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視野: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
-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課題組
- 5471字
- 2024-05-21 15:54:07
一、深刻認識“一帶一路”在當前和未來一個時期日益激烈國際競爭博弈中的獨特戰略價值
“一帶一路”建設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于我國兩個一百年發展偉大目標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激烈的全球和地區競爭博弈中贏得戰略主動的重大謀篇布局。近十年來,在習近平主席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下,“一帶一路”從構想到倡議,從愿景到行動,取得的偉大成就來之不易。我們必須高度肯定已取得的偉大成就,充分認識“一帶一路”獨特的戰略價值,在“十四五”乃至更長時期全面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構建中國更大“朋友圈”的跨國區域布局中,始終把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作為中國整體戰略推進的著力點,更好地謀劃和調整優化,繼續堅定不移地深入推動,實現“一帶一路”高質量和可持續發展。
(一)“一帶一路”增加了我國在大國博弈特別是中美博弈中的戰略籌碼和戰略回旋空間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以美國為主的發達經濟體與以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之間力量對比發生深刻而劇烈的變動,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整體崛起,推動原來的南北關系、東西關系發生深刻變化,新興經濟體、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在國際社會和世界經濟發展上的話語權、主導權、規則制定權的競爭與博弈日益激烈,全球進入全面競爭新時代。新冠肺炎疫情又加速國際格局變化,中美競爭博弈日益激烈成為百年變局的核心特征和長期趨勢性特征。美國把我國作為主要戰略競爭對手、采取多種措施對我國進行全方位的打壓遏制成為新常態。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我們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2020年中國成為全球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我國疫情防控取得戰略性勝利,實現了全面消除絕對貧困的歷史性偉大目標。在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支持發展中國家及國際社會抗擊疫情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這些都與美國、印度等國的情況形成鮮明反差,進一步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獨特優勢,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的擔當和實力,也為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注入了新的強大動力。
“一帶一路”成為我國應對美國打壓遏制,開展地緣政治經濟博弈、軟實力競爭的重要戰略抓手。從習近平主席2013年提出“一帶一路”重大倡議,到特朗普上臺時,“一帶一路”建設已進行了近5年,“六廊六路多國多港”合作格局已基本建立,初步呈現出一張規模龐大的合作網絡,形成了中國全面開放與對外合作新格局。若沒有“一帶一路”建設,在美國對中國進行全面戰略遏制、特朗普政府強力打壓中國的情況下,我國會更加被動。拜登政府雖然會與特朗普政府有所不同,但在對我國進行戰略遏制特別是在干擾“一帶一路”方面仍會延續特朗普的戰略取向,并將聯合盟友加大對“一帶一路”的戰略遏制。因此,“一帶一路”對于我國在激烈國際競爭中,特別是在中美戰略博弈中更有效地進行戰略運籌具有獨特戰略價值。
(二)“一帶一路”是唯一一個由中國倡議、中國方案推動形成的全球性跨國經濟合作行動,已成為中國向全球提供的公共產品
新中國成立70多年、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走出了一條不平凡的道路,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總體來看,前30年我們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注重學習蘇聯經驗;改革開放和中美建交以來,主要是融入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主導的世界秩序和經濟全球化中。隨著蘇聯解體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模式弊端的日益顯現,中國堅持走自己的道路,取得了更高速度、更高質量和更高水平的發展,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和治理效能,得到了全球的普遍認同。
“一帶一路”是習近平主席向世界發出的首個中國倡議,體現了中國思想、中國理念、中國文化、中國道德觀和中國制度優勢。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和黨中央文件提出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共商共建共享的基本原則及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和民心相通(“五通”)的重要路徑,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從實踐來看,在世界各國和各有關方面共同努力下,“五通”全面推進,共建“一帶一路”形成了一批好的做法和經驗,沿線國家和地區獲得了實實在在的好處,在國際社會引起積極反響,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發達國家以及國際組織積極參與到“一帶一路”這項全球性跨國經濟合作行動之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與目標成為共建“一帶一路”的共識,被多次寫入聯合國決議,“一帶一路”已成為中國向全球提供的公共產品。實踐證明,通過參與國共同努力,“一帶一路”為更多國家特別是貧困國家探索和尋求發展機遇、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及脫離貧困,找到了一條道路、一個載體、一種方式。
