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導讀 德雷克斯生平和育兒理論 Dreikurs's life and parenting theory
- 父母:挑戰
- (美)魯道夫·德雷克斯
- 3045字
- 2024-02-27 18:05:12
魯道夫·德雷克斯是美國著名兒童心理學家、精神病學家和教育家,現代實踐派兒童心理學奠基人。他開創性地將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的精神分析法和個體心理學發展為一系列實踐方法,以了解兒童行為不端的目的,通過非懲罰或獎勵的方式,鼓勵兒童的合作行為。
德雷克斯的生平與事業
德雷克斯出生于奧地利維也納。1918年,他開始了醫學研究生涯,當時是一名醫生。此后不久,他結識了對他的一生產生重大影響的阿德勒,此時的阿德勒已經是一位聲名顯赫的精神病學家。1923年,德雷克斯獲得了維也納大學醫學博士學位,之后他成了阿德勒的親密同事和學生,與阿德勒密切合作研究家庭與兒童咨詢,直到阿德勒離開奧地利。
作為一個聲譽日盛的精神病學家、教育家和咨詢顧問,德雷克斯領導了奧地利和美國的社會精神病學發展。1928年,他在其私立診所嘗試集體心理療法,并且探索把集體作用與心理治療結合起來的新方法。1937年阿德勒去世,德雷克斯接過了阿德勒的使命,擔負起領導個體心理學研究和推廣的重任,通過監獄、學校和衛生保健機構的講座促進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發展。他于1937年離開奧地利,又于次年去了美國芝加哥,并在那里定居。
為了仿效阿德勒在維也納創建的兒童指導診所,德雷克斯在芝加哥也建立了一些兒童指導中心,還赴加拿大和其他一些國家培訓父母、集體領導者和社區咨詢人員。1940年,德雷克斯倡導了“雙向訪談”療法。作為一個發展集體心理療法的領導者,他的研究激勵美國心理學家J.L.莫雷諾在其私人診所嘗試把德雷克斯的研究成果作為一種輔助手段使用。
1952年,德雷克斯在芝加哥建立了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學院(現稱阿德勒職業心理學學院)。作為該學院使命的一部分,德雷克斯和他的同事走遍美國和加拿大等國,推廣了阿德勒訓練計劃。
阿德勒教育理論的繼承者和發揚者
如果說阿德勒是精神分析法和個體心理學理論的奠基人,那么德雷克斯就是這一理論的繼承者和發揚者。
阿德勒和德雷克斯都堅定地認為,改善孩子行為和人際關系最主要的方式是鼓勵孩子。其理論依據是:人們有某種行為,是想通過這種行為在社會環境中尋求意義。德雷克斯在后來的認知理論中預測了行為預期,他認為人們會按照自己的期望行事。他說:“預期會影響結果——害怕犯錯誤就會導致錯誤。如果能夠改變自己的期望,任何人都可以改變自己的行為。”因此,鼓勵和積極支持孩子能夠幫助其改善與他人的關系。
他們還認為,教育的宗旨是讓孩子掌握以建設性和積極的方式迎接生活中挑戰的能力,培養孩子應對社會上許多陷阱和危險的勇氣。為了幫助父母減輕教育孩子過程中的壓力并處理遇到的諸多問題,他們提供了大量建設性的工具,幫助并支持父母有勇氣和同情心教育孩子。
在繼承阿德勒理論成果的基礎上,德雷克斯認為有必要系統地組織和應用心理學技術,以便人們在心理咨詢和治療、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中更有效地運用阿德勒心理學原則。他認為應該“以清晰、系統和符合邏輯的形式闡述、構建和制定個體心理學的基本思想”。人們普遍認為,德雷克斯為個體心理學原創理論的創立作出了巨大貢獻,但他最大的貢獻是對阿德勒教育理論的簡化和應用,促進了個體心理學在家庭和學校等教育機構的應用和實踐。
阿德勒和德雷克斯的理論成果直接影響了后來正面管教等理論的提出和應用,在教育界具有深刻而廣泛的影響。
德雷克斯教育理念的核心內容
阿德勒曾提出一個著名的理論——“目的論”。所謂目的論,指的是當一個人在從“覺得自己不夠好”的自卑到“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好”的過程中,會以目標為導向去行動。因此,在父母看來,孩子的各種糟糕行為都是他們用來滿足自己“主觀”上的一些需求或目標的方式。
