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越國考古(浙江考古與中華文明系列)
- 黃昊德 田正標 游曉蕾
- 7658字
- 2024-01-24 14:41:51
緒論
邁入文明門檻、進入王國階段的良渚文明消失后,經過新石器時代末期錢山漾文化、廣富林文化的沉淀,歷史進入中原地區的夏商周時期,此時是越文化起源、發展、成熟、繁榮、鼎盛時期,也是越立國、發展、壯大、爭霸時期。
浙江地處中國東南沿海,長江下游南側,為越國故地。越國是浙江有文獻記載歷史的開端,在春秋戰國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復原越國歷史是浙江夏商周時期考古的主要任務。現存文獻中關于越國歷史的記載較少,僅在《今本竹書紀年》《逸周書》《左傳》《戰國策》《國語》《史記·越王勾踐世家》《水經注》等史籍中有少量記載,這使得復原越國歷史必須借助文獻之外的其他資料,其中最主要的便是田野考古材料,因此,越國考古一直是浙江夏商周時期考古的首要任務。
從浙江夏商周時期考古的發展歷程來看,其考古工作可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20世紀50—70年代,是浙江夏商周時期考古的起步階段。
1957年6月,新安江水庫考古工作隊對杭州市淳安縣進賢高祭臺遺址進行第一次發掘,這是浙江夏商周時期考古的發端,(1)同年11月又對該遺址進行第二次發掘。(2)
1956年、1958年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先后對湖州市八里店潞村錢山漾遺址進行兩次發掘,第一次劃分出包含印紋陶和不包含印紋陶地層的疊壓關系,引起學界的關注。(3)1957年冬到1958年春,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對吳興邱城遺址進行第一次發掘,發現上層馬橋至春秋戰國遺存、中層崧澤文化、下層馬家浜文化的三疊層。(4)1978年,牟永抗按照“區系類型”理論對浙江地區的印紋陶進行研究,就印紋陶的特征、分布、分期及印紋陶與原始瓷的關系進行了探討,認為印紋陶主要分布在太湖平原、錢塘江干流及甌江流域,其重要特征為:高鋁低鐵巖性胎泥和千度以上高溫燒結,陶胎硬度較高,泥條盤筑成型;裝飾花紋以拍印幾何紋為主。文化面貌上可分為杭嘉湖平原、寧紹平原、金衢丘陵地區和甌江水系四個文化區域。他還把浙江印紋陶分為五期,分別相當于新石器時代末期、商代、西周、春秋、戰國,并且認為印紋陶與原始瓷關系密切,原始瓷是從印紋陶中派生出來的,印紋陶是由陶到瓷的中介物。(5)這是對浙江地區印紋陶遺存的首次綜合研究。
此階段也開始了對土墩墓的探索,1963年,吳興縣文物管理委員會對蒼山山頂石室土墩墓的清理是浙江省土墩墓考古的開端,(6)1977年冬、1979年夏,牟永抗先生對江山南區古遺址、古墓葬的調查發掘是土墩墓考古的重要工作。(7)
第二階段:20世紀80—90年代,是浙江夏商周時期考古年代框架搭建階段。這一時期的工作重點以土墩墓發掘研究作為突破口,開展了一系列的考古工作,如長興便山(1982)(8)、石獅(1989)(9),海寧夾山(1984)(10),黃巖小人尖(1990)(11),慈溪彭東、東安(1984)(12),德清洛舍獨倉山與南王山(1999年10月—2000年1月)(13),上虞鳳凰山(1984)(14)、羊山(1991)(15)、牛頭山(1992)(16)等土墩遺存的發掘。
對土墩遺存進行整理研究,建立土墩墓年代標尺是此階段的主要任務。牟永抗對江山南區的古遺址古墓葬資料進行整理,創造性地使用了器物組的概念,對土墩墓的分期進行了開拓性的探索,初步建立夏至西周的土墩墓年代框架。(17)
隨著資料的積累,牟永抗繼續對浙江的印紋陶遺存進行研究。1984年,他把浙江境內包含幾何形印紋陶的古代遺存暫稱為高祭臺類型,認為它是與古代越族有關的青銅時代的文化遺存。(18)隨后他在《高祭臺類型初析》一文中對之進行了初步研究,對該類型的分布、文化內涵、印紋硬陶的起源及形制、紋飾的發展演變進行了分析。按原始瓷的胎釉特征,把原始瓷分為前后相繼的甲、乙、丙三種,并對高祭臺類型的來源及與周邊文化的關系進行了探討。(19)隨著浙江土墩遺存的發掘資料增多,在《浙江省新近十年的考古工作》中,他又把浙江境內的土墩遺存的印紋陶,按底腹成型工藝分為三個大的階段:第一階段為器底和器腹一次混合盤筑成型,可細分為深凹底、淺凹底、圜底三小段;第二階段為器壁盤筑在平底之上,底腹交接處呈折角,可分捏邊底、削邊底、抹邊底三個小段;第三階段為器底鑲嵌在器壁之內,底徑小或平底稍內凹,并對各階段的紋飾進行了總結。按胎釉特征,進一步把原始瓷分為甲、乙、丙、丁四種。(20)這些成果為土墩墓分期斷代研究打下了基礎。
此后,楊楠對江南土墩遺存進行了綜合研究,從江南土墩遺存的分布及特征、分區與分期、發展階段及年代、區域特征及成因、源流及文化屬性等方向進行了綜合研究。(21)陳元甫通過對浙江土墩遺存的整理研究,把浙江土墩墓分為九期,分別相當于夏至商代早期、商代中晚期、西周早期、西周中期、西周晚至春秋初期、春秋早期、春秋中期、春秋晚期、春秋末至戰國初,并對各期的文化內涵及特征進行了歸納總結,基本建立了夏商至春秋的浙江土墩墓的年代系列。(22)
