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成長制勝:如何精進思維實現人生持續躍遷作者名: (美)邁克爾·海亞特等本章字數: 1277字更新時間: 2024-03-04 17:39:29
神經元與故事
我(梅根)和喬爾在養育摩西和約拿時,面臨著重重挑戰,其中一個便是我們需要找到最好的方法來幫助他們從經歷的創傷中恢復過來。普維斯博士提供了許多建議,她提議改變營養結構,促進大腦產生有益的化學變化。[2]我們遵循了這種營養療法,發現的確有用,但作用有限。
此前,機緣巧合,我讀到了《神經反饋與發展性創傷治療》(Neurofeedback and the Treatment of Developmental Trauma)這本書,作者是史伯恩·費雪(Sebern Fisher)。[3]神經反饋依賴于大腦自我“重新連線”的非凡能力(也就是所謂的神經可塑性)來構建新的、更有用的神經模式。如果創傷把事情搞得一團糟,那么神經反饋就會理清思緒,讓大腦處于更好的狀態。
讀完那本書后,我知道該進入下一階段了。但是我該如何邁出這一步呢?我查到了作者費雪的電話號碼并撥了過去。如果你了解我,你就知道這是我的行事風格。
電話沒打通,她的語音留言說她不接新客戶了,也不會回復留言。我沒有放棄,還是留了言。出乎意料,幾周后費雪回電了!
她重申了她不能直接幫助我們,但她幫我們聯系上了依戀療法治療師阿列塔·詹姆斯(Arleta James),她用神經反饋療法(有時也被稱為大腦訓練)專門幫助來自艱苦環境的孩子。
我們開始使用這種療法,確實卓有成效。在幾個月甚至幾周內,我們就看到了顯著的改善。但阿列塔的治療手段可不止神經反饋療法這一個。
通過營養療法解決神經化學問題,以及通過神經反饋療法調整神經模式都非常重要。但這些直接手段都只是整個計劃的一部分。事實證明,還有其他訓練大腦的方法,包括講述和重新講述我們的故事。[4]
我們可能永遠無法破解人類大腦的一些謎團。但當代神經科學、認知科學和相關領域已經對大腦及其工作原理進行了大量的研究。
讓我們先來看一下四個關鍵見解,它們與接下來幾頁的內容息息相關。
1. 我們的大腦蘊含著一個巨大的神經細胞(神經元)網絡,通過突觸連接互通和傳遞信息。
2. 這些神經連接既成為我們的思維方式,也塑造了我們的思維方式。
3. 這些連接產生了對過去的記憶和對未來的預測;我們可以把這些記憶和預測視為故事。
4. 這些故事告訴我們該如何看待世界,也告訴我們該如何在這個世界中采取行動,包括如何追逐自己的目標。
換句話說,神經元會講述故事,而這些故事決定了我們能在多大程度上成功實現目標。講故事是我們的大腦理解并呈現現實的一種功能。我們能達成怎樣的成果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自己能把故事講得多好。
別太驚訝,故事是人類在這個世界上思考和工作的核心。我們依賴故事來創造意義,這樣我們才能有目的地去行動。
例如,神話故事和起源故事都試圖向人們證明,因為之前發生過其他這樣的事情,所以現在發生這樣的事情是真實的。同樣,科學發現和問題求解也是講故事的方式:如果我做X,那么Y就會發生。而這樣的假設就是一個關于世界可能的運轉方式的故事。
我們接受一些成效顯著的咨詢、治療以及商業和生活指導,歸根結底是為了幫助我們理清自己的故事。
我們天生就擅長講故事,也擅長表演自己講述的故事。但我們也最容易講錯、演錯故事。怎么會這樣呢?因為我們接受了無益的故事并采取了相應的行動。如果我們知道自己正在這么做,對我們來說倒是非常有益的,但問題就在于我們通常對此難以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