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海經(中國志怪系列)
- (戰國)佚名著 何中夏注釋
- 1816字
- 2024-02-04 11:20:10
出版說明
《山海經》是中國先秦古籍,其在中國傳統文化經典中有著重要的地位,是一部融合了地理、歷史、民族、宗教、礦產、醫藥等多學科的著作。若說“連世界都沒有觀過,就沒有世界觀”的話,從此書中,無疑是能夠窺見中國古人之世界觀的,因為《山海經》從一定意義上來說,就是古人觀世界的記錄。這本書對于研究中國古代的社會歷史文化有重要的作用,同時,它也對如今仙俠、玄幻等題材的電影、小說里虛擬世界的整體架構有著很大的影響。
關于《山海經》,不論是其歸類還是作者和成書年代,都沒有確切的定論。
在歸類上,因其內容涉及的面向廣,先后被歸分到不同的類別中:《漢書·藝文志》歸其為形法類;東漢班固則將之列入術數類;而劉歆則認為《山海經》是一部地理博物著作;西晉的郭璞認為它是一部可信的地理文獻,《隋書·經籍志》《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及王堯臣《崇文總目》也皆將其列入史部地理類書;《宋史·藝文志》又將其劃分到史部的五行類;至明代,胡應麟認為《山海經》為“古今語怪之祖”,始將該書列為“語怪”之書;清代的《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則認為它是“小說之最古者”,將之列入子部的小說家類;到了近代,魯迅的《中國小說史略》把它歸為“古之巫書”。統而觀之,《山海經》之雜,似乎很難有什么確定的歸類。
至于這本書的作者和成書年代,舊傳為夏代初期,夏禹、伯益所作;近人蒙文通先生則認為《山經》為古巴人所編,《海經》為古蜀人所輯,而袁珂先生卻斷定《山海經》的作者是戰國初年或中年的楚國或楚地人。
其實說起來,西漢劉歆曾經明確地說:“《山海經》者,出于唐虞之際……禹別九州,任土作貢,而益等類物善惡,著《山海經》。皆圣賢之遺事,古文之著明者也。”這是一封上書給漢哀帝的表奏,其出現舛誤實要冒殺頭之罪,按理應當可信。但有學者認為,夏禹、伯益其時,在傳說體系里,倉頡雖已造字,但并沒有足夠的文物證明文字的普及,所以,《山海經》的流傳很可能經歷了“口頭文學”的形式,最終將“口頭”落為文字的“著者”,大約就如蒙文通先生或袁珂先生所說,是古巴蜀人或戰國時期的楚人。
通過典籍,我們能夠知道,有一本《山海經》,屈原讀過、老莊讀過、呂不韋讀過、秦始皇讀過,到司馬遷,他甚至還發出了“至《禹本紀》《山海經》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也”的感慨。
需要注意的是,經過千百年的流傳,“那一本”《山海經》究竟是不是如今我們能夠看到的這本,未有定論。
我們今天所能看到的最早的版本是由西漢劉秀(即劉歆)校訂,東晉郭璞作注的。《山海經》原是有圖的,郭璞曾作有《山海經圖贊》,后來贊存圖佚,后人依贊另作新圖。東晉以后《山海經》的研究相對沉寂,至明、清復盛,重要的著作有明代楊慎的《山海經補注》、王崇慶的《山海經釋義》,清代汪紱的《山海經存》、吳任臣的《山海經廣注》、畢沅的《山海經新校正》、郝懿行的《山海經箋疏》等。其中,郝懿行的《山海經箋疏》博采眾家之長,成一家之說,為后世研究者不可不讀之作。到了現代,研究者中成就最大的當數袁珂先生。他作有《山海經校注》《山海經校釋》《山海經全譯》等。其中《山海經校注》一書,在廣泛吸收古今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又有諸多創獲,實為《山海經》研究的集大成之作。
總之,對于《山海經》的閱讀,每個人可以有不同的解讀方法,或學術性研究,或知識性參考,或趣味性發現,或開拓式發散,諸如此類。每一種閱讀,都有其獨有的魅力。所有的閱讀,都是發現與眾不同之美的手段;于《山海經》而言,每翻一頁,便是越過了中國古代的一片河山,一片風土,一片中華文明之美……
現在我社奉獻給讀者的這個校注本,以還讀樓校刊本郝懿行《山海經箋疏》為底本,博采各家之長,注釋力求簡明扼要,地名不詳者未一一指出,注音主要依據《現代漢語詞典》,書中插圖均選自清代吳任臣的《山海經廣注》。舛誤不當之處,敬請讀者批評指正。
此次出版《中日圖解山海經》,我社將首次完整出版長期被譽為“山海經神獸彩卷”的日本國寶級繪卷《怪奇鳥獸圖卷》,并對此圖卷附以詳細解說。《怪奇鳥獸圖卷》誕生于日本江戶時代,作者不詳,從被發現以來一直被學界認為是日本人所繪關于《山海經》的圖卷,因圖卷內容反映出古代日本人對《山海經》中神獸的異域想象而備受重視。此圖卷共繪有76種珍禽異獸,約有60種出自今本《山海經》,畫風細膩,用筆生動且以彩色繪制,相比較我國明清時期各類黑白線描《山海經》圖譜尤顯珍貴。現將這一異國奇圖以全彩的形式完整出版,以饗讀者。
浙江文藝出版社
2021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