在阿德勒這一理論的基礎上,德雷克斯進一步發展延伸,構建了一套幫助父母理解孩子行為的重要工具——“四個不良行為的目的”理論:(1)尋求關注;(2)彰顯自己的權力;(3)懲罰或報復他人;(4)展現自身的柔弱。
德雷克斯認為,青春期前孩子的不端行為幾乎都源于他們缺乏歸屬感和價值感,而尋求關注或彰顯權力有助于他們獲得這些感覺。孩子只有從父母的行為中得到自己渴望的關注,才會對家庭有歸屬感。如果得不到這種關注,孩子就會轉向尋求彰顯自身權力,以擺脫父母的束縛。如果孩子在彰顯自身權力的斗爭中遭遇挫折,他們又會試圖報復或懲罰父母——讓父母受到傷害,這會使他們在沒能獲得歸屬感和價值感的經歷中受到的傷害得到補償。當報復或懲罰父母達不到預期效果后,孩子就會喪失信心并開始展現自身的柔弱。
德雷克斯說,“一個行為不端的孩子,是一個喪失信心的孩子”。孩子在喪失信心時,依然想獲得歸屬感和價值感,但選擇了錯誤的觀念,即選擇了四個錯誤目的。
為了幫助父母改善自己和孩子的不良行為,德雷克斯提出了一些有效的方式。首先,父母要識別孩子錯誤行為的目的,注意自己對孩子錯誤行為的反應,并觀察孩子的反應。其次,應該正視孩子錯誤行為的目的,通過心理因素解釋孩子的這種行為,并與他們一起討論他們錯誤行為的邏輯,這樣孩子就有機會審視和改正自己的行為。再次,避免與孩子進行權力斗爭。避免這種錯誤的一種做法是采用“民主教育”的方式,也就是不要簡單地利用自己的權威壓制孩子,而要通過讓孩子參與決策或給出指示重新引導他們的權力野心。德雷克斯還建議,應該采取積極的措施應對孩子的報復性行為,還要給予孩子展示自己才能和長處的機會,讓他們擁有被接受的體驗。最后,對于表現欠佳的孩子,應該給予他們鼓勵和支持,即使他們做得還不夠好。這樣做的目的是幫助孩子找回自信,讓他們感覺到自己是有價值的貢獻者。
德雷克斯認為,父母要做的不是制止或改變孩子的表面行為,而是辨識出孩子的錯誤目標,幫助他們通過一個更正向和有效的方式,滿足自己的目標與需求,進而改善自己的行為。
對于教育孩子,德雷克斯還有一個重要觀點:“如何在尊重孩子、給孩子平等自由的同時,讓孩子尊重規則、承擔責任和贏得合作,這是現代教育的基礎課題。”后來正面管教理念中的幾乎所有工具,都遵循了他的這個觀點并指引著父母理解與踐行。
德雷克斯認為,“包括家庭在內的所有關系,都需要尊嚴和相互尊重”,家庭是教育孩子的第一個社會環境,而學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伸。因此,他提出,可以在這兩個環境中同等地應用防止孩子的不良行為和鼓勵他們的適當行為的方法。
德雷克斯對兒童教育思想的另一個重大貢獻是發展了“自然后果和邏輯后果”理論體系,并將該理論體系推廣和應用到了更廣闊的領域。他描述了這兩種類型的后果。自然后果,就是自然而然發生的,沒有任何干預而產生的后果。它通常是指孩子通過自己選擇而直接體驗到的后果。例如,孩子如果不好好吃飯,將面臨餓肚子;如果不注意腳下,就會摔跤。邏輯后果,是相對于自然后果而言的,即“遵循可取或不可取行為的合理結果”。簡單地說,就是由人為(父母等)干預產生的后果。例如,如果孩子在學校沒有完成作業,將被要求做家庭作業。
德雷克斯認為懲罰并不是教育孩子的一種有效方法。他把懲罰看作父母采取的一種報復行為,是為了讓孩子知道應該由誰為不當的行為負責任。他認為懲罰是對孩子的侮辱和冒犯。
德雷克斯相信預防,其重點是建設性行為,而不是強制的紀律。他建議父母建立“民主”的家庭教育環境,以幫助孩子獲得歸屬感,這是教育的真正目的。在這種方式下,孩子將具有社會貢獻:孩子會認識到,為群體的福利作出貢獻,將對自己非常有利。
德雷克斯用一句話概括了兒童教育的主旨,“孩子必然不會成為天使,但我們可以成為更好的父母”。父母只有學習必要的知識,不斷改善自己,才能在孩子面臨問題時準確理解問題并幫助他們成為更優秀、更快樂的人。
編者
2023年3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