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禽擇木而棲,能臣擇主而事。
雖然郝永忠之前通過一些以下犯上、投機取巧的操作,現在已經成為了擁兵數萬的一方大將,有了較高的名位。
但他還是從來沒想過自己單干當皇帝。
他所想要的,一直就是選擇一個賢明的君主,然后事之。
這種前提條件下,他的人生追求,當然也不可能僅僅是混飯吃。
堂堂大明南安伯,豈能缺飯吃?
事實上,混飯吃,全都是對于郝部官兵這個數萬人的整體來說的。
只是說郝永忠這個一方大將個人的人生追求,當然就是選擇一個賢明的君主,然后在這個明主手底下好好干活,去建大功,去立大業,以至于最終可以維持自己的功名利祿,并且讓子孫后代一代代榮華富貴下去,顯親揚名、光宗耀祖。
如果不是為了這個,還能是為了什么?
等貴賤、均貧富、天下大同嗎?
這些聽上去非常高大上的口號,可能對于當年那個剛剛因為天災人禍而參與農民軍,還僅僅只是個農民軍小兵的郝永忠,有一定的吸引力。
可現在他是農民軍大將,或者說是大明南安伯。
已經今非昔比。
此時的郝永忠,若是再聽到那種類似“等貴賤、均貧富、天下大同”的話,他只會在心中下意識地抵觸。
對于郝永忠來說,跟著闖王李自成混,輔佐這位,至少曾經在他心目中,是天命所歸的人,去改朝換代,完全可以實現他的人生追求。
可惜半路從關外殺出個建虜。
沒改換成。
這同時也代表,李闖王,他并不是真正的天命所歸之人。
那么,現在退而求其次,選擇跟著這位,疑似真正天命所歸之人的新大明天子朱由桹混,去輔佐朱明王朝驅逐韃虜,匡扶明室,也可以實現人生追求嘛。
況且,他郝永忠往上數個十代,都是大明子民,這樣的選擇,或許還更能討歷代祖宗的歡心呢。
對于郝永忠來說,輔佐李自成去改朝換代,和輔佐朱由桹去中興大明,這兩條路,都是可以通往榮華富貴的康莊大道,可謂是殊途同歸。
唯獨剃發投降建虜這條路,不可選。
因為剃了發,沒臉見祖宗。
這明顯和光宗耀祖這四個字相悖。
都沒臉見祖宗了,還談什么顯親揚名、光宗耀祖?
對于郝永忠來說,若是到了地底下沒法見祖宗,那什么功名利祿和榮華富貴,就全都是虛的。
天大地大,祖宗最大。
“永忠既然如此說,果然是顧全大局的,朕心甚慰……”
在贊揚一下郝永忠識大體之后,朱由桹繼續得寸進尺,要求郝永忠除了清理老營家眷之外,還要繼續精簡軍隊,把剩下的兵丁進行區分,哪怕不區分成馬兵、步兵、守兵這三檔,也要區分出精兵和弱兵,之后再區別待遇,以示身份高低尊卑,除此之外,還要郝永忠為了長遠考慮,約束部下軍紀,杜絕對百姓的燒殺搶掠,留此孑遺,以資糧餉……
對此,郝永忠一一應允。
畢竟,見證了皇帝麾下軍隊的兵強馬壯之后,郝永忠心中對皇權更加畏服,他知道罰酒不吃吃敬酒的道理,若是皇帝給他好好說話,他不答應,不給自己和皇帝體面,只怕皇帝接下來就會幫他體面,那可就實在是不妙了。
歸根結底,亂世之中,都是要看軍事實力的,軍事實力強,麾下軍隊兵強馬壯,腰桿子就是硬,說起話來也沒人敢不聽。
至于天子的名號,當然也很重要,可空有天子名號,卻沒有牢固的軍事實力作為實打實的支撐,那也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陛下,臣麾下軍隊,雖近年因長途征戰損失頗大,但根干上依舊還是按照做賊時候的制度,以隊為編,每隊一二百人,隊中兵丁亦是早就有高低區分,自高到低分別有馬兵、孩兒兵、步兵……”
郝永忠說道。
郝部乃是順軍余部,軍事傳統和闖軍一脈相承,而闖軍又一向是被大明官府稱為響馬,機動性強的精銳馬兵,自然是闖軍軍隊骨干。
在大明官府十幾年的圍剿之中,闖軍也正是因為得力于這些精銳馬兵的高機動性,才可以生存并且最終壯大起來。
郝部雖然名義上有著好幾萬人,但因為屢戰屢敗,軍隊中的馬匹人手損失都很大,完全不復極盛時期一人三、四馬的配置。
郝部現在的馬兵人數,恐怕連軍隊總數的二十分之一都沒有。
至于孩兒兵,多是那些半大不熟的少年兵,本來就是天不怕地不怕的年紀,再加上在慘絕人寰的天災人禍中,都能夠得以幸存下來,心智多少得到了鍛(扭)煉(曲),就更是初生牛犢不怕虎,雖然訓練不足,但那些孩兒兵打起仗來,甚至比許多闖軍老兵還要勇猛,這一點為許多農民軍首領欣賞,所以收留半大的孤兒少年做孩兒兵,幾乎算是包括闖軍在內的農民軍的傳統藝能了。
郝部現在的孩兒兵,當然不是李自成崇禎十四年之后進入河南收集的那一大批,而是最近這一二年在湖廣一帶收集的,數量不算多,甚至還沒有馬兵多。
闖軍中主要出身河南的那一大批、數量以萬計數的孩兒兵,大多數都在之后五六年的行軍作戰中損耗,只要能夠活到現在的,也都是多少有些本事的老兵了。
畢竟,大浪淘沙之下的闖軍,有本事的不一定能夠堅持活下來,但能夠堅持活下來的,一定是多少有些本事的。
至于步兵,數量肯定比馬兵和孩兒兵多許多,但成分復雜、良莠不齊,因此他們的具體數量,真的不太好判定。
畢竟,在郝部這種實在有些亂七八糟的軍隊之中,總有許多兵丁,是介于戰兵和輔兵之間的,若是判定標準嚴一些,那他們就不算戰兵,軍隊戰兵就少了;若是判定標準松一些,那他們就可以算作戰兵,軍隊戰兵就多了……
總之,在郝永忠所謂的“五萬大軍”之中,馬兵和孩兒兵滿打滿算,也僅僅只有數千之數,其余能夠算作步兵的,或許有一二萬,或許有二三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