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支付中常用的概念
本節將對支付業務和技術工作過程中經常遇到的幾個概念,諸如應收賬款、保理、收單、備付金、結算、清算、會計系統、信用與信用支付,做一個簡單的介紹,為后續章節的討論做好準備。
1.4.1 應收賬款
應收賬款(Account Receivable,AR)是一項會計科目,專指因出售商品或服務,進而對顧客所發生的債權。
從賣方的角度看,應收賬款是指在賣方提供了買方需要的服務或者商品之后,賣方應該收到的買方的款項。應收賬款代表了企業的盈利,企業一般會由財務部門專門管理應收賬款。從支付機構的角度看,應收賬款是指支付系統里的備付金,也就是支付機構代替企業收取的費用,這些費用因為結算周期的緣故尚未結算,暫時保存在支付機構的銀行賬面上。
當企業的流動資金緊張的時候,甚至可以將應收賬款作為抵押去銀行貸款或者直接把應收賬款打包賣給專業的金融機構以取得需要的流動資金。支付機構實際上也可以提供一定程度的應收賬款服務,例如,提前結算服務。從財務管理的角度,應收賬款需要在企業的財務系統中被正確和明確地記載下來,示例如表1-1所示。
表1-1 應收賬款明細表示例

1.4.2 保理
保理(Factoring),全稱保付代理,又稱托收保付,是一個金融術語,指賣家將其現在或將來的基于與買家訂立的貨物銷售或者服務提供合同所產生的應收賬款轉讓給提供保理服務的金融機構,由保理服務商向其提供資金融通、買家資信評估、銷售賬戶管理、信用風險擔保、賬款催收等一系列服務的綜合金融服務方式[3]。應收賬款的保理服務解決了賣家的資金回收問題,可以讓賣家的業務轉動得更快。如圖1-9所示。

圖1-9 應收賬款的保理服務
應收賬款的保理服務的過程描述如下:
● 賣家向買家開出發票從而形成賣家的應收賬款;
● 賣家把發票出售給應收賬款保理服務商;
● 應收賬款保理服務商把發票金額的80%減去手續費支付給賣家;
● 買家按照發票面額把全額貨款支付給應收賬款保理服務商;
● 應收賬款保理服務商把剩余應收賬款減去利息支付給賣家。
1.4.3 收單
要弄明白收單的概念,先要知道“單”是什么。所謂的“單”是指消費者完成某項交易之后留下的單據。所以,收單就是接收和處理這些單據的意思。常見的收單如下。
1.ATM收單
持卡人在自己的開戶銀行通過ATM(自動柜員機)取款,這種交易是非常自然的情況。通常ATM收單更多是指持卡人在非開戶行的ATM上完成取款交易,這涉及銀行之間的服務費用收取和清算活動。
2.POS機收單
最常見和最經典的收單是在POS機上通過銀行卡完成的支付請求。這個過程因為涉及的環節比較多,所以比較復雜。通常商戶的POS機來源于銀行,而這間銀行就是所謂的收單銀行。銀行直接或者通過收單服務機構把POS機部署到商戶的店鋪。在消費者用借記卡或者信用卡完成支付之后,銀行會打出一式兩份的憑據。消費者保留單據是為了日后備查,商戶保留單據是為了確保自己的利益能夠通過收單銀行準確及時地收到。這個支付處理的后面還會涉及提供POS機服務的服務商,提供網絡服務的底層網絡運營商,甚至提供后臺結算的支付服務商或者第三方支付機構。
3.網絡收單
網絡收單是指通過互聯網完成的支付請求。這個過程可以通過完全在線的支付方式完成,也可以通過移動互聯網實現的QR(Quick Response,快速響應)掃碼支付等方式完成。無論哪種方式,都是通過網絡完成的支付交易,涉及第三方支付機構、收單銀行、銀行卡組織和公共網絡或者專用網絡。因為網絡收單涉及的買賣雙方沒辦法見面來驗明正身,所以經常會出現欺詐和數據安全方面的問題。
1.4.4 備付金
按照中國人民銀行的定義,客戶備付金是指支付機構辦理客戶委托的支付業務時實際收到的預收待付貨幣資金。
從商戶的角度來說,備付金是指在約定的結算周期內,支付機構即將結算給商戶的待付資金;從消費者的角度來說,備付金是指電子錢包中用戶個人的賬戶余額,這些充值后未進行交易的資金被沉淀在支付機構的賬戶上。這個余額不僅包含在錢包中看到的零錢余額,還包含在網購時尚未確認收款前,由于存在結算周期的時間差,托管給第三方的商品金額等。
圖1-10描述了備付金的概念。商業客戶(商戶)和個人用戶都會在支付機構開設各自的賬戶。對于個人用戶而言,這個賬戶是電子錢包的基礎。對于商戶而言,這個賬戶是支付機構用來記錄受客戶委托收取的交易資金。從商戶的角度來看,該賬戶上的資金屬于商戶的應收賬款;從支付機構的角度看,這部分資金屬于備付金。根據商戶與支付機構之間約定的結算周期,到了結算的時間點,支付機構就會把該賬戶里的資金通過支付機構開戶銀行的賬戶劃撥到商戶開設的銀行賬戶。

