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退縮的孔有德(上)
- 1646再造大明
- 逍遙的鈾田
- 2050字
- 2024-04-30 19:00:00
淥口之戰(zhàn)后,一路潰敗拼命逃回長沙的幾百清軍馬兵,其首領乃是許爾顯,
作為當年一塊叛明的尚可喜老部下,投金十幾年來,許爾顯從未遭遇如此之慘敗,心中悲痛的許爾顯甫一見到孔有德,就痛哭流涕地向他詳細述說了衡山-淥口之戰(zhàn)的經(jīng)過。
先前孔有德已經(jīng)隱約聽到過南邊尚可喜戰(zhàn)敗的風聲,但他不能夠確定那些小道消息是否保真。
畢竟,在戰(zhàn)爭之中,各種情報消息往往魚龍混雜,身為一軍主將,若是什么消息都去相信,肯定就沒有辦法帶兵打仗的。
但親眼見到尚可喜身邊的親信將領許爾顯,如此狼狽地領著幾百殘兵敗將潰敗歸來,又親耳聽到許爾顯這個當事人的細致陳述,孔有德哪里還能不相信尚可喜覆師身死的事實?
尤其是許爾顯一番言語中所說的關于明軍突襲淥口的事情,更是讓孔有德大為在意,淥口乃是長沙、衡州、袁州三郡往來之要路,距離長沙不過百余里,可謂和長沙城唇齒相依。
孔有德深諳唇亡齒寒的道理,再加上大清軍這兩年所向披靡、橫掃天下,即使如今尚可喜兵敗身死,但孔有德麾下清軍銳氣還在,這種情況下,孔有德心中自然是存有率軍南下迎戰(zhàn)明軍、御敵于長沙之南的心思。
而南下迎戰(zhàn)明軍,總不能說走就走,自然是需要一定時間去進行準備工作。
于是,孔有德一邊命令長沙及其周邊的清軍整軍備戰(zhàn),一面向南大量派遣偵騎,力求探知明軍動向,以達到知己知彼。
在此期間,孔有德卻又帶著親兵前去視察了一番長沙城的城墻,此番舉動,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孔有德對于出長沙城南下迎戰(zhàn)明軍這一計劃的決心并不算特別堅定。
經(jīng)過城西德潤門附近的城墻之時,孔有德不禁停留了一會兒,與孔有德有著頗為相似經(jīng)歷的尚可喜突然兵敗身亡的消息,總歸還是讓孔有德心中產(chǎn)生了一些感觸。
于是,站在長城西城墻上,孔有德一邊眺望湘江,一邊和身后的親信將領全節(jié)等人說話:
“……遙想當年,尚元吉曾經(jīng)與本王和耿二同在東江,皆為毛帥養(yǎng)孫,依此來論,他倒還是該叫我和耿二一聲兄長。
毛帥上對明國朝廷忠心耿耿,下對我等麾下將士恩重如山,對我更是有著莫大的知遇之恩,將我從一介無家可歸的礦工一直提拔到參將,至今想起,我都對毛帥不勝感激。
可恨那明國皇帝昏聵糊涂,任用那袁賊崇煥,使毛帥無罪橫受屠酷,此舉可比前宋奸相秦檜風波亭殺岳飛,真乃自毀其萬里長城,愚蠢!
之后袁賊雖獲罪受戮,但明廷始終未給毛帥平反,此舉何其不公?”
雖然毛文龍已經(jīng)亡故了十八年,但此時孔有德談起毛文龍,情緒還是下意識地激動起來,他的表情之中,充滿了追念和感慨。
“……毛帥冤死之后不久,我和耿二就離開東江,前往登萊,尚元吉繼續(xù)留在東江,自此一別,再見面時我們便已經(jīng)互為死敵,所幸尚元吉之后同樣自拔而來,歸順大清,我等這才又成了同僚。
說起那登萊起義,此事全由關內士民尤其是那些齊魯之民,欺辱我遼人太甚,加之朱朝主昏臣奸,差使我兵打仗,錢糧卻缺乏的很,以至于士卒行軍之中日不得食,夜不得宿,忍氣吞聲,最后實在忍無可忍,才奮激舉義……”
既然孔王爺今日有興致說起來這些陳年舊事,全節(jié)倒也樂意奉陪,畢竟他同樣是遼人,當年也親身參與過登萊起義,想談論這個話題肯定是有的說,于是他隨聲附和道:
“卑職記得很清楚,那時正將近臘月年關,咱八百多騎行軍到吳橋,風雪交加,天冷的很,弟兄們吃不飽,穿不暖,還要趕著去遼東送死,而且沿途那幫可惡的山東蠻子閉門罷市,咱這些人離鄉(xiāng)賤的遼人,就是拿錢也買不到什么衣食,弟兄們都氣的要命。
有兵挨不足饑,捉了當?shù)匦胀跻患业碾u,被當場發(fā)現(xiàn),王爺您當時都下令把那兵穿箭游營了,那王家兒子依然不饒,非要那兄弟償命,大伙激蕩悲憤,兵變之后,直接殺進王家,見男人就殺,見財物和女人就搶,洗劫屠戮一通,不僅把王家那肥的跟豬似的兒子點了天燈,還把王家的庭院都燒成了白地,弟兄們可真是痛快的很……”
總之,借著尚可喜敗亡這一噩耗,孔有德和屬下幾個親信將領回憶了一下包括但不限于吳橋舊事的諸多過往崢嶸歲月。
基于他們此時此刻的立場,孔有德等人言語中,對于主昏臣奸、腐朽透頂?shù)拿鲊嘤锌卦V,直斥偽明氣數(shù)已盡。
而談起大清,就全都是一番主圣臣賢、天命在清之語,尤其是對于大清太宗皇帝這位知人善任的先帝,孔有德更是絲毫不吝贊美之詞。
人往往會為自己所做的事情辯解,談起明廷冤殺他那比親爺爺還親的干爺爺毛文龍之事、以及齊魯之民對背井離鄉(xiāng)的遼人歧視欺辱之事,孔有德、全節(jié)等人全都是一副義憤填膺的樣子。
至于后金攻陷遼、沈,殺害和孔有德正兒八經(jīng)有血緣關系親人之事,以及大清太祖皇帝大肆屠戮遼東無谷漢民之事,孔有德等人理所當然地進行了選擇性遺忘。
既然已是大清的臣子,這些東西,自然就都是連碰都不能碰的話題。
說白了,孔有德等人都是些利益至上、識時務的“現(xiàn)實主義者”,明清之間,誰贏面大他們就幫誰,而他們幫誰誰就會更強、誰更強誰就贏面更大,于是,他們幫誰誰贏面就大,這是一種正反饋……
假使大明依舊強大,強大到能夠在登萊兵變之前,便蕩平建州,收復遼東,那么,孔有德等人,必然可以記起來與建奴的仇怨。
那種情況下,或許現(xiàn)在的他們,就會正在惡狠狠地控訴建奴的殘暴不仁,說建奴多行不義,活該滅亡!
很多東西,歸根到底,還是實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