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游記(青少版)
- (明)吳承恩著 沈伯俊改寫
- 5859字
- 2024-01-29 10:57:47

第一回
花果山石猴稱王
三星洞悟空學道
自盤古開天地以來,世界分為四大部洲:東勝神洲,西牛賀洲,南贍(shàn)部洲,北俱蘆洲。這部書單表東勝神洲傲來國。國近大海,海中有一座名山,叫作花果山。山頂上有一塊仙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二丈四尺圍圓。自天地開辟以來,每每感受日精月華,時間長了,便有靈通之意,內育仙胞。一日,那仙石迸裂,產一石卵,似圓球樣大。因見風,化作一個石猴,五官俱備,四肢皆全。便會行走跳躍,食草木,飲澗泉,采山花,覓樹果;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一日天氣炎熱,那石猴與群猴都在松陰之下玩耍。耍了一會,便去山澗中洗澡。眾猴都道:“這股水不知是哪里來的,我們今日閑來無事,順澗邊尋看源流,耍子去也!”直至源流之處,乃是一股瀑布飛泉。眾猴拍手稱贊道:“好水!好水!哪一個有本事的,鉆進去尋個源頭出來,不傷身體者,我等即拜他為王。”只見猴群中跳出那石猴,應聲高叫道:“我進去!我進去!”
你看他瞑(míng)目蹲身,往前一躍,跳入瀑布中。睜眼抬頭觀看,那里邊卻無水無波,明明朗朗的一架鐵板橋。橋下之水,沖貫于石竅之間,倒掛流出去,遮蔽了橋門。他又欠身上橋頭,邊走邊看,但見橋邊修竹梅花,青松挺拔,乃是一座石房,房內有石鍋、石灶、石碗、石盆、石床、石凳。正當中有一石碣(jié),刻著一行楷書大字:“花果山福地,水簾洞洞天。”石猴喜不自勝,急抽身往外便走,又瞑目蹲身,跳出水外,打了兩個哈哈道:“大造化!大造化!”眾猴把他圍住,問道:“里面怎么樣?水有多深?”石猴道:“沒水!沒水!原來是一座鐵板橋,橋那邊是一座天造地設的家當,真個是我們安身之處。里面甚是寬闊,容得千百口老小。我們都進去住,也省得受老天之氣。”
眾猴聽得,個個歡喜,都道:“還是你先走,帶我們進去,進去!”石猴便又瞑目蹲身,往里一跳,叫道:“都隨我進來!進來!”眾猴都進去了,一個個搶盆奪碗、占灶爭床,搬過去,移過來,再無一個寧時。石猴端坐上面道:“列位,你們才說有本事進得來,出得去,不傷身體者,就拜他為王。我如今進來又出去,出去又進來,尋了這一個洞天與列位安眠穩睡,何不拜我為王?”眾猴聽說,一個個依次排班,朝上禮拜,都稱“千歲大王”。自此,石猴便稱美猴王。
美猴王享樂天真,何止三五百載。一日,他與群猴喜宴之間,忽然墮(duò)下淚來。眾猴慌忙拜道:“大王為何煩惱?”猴王道:“我雖在歡喜之時,卻有一點兒遠慮,故此煩惱。”眾猴笑道:“我等日日歡會,自由自在,為何遠慮而憂也?”猴王道:“今日雖不歸人王法律,不懼禽獸威嚴,將來年老血衰,暗中有閻王老子管著,一旦身亡,豈不枉生世界之中?”眾猴聞此言,一個個掩面悲啼。
只見那班部之中,忽跳出一個通背猿猴,高叫道:“大王若是這般遠慮,真所謂道心開發也!如今五蟲[1]之內,唯有三等不伏閻王老子所管。”猴王道:“哪三等?”猿猴道:“乃是佛、仙、神圣三者,不生不滅,與天地山川齊壽。”猴王道:“此三者居于何所?”猿猴道:“只在古洞仙山之內。”猴王滿心歡喜,道:“我明日就辭汝等下山,遠涉天涯,務必訪此三者,學一個不老長生之術。”眾猴鼓掌稱揚,都道:“善哉!善哉!我等明日大設筵(yán)宴送大王也。”