1993年,對瑞安岱石山三十幾座石棚遺存的全面發掘,使得石棚墓葬的年代框架基本建立。石棚墓出土的隨葬品與當地居址出土遺物相同,其中,素面硬陶的內外壁表面普遍著黑,且隨葬品含有一定數量青銅兵器和工具是其地方特色,結合石棚墓與土墩墓的區別,預示著該區域存在一個地方文化類型。(23)
此階段,越國貴族墓和越國王陵考古也取得重要成果。紹興306號墓是越國貴族墓葬考古的開始,出土的青銅器、玉器引起學界的關注。(24)1996—1998年印山大墓的發掘是越國王陵考古的新突破,揭開了越國王陵的神秘面紗。(25)
此外,也開始了對夏商周時期聚落遺址的考古工作,但是有針對性的考古工作很少。其中最重要的是1991年紹興陶里壺瓶山遺址的發掘。該遺址堆積以商周時期為主要內涵,延續時間長,初步建立起商周至戰國時期聚落遺址的年代系列。(26)
第三階段:21世紀初(2009年之前),是浙江夏商周時期考古工作的轉型階段,主要在原始瓷窯址、越國貴族墓及城址考古方面進行新探索,同時在聚落考古、土墩墓考古方面也有重要新收獲。
此時期,浙江夏商周考古工作帶著課題意識,在原始瓷窯址考古、越國貴族墓葬考古等方面取得顯著成績。
火燒山窯址的發掘建立了西周末至春秋時期窯址的年代序列(27);亭子橋窯址的發掘為我們找到了戰國時期越國貴族墓葬出土原始瓷禮器的產地(28);東陽前山D2M1石砌甬道與淺土坑木槨墓室相結合的墓葬形制,是我省土墩墓發掘的首次發現,是土墩石室墓向土坑墓過渡的重要墓例,對研究越國墓葬形制演變具有重要價值,出土的大量玉石器為研究越國玉器文化面貌及制玉工藝技術提供了重要資料(29);長興鼻子山越國貴族墓葬的發掘及器物陪葬坑的發現,是越國貴族墓葬考古的重要突破。(30)
聚落考古工作也收獲頗豐。
安吉古城考古啟動,開展了考古調查和試掘。(31)
玉環三合潭遺址主要為春秋戰國遺存,是浙江東南地區夏商周時期聚落考古研究的珍貴資料,為研究浙江地區史前文化的開拓、發展,并向青銅文化演變的過程和越文化的地域特征提供了新的視角。(32)象山塔山遺址出土了豐富的馬橋文化遺存,其共性與特色共存,為馬橋文化的分區與類型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資料。
在紹興袍谷遺址的第三次發掘中,王字青銅矛和鐵鐮是本次發掘的重要發現;泥質陶璧、甗形鼎、原始瓷甬鐘殘片的出土,對研究遺址的性質具有重要意義;出土的板瓦、筒瓦等建筑構件對研究戰國時期越國的建筑結構具有重要價值;泥質灰陶和泥質灰胎黑衣陶的大量出土,為研究楚越關系及文化交流互動提供了重要資料。(33)
湖州塔地遺址包含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良渚文化、馬橋文化遺存,是太湖西南地區新石器晚期至青銅時代早期古文化發展系列保存較為完整的少數遺址之一,豐富的馬橋文化時期遺存為研究東苕溪流域馬橋文化及其文化發展演變提供了豐富的資料。(34)
湖州毘山遺址曾經采集到繩紋鬲,青銅鐃、鬲、鼎殘片,青銅錛,卜骨等,是太湖西南地區一處重要的大型商周時期重要遺址,2004年的發掘發現灰溝、房址、人工營建的土臺、建筑遺跡、灰坑等大量遺跡,時代相當于商代晚期到西周早期。毘山遺址遺存豐富、遺跡多樣,對研究“后馬橋文化”時期的文化分期、聚落形態結構、南北文化交流具有重要價值。(35)
湖州市錢山漾遺址的第三、四次發掘,揭示了錢山漾文化、廣富林文化、馬橋文化的三疊層,在地層上明確了三者的相對年代關系,彌補了良渚文化到馬橋文化之間的缺環,完善了太湖流域古文化的發展序列,為重新審視太湖流域古文化的發展軌跡及文明化進程提供了珍貴的資料和全新的研究方向,對研究新石器末期到夏商時期文化的演進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36)
安吉大樹墩遺址為一處臺形遺址,堆積年代主要為商至春秋時期,它的發現與發掘豐富了浙江商周時期聚落遺址的發掘材料,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浙江商周時期遺址發掘材料的不足,對于全面探索浙江地區商周時期的文化面貌具有重要價值。(37)
土墩墓考古獲得大量新收獲。
溫州甌海楊府山西周土墩墓出土大量的青銅禮樂器、兵器和玉器,該墓是繼黃巖小人尖土墩墓之后又一座出土青銅器的土墩墓,出土的青銅器和玉器對進一步探索商周時期浙南地區土墩墓的葬制葬俗、研究越地青銅器的組合及鑄造工藝、越地與中原地區的文化交流互動均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38)東陽巍山、歌山土墩墓遷葬、祭祀坑的發現和確認是本次發掘的重要突破,為研究周代土墩墓的葬制葬俗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資料。(39)長興溪窯崗嶺、炮臺山土墩遺存墓葬形制多樣,一座石室土墩同一層面的同一條直線建有二座或三座石室的現象是浙江歷年來土墩墓發掘中的首次發現,對于研究本區域商周土墩墓的墓葬形態及同一墩內各墓葬的營建及探討墓葬間的關系都彌足珍貴。(40)
第四階段,2009年至今,為浙江夏商周時期考古全面發展階段。
