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回望《河西走廊》
十年,轉瞬即逝。
我還清晰記得十年前的一個晚上,時任甘肅省委常委、省委宣傳部部長的連輯先生忽然給我發信息,讓我去一下他的辦公室。他對我說,雖然你現在籌資很艱難,大家可能還認識不到拍攝《河西走廊》這樣一部紀錄片的意義和價值,但你一定要堅持,借錢都要完成它。這部紀錄片一定會改變你的人生。
當時,我并不完全理解。
今年,當我回望過往,必須承認:連輯先生說得對,這部記錄片的確深刻影響了我的人生。
這一切的緣起是2013年甘肅省委宣傳部在甘肅省文聯召集了一次內部座談會,主題是“紀錄片推動甘肅文化發展”,這在當時很超前。
在這個座談會上,我們提出了拍攝一部紀錄片《河西走廊》的想法。
在十年前,紀錄片比今天還要小眾的情況下,這個想法的落地頗費周折,但這已經不重要了。對于今天依然有價值的,可能是當年的那些思考和行動。
為什么是紀錄片?
對于一個創作者而言,紀錄片是我探尋未知的手段;
對于一個觀眾而言,紀錄片是他了解未知的方式;
而對未知事物產生的好奇心,幾乎是推動世界不斷進步的原動力。
一言以蔽之,紀錄片可以滿足人類的好奇心!
這一功能是電影和電視劇不具備的。為什么這么說?
因為紀錄片的底層邏輯是真實。
真實具有強大的傳播到達率。
怎么理解這句話?
我們經常看到的影視產品有三類,第一類是包括廣告在內的宣傳片,第二類是以電影電視劇為代表的劇情片,第三類是紀錄片。
觀眾在觀看這三類產品時的心態是不一樣的。
看宣傳片,觀眾的第一反應就是“這是來推介的”,很難走心,所以宣傳片要海量地投放,靠高頻次的“被看見”,讓觀眾記住;
影視劇的前提是優秀作品,觀眾會產生強烈的代入感,這種代入感轉化為觀眾記憶的,是情感、角色以及角色的命運;
而紀錄片,很特別。因為其真實性,它先天就具備一種知識屬性。觀看的時候,觀眾懷著學習的心態,這種心態,讓紀錄片信息傳遞效率極高。
紀錄片是推動一個地方文化對外傳播的最有效手段。
用紀錄片搭建地方文化的基礎宣傳平臺,再輔以更具情感穿透力的優秀影視劇作品,或許是可以嘗試的地方文化宣推策略。
在明確了紀錄片的傳播特性之后,我們就要考慮第二個問題——
我們要通過紀錄片傳播什么信息?
我們為什么要拍攝《河西走廊》?當這個問題第一次出現在我的腦海中的時候,我自己被嚇了一跳。是的,為什么要拍?是為了河西走廊壯美的風景嗎?是因為河西走廊擁有星羅棋布的國寶級歷史遺跡嗎?
是,但又不完全是。
對于這個問題的思考貫穿了我們創作《河西走廊》的整個過程。思考結果被連輯先生總結為一句話:“河西走廊關乎國家經略。”這句話成為了紀錄片《河西走廊》的靈魂。
圍繞這句話,十集的分集邏輯以及人物和故事的選擇都順勢建立。我們選取了不同歷史時期發生在河西走廊并對整個中國產生巨大影響的人和事,按時代順序分集。這就是現在的紀錄片《河西走廊》呈現出的全片結構。
近兩三年,經常有人問我,河西走廊這片土地的精神是什么?
我想到兩個詞:開放、包容。
一部講述這片土地的作品,也應該有這樣的氣質。
河西走廊最為大家津津樂道的兩點——風光攝影和音樂,都是與國際團隊合作的成果。
這并不是崇洋媚外,我想表達的是,當一部作品需要創新的時候,需要新的文化、新的想法來碰撞。
創作沒有一定之規,守正才能創新,不斷創新才能守得住正。
今天再看這部作品,盡管還有很多遺憾,但這是十年前我們的生命之作。要感謝大家的包容和厚愛,讓這部紀錄片再度受到關注。
我常說:一部片子有一部片子的命。紀錄片《河西走廊》與它的母體河西走廊命運相依,我相信,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人來到這條偉大的通道,也一定會有更多的人看到這部紀錄片。
對于一個創作者而言,這,無比幸福。
李東珅
202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