐亭县| 平安县| 隆尧县| 罗田县| 邵东县| 咸丰县| 调兵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