10余年來,在國家文物局、浙江省文物局的支持下,浙江的夏商周時期考古工作改變了過去主要以墓葬考古特別是土墩墓作為突破口的情況,邁入以大遺址考古和聚落考古理念為指導,注重考古工作的區域性、系統性、長期性的全面發展時期。該時期以課題為導向,同時開展墓葬、城邑、原始瓷窯址等考古工作,制定了紹興越國王陵及貴族墓、安吉古城、湖州毘山遺址、小古城、瓷之源等工作規劃,開展長期、系統的考古工作,在越國王陵及貴族墓、城址考古、瓷之源等考古工作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收獲,同時也展開了相關研究。
土墩墓考古工作也成果豐碩。
2009年,在湖州市楊家埠首次發現四座西周甕棺葬,為研究浙江地區先秦葬俗提供了新資料。安吉上馬山D90M1為一座大型西周土墩墓,出土大量精美的原始瓷,在封土墩的外圍發現7組單獨放置的器物組,除一組器物年代與主墓一致外,其余6組器物組均晚于主墓,可能與后期對中心主墓的祭祀活動有關。小紫山商代早期(甚至更早)豎穴巖坑和商代中晚期土墩墓(41)以及長興縣南符小山D2M3商代晚期土墩墓(42),是目前南方地區發掘的年代最早的土墩墓,該發現為探索土墩墓起源、演變提供了寶貴材料。嵊州三江街道缸窯村外山頭土墩石室墓是目前浙江地區發掘的最南邊的土墩石室墓,對研究該類墓葬的分布具有重要意義。衢州龍游寺底袁村出土的商代晚期墓葬對研究商代浙江的區域文化是不可多得的資料。(43)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發掘的蕭山柴嶺山土墩墓墓葬類型豐富、年代跨度大,對于探討南方地區喪葬習俗及土墩墓的內涵、形制特征、演變系列及完善土墩墓年代框架等具有重要價值。(44)
制鹽手工業考古也有新突破。
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發現和發掘的大榭商周制鹽遺址群,是浙江商周時期制鹽手工業遺存的首次發現,對研究越地的區域經濟、制鹽手工業技術等具有重要意義。(45)
綜上,浙江夏商周時期考古于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起步,1979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成立后,又經歷了年代框架搭建、轉型,目前正處于全面發展階段,主要圍繞越文化起源的探索、土墩墓與石室土墩墓、越國王陵及貴族墓、城址與聚落、原始瓷窯址發掘等工作展開,并已取得顯著成果。
(1) 新安江水庫考古工作隊:《浙江省淳安縣進賢高祭臺遺址第一次發掘報告》,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學刊(第七輯)》,杭州出版社2005年版。
(2) 新安江水庫考古工作隊:《浙江省淳安縣進賢高祭臺遺址第二次發掘總結》,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學刊(第七輯)》,杭州出版社2005年版。
(3) 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吳興錢山漾遺址第一、二次發掘報告》,《考古學報》1960年第2期。
(4) 梅福根:《江蘇吳興邱城遺址發掘簡介》,《考古》1959年第9期;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浙江省吳興縣邱城遺址1957年發掘報告初稿》,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學刊(第七輯)》,杭州出版社2005年版。
(5) 牟永抗:《浙江的印紋陶——試談印紋陶的特征及與瓷器的關系》,文物編輯委員會:《文物集刊(3)》,文物出版社1981年版;牟永抗:《三十年來浙江文物考古工作》,文物編輯委員會編:《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1949—1979)》,文物出版社1979年版。
(6) 丘鴻炘:《浙江吳興蒼山古戰堡試掘》,《考古》1966年第5期。
(7) 牟永抗、毛兆廷:《江山縣南區古遺址、墓葬調查試掘》,浙江省文物考古所編:《浙江省文物考古所學刊(1981年)》,文物出版社1981年版。
(8)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長興縣便山土墩墓發掘報告》,《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學刊——建所十周年紀念(1980—1990)》,科學出版社1993年版。
(9)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長興縣石獅土墩墓發掘簡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學刊——建所十周年紀念(1980—1990)》,科學出版社1993年版。
(10)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資料。
