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錢的背后是人:高盛交易員眼中的貨幣經濟
- (日)田內學
- 1087字
- 2024-02-27 11:35:40
如果在家里制作一套新幣會發生什么
假如有一家六口,也就是一對夫妻養育著四個孩子。孩子們總是捧著手機玩個不停,從不幫父母做家務。于是父母心生一計,決定制作一些在家庭內流通的紙幣,并向孩子們征稅。
爸爸負責中央銀行的職能,在一張寫有“1馬克”的紙條上蓋下自己的印章。就這樣,爸爸準備了100張1馬克紙幣。
媽媽來當政府,向爸爸遞交了一張借據,上面寫著:“借用100馬克,1年后返還。”通過這張借據,媽媽成功從爸爸那里借走100馬克。這張借據就好比國債(政府借債的借據)。
爸爸持有這張100馬克的借據,發行了100馬克紙幣。這就好比日本央行持有國債并發行日元紙幣。
媽媽手上雖然有100馬克,但由于借據在爸爸手里,所以媽媽對爸爸有償還100馬克的義務。發行給媽媽的紙幣并不能讓媽媽變得富有,因為此時還沒有一個人相信1馬克的價值。
準備完畢,開始行動。
某一天晚上,媽媽讓兄弟四人幫忙做晚飯,作為報酬,媽媽給每人5張1馬克的紙幣。
老大問道:“這張紙條是什么?”
媽媽看了一眼老大,說:“從今天起,爸爸和媽媽都要忙于工作。大家要靠自己做家務,分擔家里的負擔。干完家務,我會給大家報酬。做飯1天10馬克、洗碗1天5馬克、洗衣服1次10馬克。”
孩子們面面相覷。媽媽接著宣布:“并且從今日起大家需要交稅。稅額為一人每天5馬克。稅額可能會發生變動,如果不交稅我會收走你們的手機。”
“不會吧!”
對于兄弟四人而言,手機簡直是生活必需品。如此一來,這真是執行力十足的征稅。從這一刻起,四人手中平平無奇的紙條第一次產生了價值。我們就這樣見證了紙幣誕生的瞬間。
從孩子們的視角來看馬克具備了價值,但從全家人的角度來看價值總量并沒有增加。單憑制作出100馬克紙幣不能讓家庭變得更富裕。
但好處是通過新的紙幣與稅收的引進,兄弟四人開始自發替家里分擔家務了。負責做飯的老大和負責洗碗的老二就是為所有人工作的公務員。而老四則負責每天洗一次衣服。
老三不太擅長做家務,于是決定每天輔導老四學習,收5馬克學費。此時的老三相當于經營著一家課外班。這樣一來,兄弟四人都能交得起稅了。隨著馬克體系的出現,一個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社會便初步形成了。
一段時間以后,馬克逐漸被開發出一些納稅之外的新用途。老大花5馬克讓老二幫忙打掃自己的屋子,老二花4馬克從老四那里買一朵剛采的花。
于是,紙幣帶來的貨幣經濟從公共服務逐漸延伸到民間服務,開始普及為家庭內部的流通貨幣。這就相當于我們在現實生活中使用的紙幣。
從這個家庭紙幣的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出,紙幣本身并不具備價值。紙幣會先通過稅收系統逐步形成對個人的價值,然后促使每一個人為了獲取紙幣而辛勤勞作。
看到這里,我們可以讓經濟指南針再升一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