圖1-10 備付金的概念
1.4.5 結算
結算(Settlement)是我們在支付的過程中經常會遇到的一個核心術語,有時候我們也會聽到另外一個術語,清算(Clearance),有些人在某些場合會混用這兩個術語。事實上,這兩個術語有各自獨特的內涵和外延,以及特定的使用場景,不可以混合使用。1.4.5節和1.4.6節將對這兩個術語做出區別說明,希望能厘清兩者的概念,幫助大家準確使用術語。
結算是指根據支付機構與商戶在合約中商定的周期和處理費率,對該周期內所有發生的支付請求進行總結性的計算。結算的結果要能反映出該商戶在該周期內的備付金,當然還需要扣除相應的代理費、支付處理費和后續銀行可能會收取的出款費用等。圖1-11描述了結算在支付過程中所起到的作用。
例如,商戶M與支付機構P簽訂了委托收款服務的合約,合約中約定每個月結算,結算日為每個月的第一個工作日,支付處理費用按0.3%收取,到期后賬款直接劃撥到商戶在B銀行的賬戶上。商戶M在2022年7月共做了100筆交易,共收到人民幣1000萬元。在2022年的8月1日,支付機構就會先把交易總額的0.3%,也就是3000元的支付處理費用扣掉,然后把剩下的999.7萬元款項通過銀行轉給商戶M,同時附上相關交易的細節和結算報告。至此,結算的過程結束。

圖1-11 結算的過程
注:PSP(Payment Service Provider)即支付服務提供商,在電子商務領域被稱為第三方支付機構。
1.4.6 清算
清算是指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在某個指定的金融機構開設賬戶,然后定期進行機構之間長款和短款的割差過程。清算避免了金融機構之間不必要的資金轉移,是國家和地區經濟活動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基礎服務。圖1-12展示了清算的基本邏輯。