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給全球帶來的嚴峻挑戰,習近平主席提出“把‘一帶一路’打造成團結應對挑戰的合作之路、維護人民健康安全的健康之路、促進經濟社會恢復的復蘇之路、釋放發展潛力的增長之路”,為“十四五”乃至更長時期高質量推動“一帶一路”公共產品提供、攜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指明了方向。面對疫情考驗,2020年,中國與東盟貨物貿易逆勢增長6.7%,2021年中國—東盟貿易額再創歷史新高,達到8782億美元,占中國對外貿易總額的14.5%[1]。截至2021年年底,中歐班列累計開行突破5萬列、運送貨物超455萬標準箱、貨值達2400億美元,通達歐洲23個國家180個城市,為保障國際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做出積極貢獻[2]。截至2021年年底,中歐班列累計發送國際合作防疫物資1362萬件、10.5萬噸[3],成為各國攜手抗疫的“生命通道”和“命運紐帶”。在“一帶一路”框架下,全球公共衛生合作加強,“健康絲綢之路”正在加快形成,數字經濟、綠色經濟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等領域合作不斷深化;商品、服務等的貿易和投資線上交易方興未艾,線上線下融合程度不斷加深,合作形式更加多元化,“一帶一路”建設更具活力;政策溝通和規則對接不斷深化,如簽署《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RCEP)、完成中歐投資貿易協定談判等,“一帶一路”合作朝著制度化、機制化方向發展。
(三)“一帶一路”構建了新型國際合作關系,推動形成基于共商共建共享共贏的國家關系
20世紀50年代,中國提出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構建世界平等、可持續發展的國際關系奠定了基礎,是中國對世界的重大貢獻。
“一帶一路”是新形勢下中國對世界做出的又一項重大貢獻。自2013年“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中國始終秉承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積極利用既有雙邊合作機制、國際組織和多邊論壇等平臺,在推動形成共識的基礎上,以公路、鐵路、港口、航空運輸、能源管道等為核心的硬基礎設施,以及政策、規則、標準“三位一體”的軟基礎設施聯通水平不斷提升,大大降低了區域間商品、資金、物流、信息、技術等的交易成本。共商共建共享成為全球化新形勢下推動各國合作共贏新型國際合作關系的基本準則,這種新型國際合作關系,并不像美國的“馬歇爾計劃”,即由一個國家設計、實行單方面附加政治條件的經濟援助,使被援助國成為其附庸。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之所以得到了140個國家和31個國際組織響應,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之所以有103個國家和地區參加并成為成員數量上僅次于世界銀行的第二大銀行,就在于“一帶一路”堅持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基本原則,把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五通”)落到實處,形成了一大批基礎設施重大項目建設和產能合作等高質量成果,為更多國家和平發展、攜手發展、共享發展、包容發展尋找到“最大公約數”,使“一帶一路”成為更多國家破解發展鴻溝、實現優勢互補和聯動發展的繁榮之路。
(四)“一帶一路”將成為新時期我國加快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重要支撐
面對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發展環境面臨的深刻復雜變化,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及時提出了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一帶一路”建設取得的重大進展為加快形成新發展格局提供了基礎保障。
經過多年努力,“一帶一路”已形成了立體化、多維度的基礎構架和布局。所謂立體化空間布局,主要是“陸海空網”四位一體的空間布局,陸上、海上、網上、天上及冰上“一帶一路”建設正在推進。“數字絲綢之路”和“空中絲綢之路”進展較快,如鄭州“空中絲綢之路”已和186個國家建立了關系。鄭州作為內陸城市,通過“空中絲綢之路”建設,在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和跨境電商平臺建設了6個內陸一級口岸。所謂“冰上絲綢之路”,即俄羅斯提出的北極航道,中國也參與了北極航道建設,通過北極航道打通地中海、太平洋、印度洋的連接,使其成為一條新的國際航運通途。同時,初始的“六廊六路多國多港”也有了新發展。一方面,RCEP已達成15國協議,日本已表態作為第三方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中國與韓國已建立自貿區,中日韓東北亞經濟通道前景可期;另一方面,非洲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意大利等更多國家加入“一帶一路”后,通向歐洲的“海上絲綢之路”將逐步形成,“一帶一路”從沿線國家參加發展成全球更多國家和地區參與的經濟合作行動。