次日,眾猴都去采仙桃,摘異果,擺開石凳石桌,排列花果酒肴。群猴尊美猴王上坐,一個個輪流上前,奉酒,奉花,奉果,痛飲了一日。次日,美猴王早起,教眾猴編作筏(fá)子,收拾果品,便獨自登筏,漂流而去。恰好連日東南風緊,將他送到南贍部洲地界。他便棄了筏子,跳上岸來,只見海邊有人捕魚、淘鹽。他走近前,做個怪相,嚇得那些人四散奔逃。他將那跑不動的拿住一個,剝了衣裳,穿在自家身上,搖搖擺擺地,穿州過府,學人禮,學人話,一心訪問佛仙神圣之道,覓求長生不老之方。
猴王在南贍部洲游歷,無緣得遇仙道,不覺過了八九年。忽行至西洋大海,他想海外必有神仙,便獨自作筏,又漂過西海,直至西牛賀洲地界。登岸尋訪多時,忽見一座高山秀麗,林麓(lù)幽深,便登上山頂觀看。
正觀看之間,忽聽得林深之處,有人歌唱:
觀棋柯爛,伐木丁丁,云邊谷口徐行。賣薪(xīn)沽酒,狂笑自陶情。蒼徑秋高,對月枕松根,一覺天明。認舊林,登崖過嶺,持斧斷枯藤。
收來成一擔,行歌市上,易米三升。更無些子爭競,時價平平。不會機謀巧算,沒榮辱,恬淡延生。相逢處,非仙即道,靜坐講《黃庭》[2]。
美猴王聽了,滿心歡喜道:“神仙原來藏在這里!”忙跳入林中,仔細一看,原來是一個樵子在那里砍柴。
猴王近前叫道:“老神仙!”那樵夫慌忙丟了斧,轉身答禮道:“罪過,罪過!我衣食不全,怎敢當‘神仙’二字!適才唱的那歌,倒是一位神仙教的。”猴王道:“望你指與我那神仙住處,便好拜訪他。”樵夫道:“不遠,不遠。此山叫作靈臺方寸山,山中有座斜月三星洞。那洞中有一個神仙,名叫須菩提祖師。你順著那條小路,向南行七八里遠近,即是他家了。”
猴王告辭樵夫,找上路徑,果然來到三星洞。但見洞門緊閉,不敢敲門,且去跳上松枝梢頭,摘松子吃了玩耍。
少頃,只聽得呀的一聲,洞門開處,走出一個仙童,高叫道:“什么人在此騷擾?”猴王跳下樹來,上前躬身道:“仙童,我是個訪道學仙的弟子,不敢在此騷擾。”仙童道:“我家師父叫我出來開門,說:‘外面有個修行的來了。’想必就是你了?”猴王笑道:“是我,是我。”
猴王整衣,恭恭敬敬隨童子進入洞天深處,見那菩提祖師端坐在臺上,便倒身下拜,磕頭不計其數,口中只道:“師父!師父!我弟子誠心朝禮!誠心朝禮!”祖師道:“你是哪方人氏?”猴王道:“弟子乃東勝神洲傲來國花果山水簾洞人氏。漂洋過海十余年,才訪到此處。”祖師又問:“你姓什么?”猴王道:“我無姓。”祖師道:“你父母原來姓什么?”猴王道:“我也無父母。”祖師道:“既無父母,想是樹上生的?”猴王道:“我不是樹上生,卻是石里長的。我只記得花果山上有一塊仙石,那年石破,我便生也。”祖師聞言,暗喜道:“這等說,卻是個天地生成的。”便對猴王笑道:“你身軀雖然鄙(bǐ)陋,卻像個食松果的猢猻(hú sūn)[3]。我與你就此取個姓氏,教你姓‘孫’罷。”猴王滿心歡喜,朝上叩頭道:“好!好!今日方知姓也。既然有姓,萬望師父再賜個名字,卻好呼喚。”祖師道:“我們中有十二個字,分派起名。這十二字乃‘廣大智慧,真如性海,穎悟圓覺’,到你乃第十輩之小徒,正當‘悟’字。與你起個法名叫作‘悟空’,好嗎?”猴王笑道:“好!好!好!自今就叫孫悟空也!”孫悟空拜了各位師兄,次早便與眾師兄學言語禮貌,講經論道,習字焚香。閑時即掃地鋤園,養花修樹,尋柴燃火,挑水運漿。

轉眼六七年過去。一日,祖師登壇高坐,喚集諸仙,開講大道。孫悟空在旁聽講,喜得抓耳撓腮,眉開眼笑,忍不住手舞足蹈。忽被祖師看見,叫悟空道:“你在班中,怎么顛狂躍舞,不聽我講?”悟空道:“弟子誠心聽講,聽到師父妙音處,喜不自勝,故不覺作出此踴(yǒng)躍之狀。望師父恕罪!”祖師道:“你既識妙音,我且問你,你到洞中已有七年,要從我學些什么道?”悟空道:“但憑尊師教誨。”
祖師道:“‘道’字門中有三百六十傍門,我教你個‘術’字門中之道,如何?”悟空道:“似這般可得長生么?”祖師道:“不能!不能!”悟空道:“不學!不學!”