圖1-12 清算的基本邏輯
下面通過一個案例來說明清算的概念,如圖1-13所示。

圖1-13 清算的案例
在某日的上午9:00,宋江用中國銀行的銀行卡在建設銀行的ATM取了700元,因此,中國銀行欠了建設銀行700元的款項。無獨有偶,在同一天的下午2:00,李逵用建設銀行的卡在中國銀行的ATM上取了500元,因此,建設銀行又欠了中國銀行500元。在第二天凌晨1:00,中國銀行、建設銀行還有許多其他銀行的清算人員聚在一起進行清算,此時:
● 中國銀行的人對建設銀行的人說:你欠了我500元;
● 建設銀行的人對中國銀行的人說:你欠了我700元。
負責清算的機構把兩個銀行的代表拉到清算所,讓大家坐下來,先喝茶再想辦法。經過短暫友好的協商,兩個銀行發現可以相互抵消500元,最終中國銀行轉給建設銀行200元,這樣就順利完成了清算。
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金融機構相互之間顯然普遍存在著大量的交叉欠款問題,如果沒有清算的過程,金融機構之間就會發生大量的資金轉移,這是勞民傷財的事情。有了清算就可以輕松解決機構之間的互欠款項問題。
通過比較結算和清算兩個概念,我們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清算是機構之間算清相互之間所欠款項的過程,其實質是解決機構間通過長款和短款相互割差平衡賬戶的過程。而結算僅限于支付服務提供商與所服務的商戶之間,算清一個結算周期內的支付款項的過程,其實質是支付機構為商戶代收、計算和轉移應收賬款的過程。在日常的支付業務實踐過程中,支付機構所從事的活動基本上只是結算,不存在清算的過程。
1.4.7 會計系統
盡管世界上已經有指定的國際財務報告準則(International Financial Reporting Standard,IFRS),但是,因為歷史傳統問題和社會制度,仍然存在著多種會計系統,不同的會計系統遵循不同的財務報告準則。例如,中國企業的會計師遵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和國務院發布的《企業財務會計報告條例》的相關規定;美國的會計師在處理美國公司或在美國上市的外國公司的賬務時,則會遵循美國的公認會計原則。日本企業的會計師只遵守日本企業會計基準委員會所制定的《企業會計準則》[4]。這些會計準則各有千秋,差異主要體現在要保護的目標上。
本節將以中國的財務報告準則為基礎討論賬戶、賬務和賬戶模型。
1.賬戶
根據百度百科的定義,賬戶是根據會計科目設置的,具有一定格式和結構,用于反映會計要素的增減變動情況及其結果的載體。賬戶的基本結構應同時具備:
● 賬戶的名稱,即會計科目;
● 日期和摘要,即記載經濟業務的日期和概括說明經濟業務的內容;
● 增加方和減少方的金額及余額;
● 憑證號數,即說明記載賬戶記錄的依據。
在支付應用中,賬戶是一個特別重要的概念。因為賬戶記載了支付生態體系里各個利益相關方之間的資金往來情況,也是結算的依據。
2.賬務
根據百度百科的定義,賬務是指為實現會計處理而進行原始單證的收集、整理、記載、計算、結報等會計處理的具體事務,它要求規范、準確,以保證會計核算、會計監督和會計準則的有效實施。支付機構的業務系統往往需要對用戶的資金數據進行核算,然后將處理的結果匯總并生成憑證送往賬務系統進行統一處理。賬務系統充當虛擬貨幣的銀行角色,銀行資金管理系統則管理著真實的貨幣。
3.賬戶模型
在設計賬務系統時,需要對資產賬戶、零錢(個人消費)賬戶、儲值卡賬戶、收益匯總賬戶及貸記(信用)賬戶進行賬戶建模、操作抽象和關系建立。在記賬過程中抽象出來的賬戶屬性、關系鏈有以下幾種。
● 賬戶編號:客戶在商業銀行或金融機構開立賬戶時經過系統授權并給予的唯一編號。賬戶編號并不是一組隨機、無意義的數字編號,而是一組具有從屬關系、業務分類和業務標識的編號。對賬戶進行科學合理的編號,有利于編制會計憑證、登記賬簿、查閱賬目等會計和審計工作,也有利于自動或者人工識別、分類與核對。