“一帶一路”是新發展格局的重要載體和平臺,為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以及中國國際貿易、國際投資提供了新的發展空間。貿易方面,面對疫情沖擊,2020年,我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9.37萬億元,增長1.0%。其中,與RCEP國家的貿易增長3.5%[4];2021年,中國與沿線國家貨物貿易額11.6萬億元,創新高,同比增長23.6%[5]。投資方面,2020年,我國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對58個國家非金融類直接投資177.9億美元,同比增長18.3%,占同期總額的16.2%,較上年同期提升2.6個百分點[6];其中對東盟全行業投資143.6億美元,同比強勁增長52.1%。2021年,我國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對57個國家非金融類直接投資1309.7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6.7%(折合203億美元,同比增長14.1%),占同期總額的17.9%,較上年同期上升1.7個百分點[7]。對外承包工程方面,2020年,我國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的61個國家新簽對外承包工程項目合同5611份,新簽合同額1414.6億美元,占同期我國對外承包工程新簽合同額的55.4%;完成營業額911.2億美元,占同期總額的58.4%[8]。2021年,我國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的60個國家新簽對外承包工程項目合同6257份,新簽合同額8647.6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11.4%(折合1340.4億美元,同比下降5.2%),占同期我國對外承包工程新簽合同額的51.9%;完成營業額5785.7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7.9%(折合896.8億美元,同比下降1.6%),占同期總額的57.9%[9]。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相關國家在“一帶一路”框架下開展的經貿合作,成為中國和參與國在開放中實現經濟共享發展和加快發展的新引擎,在國際大循環方面可實現最先鏈接、最先突破、最先形成“雙循環”的交匯點與鏈接點,也是未來形成新發展格局的重要引領和支撐。要充分認識“一帶一路”多年來打下的基礎,是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
(五)“一帶一路”為我國參與塑造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提供了重大機遇
當前,全球治理體系仍然由美國等西方國家主導,但我國參與和塑造全球治理體系的有利條件越來越多。推動國際秩序和全球治理體系更加公正合理,關系我們的切實利益和長遠發展。“一帶一路”順應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的內在要求,以更加開放包容的國際經濟合作新模式,為完善全球治理機制提供了新路徑,有力推動了開放型世界經濟發展。
我國一直遵循以聯合國憲章為宗旨的國際法和國際關系準則,積極踐行多邊主義,堅定維護在規則基礎上的多邊貿易體制和自由貿易。多年來,在“一帶一路”框架下,中國積極推動與各國、國際組織開展規則、標準、制度對接,在一些全球和地區性問題上積極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經驗。中國與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聯合國貿發會、亞太經社會、世界衛生組織、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國際刑警組織、國際海底管理局等簽署共建“一帶一路”的合作文件,“一帶一路”倡議或其核心理念被寫入聯合國、二十國集團、亞太經合組織、上海合作組織、中非合作論壇等重要文件,“一帶一路”逐漸成為國際社會的發展共識和全球公共品。截至2021年12月,我國共與26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了19個自貿協定[10]。此外,我國已與16個國家簽署了“數字絲綢之路”合作文件,與52個國家或地區的標準化機構和國際組織簽署了92份標準化合作協議等。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絲路基金和南南合作援助基金等的建立,為有關國家和國際社會提供了新的機會和選擇。截至2021年10月,亞投行的成員數量由開業時的57個增至104個,覆蓋亞洲、歐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六大洲。目前,亞投行已批準了158個項目,累計投資總額超過319.7億美元[11]。同時,“一帶一路”還通過第三方合作,將更多國家和更多資源吸引到公共產品建設中來,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逐漸形成了區域性或區域間公共產品供應的新格局。此外,中國積極開展中非減貧惠民合作計劃、東亞減貧合作示范等活動,通過南南合作援助基金與國際組織開展各類援助項目合作,推動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中國積極參與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等的人道主義行動。截至2021年1月底,中國已向150多個國家和13個國際組織提供了新冠疫情抗疫援助,為有需要的國家派出36個醫療專家組,積極支持并參與疫苗國際合作,與相關國家人民攜手前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我國無意尋求勢力范圍,但一定要更加積極主動作為。應以“一帶一路”建設推進為抓手,繼續踐行多邊主義框架下的國際經濟合作,推動開放型世界經濟發展,提升我國在國際事務中的發言權和影響力。應將“一帶一路”建設與破解全球性和地區性問題等相結合,為國際社會提供更多公共產品和機制化平臺,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同時,穩妥有效地施加影響、拓展利益,推動世界政治經濟格局演變繼續朝對我國有利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