祖師道:“教你‘流’字門中之道,如何?”悟空道:“似這般可得長生么?”祖師道:“不能,不能!”悟空道:“不學!不學!”
祖師道:“教你‘靜’字門中之道,如何?”悟空道:“這般也能長生么?”祖師道:“也不長遠。”悟空道:“不學!不學!”
祖師道:“教你‘動’字門中之道,如何?”悟空道:“似這般也得長生么?”祖師道:“此欲長生,亦如‘水中撈月’。”悟空道:“也不學!不學!”
祖師聞言,跳下高臺,手持戒尺,指著悟空道:“你這猢猻,這般不學,那般不學,卻待怎么?”走上前,將悟空頭上打了三下,倒背著手,走入里面,將中門關了。嚇得那一班聽講的,人人驚懼,皆怨悟空道:“你這潑猴,好沒道理!師父傳你道法,為何不學,卻與師父頂嘴?”悟空一些兒也不惱,只是滿臉賠笑。原來那猴王已打破盤中之謎:祖師打他三下者,教他三更時分留心;將中門關上者,教他從后門進入,在秘處傳他道也。

當晚眾人就寢(qǐn),悟空假裝合眼,定息存神。約到半夜時分,輕輕起來,穿上衣服,偷開前門,來到后門外,只見那門兒半開半掩。悟空喜道:“師父果然有意與我傳道,故此開著門也。”即輕步近前,側身進得門里,走到祖師寢榻之下。見祖師蜷(quán)著身子,朝里睡著了。悟空不敢驚動,即跪在榻前。那祖師不多時醒來,悟空輕聲叫道:“師父,弟子在此跪候多時。”祖師即起披衣盤坐,喝道:“這猢猻!你不在前邊去睡,卻來我這后邊作甚?”悟空道:“師父昨日壇前當眾相允,教弟子三更時候,從后門傳我道理,故此大膽來拜老爺榻下。”祖師聽說,十分歡喜,暗自尋思道:“這廝(sī)果然是個天地生成的!不然,怎么就打破我盤中之暗謎也?”悟空又道:“此間更無他人,望師父大舍慈悲,傳與我長生之道,永不忘恩!”祖師道:“你既猜中暗謎,近前來,仔細聽著。”遂對悟空說了長生妙訣。悟空切切記了口訣,對祖師拜謝深恩,即出后門。但見東方天色微白,便依舊路,轉到前門,輕輕回到原寢之處,故將床鋪搖響道:“天亮了!天亮了!”那眾人還正睡哩,不知悟空已得了道了。
過了三年,祖師復登寶座,與眾說法,忽問:“悟空何在?”悟空近前跪下:“弟子在。”祖師道:“你這一向修些什么道來?”悟空道:“弟子近來法性頗通,根源亦漸堅固。”祖師道:“你須防備著‘三災利害’。”悟空道:“怎么叫作‘三災利害’?”祖師道:“五百年后,天降雷災打你。再五百年后,天降火災燒你。再五百年,又降風災吹你。這三災躲得過,壽與天齊;躲不過,就此絕命。”悟空聽了,毛骨悚(sǒng)然,叩頭拜道:“萬望老師垂憐,傳與躲避三災之法,不敢忘恩。”祖師道:“你要學哪一般?有一般天罡(gāng)數,該三十六般變化;有一般地煞數,該七十二般變化。”悟空道:“弟子學一個地煞變化罷。”祖師道:“既如此,上前來,傳與你口訣。”猴王當時習了口訣,自修自煉,將七十二般變化都學成了。
忽一日,祖師與眾門人在三星洞前戲玩晚景。祖師道:“悟空,本領學成了沒有?”悟空道:“多蒙師父大恩,弟子功果完備,已能飛升也。”祖師道:“你試飛舉我看。”悟空將身一聳,連翻了幾個跟頭,跳離地有五六丈,踏云霞去有一頓飯之時,往返不上三里遠近,落在祖師面前道:“師父,這就是飛舉騰云了。”祖師笑道:“這個只算得爬云而已。”悟空叩頭道:“師父,索性將這騰云之法,一發傳與我吧,決不敢忘恩。”祖師道:“凡諸仙騰云,皆踏步而起,你卻不是這般。我才見你去,連翻幾下跟頭方才跳上云頭。我只就你這個姿勢,傳你個‘筋斗云’罷,一筋斗就有十萬八千里路哩!”這一夜,悟空即運神煉法,學會了筋斗云。
一日,眾人在松樹下會講多時,對悟空道:“你是哪世修來的緣法?前日老師父附耳低言,傳與你的躲三災變化之法,可都會嗎?”悟空笑道:“都會了。”眾人道:“你試演演,讓我等看看。”悟空抖擻(sǒu)精神,賣弄手段道:“眾師兄要我變化什么?”眾人道:“就變棵松樹罷。”悟空搖身一變,就變作一棵松樹。眾人見了,鼓掌呵呵大笑,不覺驚動了祖師。祖師急出門問道:“是何人在此喧嘩?”眾人道:“適才孫悟空演變化耍子,弟子們俱稱贊喝彩,故高聲驚冒尊師,望乞恕罪。”祖師道:“你等起去。”叫:“悟空!過來!我問你弄什么精神,變什么松樹?這個功夫,可好在人前賣弄?”悟空叩頭道:“只望師父恕罪!”祖師道:“我也不罪你,但只是你去吧。”悟空聞此言,滿眼墮淚道:“師父,教我往哪里去?”祖師道:“你從哪里來,便到哪里去就是了。”悟空道:“上告尊師:我也離家二十年了,雖是回顧舊日兒孫,但念師父厚恩未報,不敢離去。”祖師道:“哪里有什么恩義?你只要不惹禍不牽帶我就罷了!”