● 賬戶余額:當前賬戶里現存且未使用的貨幣數量,其中包含當前可用余額和當前不可用余額。例如:在日常生活中,商家為了銷售商品和留住顧客,會給予顧客賬戶相應的代金券(不可提現金額),對于用戶提現操作來講,這部分代金券就是不可用余額。
● 可用余額:當前賬戶在當前場景、當前時刻可以使用的金額。
● 凍結余額:當前賬戶里不可使用的金額。其中涉及不同類型的凍結原因:基礎性業務操作造成資金凍結,導致賬戶資金處于不可用狀態;政策、法律或個人賬戶錯誤操作及付款停滯等原因而造成賬戶資金處于不可用狀態;與商家簽訂對應的銷售活動協議造成賬戶資金處于不可用狀態,例如運營商的充值按月返現活動。
● 貨幣種類:以上余額的金融幣種屬性,余額+幣種=真實價值。
● 借貸屬性:借貸是會計行業中的術語,它表示賬戶金額的增加和減少。借出表示資產的增加和負債的減少,貸入表示負債的增加和資產的減少。在會計系統的借貸中,借表示資產、費用或成本的增加,以及負債、收入或所有者權益的減少;貸表示負債、收入或所有者權益的增加,以及資產、費用或成本的減少。
● 所屬科目:所從屬的會計科目。會計科目是對會計要素中對象的具體內容進行分類核算的類目,會計對象的具體內容不同,科目設置不同,而且不同企業對科目的設立也不盡相同。一般所屬科目的設置依據是對資金的變化情況進行劃分,按經濟內容對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和利潤等會計要素做進一步分類后的類型名稱。
● 賬套:對存放會計核算對象的所有會計業務數據文件的總稱。一個賬套包含的文件有會計科目、記賬憑證、會計賬簿、會計報表等。同時,它是一組相互關聯的數據,每個獨立核算的企業都有一套相互關聯的賬簿體系,把這套完整的賬簿體系建立在計算機系統中就叫作一個賬套。一般來講一個企事業單位或公司只會用到一個賬套,但是如果一個大型的集團公司中有幾個獨立核算的下屬實體子公司,則可以建立多個賬套。
1.4.8 信用與信用支付
在通常的情形下,支付的過程是把付款人的資金轉移給收款人。但是,所轉移的資金并非總是收款人手里或者賬面上已經存在的資金,有時這種資金不屬于付款人,而是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臨時提供的,也就是信用支付。
最早有記載的人類的信用機制發生在公元前古巴比倫的蘇美爾社會,至少在農耕時代,農民就知道通過在播種季節借錢,在豐收季節還錢,來緩解現金流緊張的情況。后面包括絲綢之路等,都有以物易物的行為,其實這就是最早的信用機制。
信用支付的本質是花未來的錢進行超前消費。對于尚未積累足夠資本的年輕人,為了能夠買房買車,娶妻生子,借貸往往是不可避免的選擇。否則,等資本積累夠了再買房買車,娶妻生子,可能已經過了最好的時機。所以,信用支付是在時間維度上的乾坤大挪移,先用未來能賺到的錢解決現在的問題,然后逐步償還所借貸的資金。
信用(Credit)是指建立在信任基礎上,不用立即付款或擔保就可獲得資金、物資或服務的能力。這種能力以在約定期限內償還的承諾為條件。也就是說,信用是一種借錢的能力,你的信用越好,能借到的錢越多,條件越優惠。所謂信用支付,就是在支付的過程中把付款人借到的資金轉移給收款人的過程。由此可以看到,信用是一個人很重要的能力,直接決定了他在需要借錢的時候能否借到,以及能借到多少錢。信用卡支付其實就是建立在信用基礎上的一種支付形式。
信用卡的發卡與信用有直接關系。首先,沒有好的信用基礎,發卡行不會把卡發給你。例如,大學生剛畢業進入社會,除了一張畢業文憑,沒有其他的信息可以佐證其信用情況;類似的情況還有移民到一個新的國家,尚未建立任何信用基礎。其次,即使某人在某個社會環境中已經建立了信用基礎,但是,他相對于其他消費者的信用程度的好壞存在著差異。有些人的信用很差,銀行拒絕往來;而有些人的信用優秀,銀行都搶著和他做生意,愿意把錢借給他。
如何評價一個人的信用呢?美國的信用評價體系目前比較成熟。在20世紀50年代,因信用卡的不斷發行,出現了專門為發卡行提供征信服務的征信公司。目前,有如圖1-14所示的三大征信公司在為銀行卡組織和開戶行提供每個美國人的征信記錄和基于這些記錄計算出的信用分數。