悟空沒奈何,只得拜辭師父,縱起筋斗云,徑[4]回東勝神洲。不消一個時辰,早看見花果山水簾洞。悟空按下云頭,叫道:“孩兒們,我回來了!”那崖下石坎邊,花草中,樹木里,跳出千千萬萬猴兒,把個美猴王圍在當中,叩頭叫道:“大王,你好寬心!怎么一去許久?把我們拋在這里,近來被一妖魔欺虐,搶了我們家具,捉了許多子侄。大王若再不回來,我等連山洞盡屬他人矣!”悟空聞說,大怒道:“是什么妖魔,膽敢無禮!待我尋他報仇。”眾猴道:“那廝自稱混世魔王,住在正北方。”
悟空叫眾猴且自玩耍,將身一縱,一路筋斗,直至北邊。見一座高山,十分險峻,陡崖之前有一洞,叫作水臟洞,洞門外有幾個小妖跳舞。悟空喝道:“我乃正南方花果山水簾洞洞主。你家什么混世魔王,屢次欺我兒孫,我特尋來,要與他見個高下!”
小妖聽說,疾忙跑入洞里報與魔王。那魔王穿了甲胄,提刀在手,與眾妖出得門來,高聲叫道:“哪個是水簾洞洞主?”
猴王喝道:“這潑魔這般眼大,看不見老孫!”魔王笑道:“你身不滿四尺,手內又無兵器,要尋我見什么上下?”悟空罵道:“你這潑魔,量我無兵器,先吃我一拳!”跳上去,劈臉就打。那魔王伸手架住道:“你這般矮,我這般高,你使拳,我使刀,就殺了你,也被人笑,待我放下刀,與你使路拳看。”他兩個拳打腳踢,一沖一撞。那魔王身高三丈,轉動不便,被悟空掏短脅(xié)[5],撞丫襠,幾下筋節,把他打痛了。他閃過,拿起那大刀,望悟空劈頭就砍。悟空急撤身,拔一把毫毛,丟在口中嚼(jiáo)碎,望空噴去,叫聲:“變!”即變作三二百個小猴,前踴后躍,抱的抱,扯的扯,摳眼睛,捻鼻子,把魔王打得暈頭轉向。悟空這才奪過他的刀來,照頂門一下,砍為兩段,領眾猴殺進洞中,將那大小妖精,盡皆剿滅。又把毫毛收上身來。卻見那收不上身者,原來是那魔王在水簾洞擒去的小猴,約有三五十個。悟空命他們將被搶去的家具搬出,放把火將水臟洞燒得枯干。又教眾猴合了眼,念聲咒語,駕陣狂風,回到花果山。
此時眾猴一齊簇擁入洞,分班排列,禮拜猴王;安排酒果,接風賀喜。悟空將求仙訪道及降魔之事說了一遍,眾猴稱揚不盡。悟空又笑道:“小的們,又喜我這一門皆有姓氏。”眾猴道:“大王姓甚?”悟空道:“我今姓孫,法名悟空。”眾猴鼓掌歡喜道:“大王是老孫,我們都是二孫、三孫、細孫、小孫——一家孫,一窩孫矣!”真個是合家歡樂!不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1]五蟲:古人把動物分為五類,叫五蟲:人類叫蠃(luǒ)蟲,獸類叫毛蟲,禽類叫羽蟲,魚類叫鱗蟲,昆蟲類叫介蟲。
[2]《黃庭》:指《黃庭經》,道教修身養生著作。
[3]猢猻:猴子的別稱。
[4]徑:直接。
[5]短脅:胳肢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