圖1-14 美國的三大征信公司
FICO(FairIssac COmpany)最初是一個計算消費者信用分數的算法模型,后來也成為一家公司的名字。美國的征信機構對每個人的信用評價都是基于FICO模型完成的。1956年,加州舊金山的工程師Bill Fair和數學家Earl Issac發明了用來做信用評分的數學模型,并成立了第一家信貸咨詢公司Fair Isaac。截至2022年9月,FICO已經發展成為一個擁有3000多名員工,每年收入超過14億美元的大型上市公司。FICO評分方法的實質是用數學模型對個人信用報告包含的信息進行量化分析。該模型主要的評估內容是客戶以往發生的信用行為,該模型對近期行為的衡量權重高于遠期行為。FICO模型包含五個方面的因素,支付歷史、債務數額、信用記錄長度、新申請信貸和信用組合(信用賬戶的類型、數量等),如圖1-15所示。征信機構根據這五個維度的數據,計算出信用分數。在美國,如果你在一家銀行申請信用卡或者貸款,這家銀行可以馬上通過網絡連接到三大征信機構,然后根據你的社會安全號碼調出你的征信報告。

圖1-15 FICO模型的組成因素及其比例
征信報告中除了事無巨細地記載了各種歷史數據之外,還有一個基于這些數據計算出來的信用評估分數。例如,A征信公司給你的信用分是600(良好),B征信公司給你的信用分是780(優秀),C征信公司給你的信用分是530(中偏下),根據三家評分公司的結果,借貸者可以大致判斷出:該人基本屬于信用良好的情況。因為三家征信公司中有兩家說他信用好。發卡行應該能發給他一張信用卡,或者貸款給他。如圖1-16所示,以FICO為基礎,征信公司對消費者的評價結果大致分為五個級別。

圖1-16 信用評估分數的解析
● Poor(差):信用評估分數在350分以下的屬于信用度很差的個人,銀行不會發給他信用卡或者貸款。
● Fair(一般):信用評估分數在351~590分的屬于信用度一般的個人,應該是信用記錄上有些瑕疵,銀行估計不會發給他普通的信用卡,有可能是額度很低的嘗試性信用卡。
● OK(可以):信用評估分數在591~610分的屬于中間地帶的個人,銀行應該會發給他信用卡,但是利息可能不會太低而且條件可能會比較苛刻。
● Good(好):信用評估分數在611~680分的屬于信用度比較好的個人,銀行應該會發給他信用卡,且額度會比較高,利息也比較優惠。
● Great(優秀):信用評估分數在681分以上的屬于銀行的貴客,銀行會毫不猶豫地發給他信用卡,且額度高,利息非常優惠。
信用評分的分布與違約率如圖1-17所示。
2007年美國發生過次貸危機,引起這次次貸危機的原因就在于貸款人的信用評估結果不好。但是,這批人還想要買房子,于是貸款公司和銀行就發放貸款給他們,但是條件比較苛刻。這些人在別無選擇的情況下,也只好接受這種貸款。次貸危機從一個角度證明了美國信用體系還是行之有效的,只是銀行沒有按照征信機構的指引去作業。

圖1-17 信用評分的分布與違約率
事實上,并不是信用評分不高的人就沒有什么辦法了。美國的Capital One公司專門做信用評分不太好的這些人的生意。該公司會在這部分人當中進一步篩選出可以發信用卡的對象,是一家典型的通過管理風險來賺錢的金融科技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