(11)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黃巖市博物館:《黃巖小人尖西周時期土墩墓》,《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學刊——建所十周年紀念(1980—1990)》,科學出版社1993年版。
(12)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慈溪市彭東、東安的土墩墓與土墩石室墓》,《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學刊——建所十周年紀念(1980—1990)》,科學出版社1993年版。
(13)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德清縣博物館:《獨倉山與南王山——土墩墓發掘報告》,科學出版社2007年版。田正標、陳元甫、孫榮華:《德清獨倉山與南王山的土墩墓》,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浙江考古新紀元》,科學出版社2009年版。
(14)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上虞縣文物管理局:《浙江上虞鳳凰山古墓葬發掘報告》,《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學刊——建所十周年紀念(1980—1990)》,科學出版社1993年版。
(15)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上虞羊山古墓群發掘》,《滬杭甬高速公路考古報告》,文物出版社2002年版。
(16)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上虞牛頭山古墓葬發掘》,《滬杭甬高速公路考古報告》,文物出版社2002年版。
(17) 牟永抗、毛兆廷:《江山縣南區古遺址、墓葬調查試掘》,浙江省考古研究所編:《浙江省文物考古所學刊(1981年)》,文物出版社1981年版。
(18) 牟永抗:《浙江新石器時代文化的初步認識》,中國考古學會編:《中國考古學會第三次年會論文集(1981)》,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
(19) 牟永抗:《高祭臺類型初析》,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學刊——建所十周年紀念(1980—1990)》,科學出版社1993年版。這兩篇論文也被收入《牟永抗考古學文集》(科學出版社2009年版)。
(20) 牟永抗:《浙江省新近十年的考古工作》,《文物考古工作十年(1979—1989)》,文物出版社1991年版。
(21) 楊楠:《江南土墩遺存研究》,民族出版社1998年版。
(22) 陳元甫:《論浙江地區土墩墓分期》,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紀念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建所二十周年論文集(1979~1999)》,西泠印社1999年版。
(23)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瑞安岱石山“石棚”和大石蓋墓發掘報告》,《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學刊》,長征出版社1997年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溫州市文物保護考古所、瑞安市文物館:《浙南石棚墓調查發掘報告》,文物出版社2014年版。
(24) 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等:《紹興306號戰國墓發掘簡報》(牟永抗執筆),《考古》1984年第1期。
(25)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紹興縣文物保護管理所:《印山越王陵》,文物出版社2002年版。
(26)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紹興縣文物保護管理所:《紹興陶里壺瓶山遺址發掘簡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學刊》,長征出版社1997年版。
(27)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故宮博物院、德清縣博物館:《德清火燒山——原始瓷窯址發掘報告》,文物出版社2008年版。
(28)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德清縣博物館:《浙江德清亭子橋戰國窯址發掘簡報》,《文物》2009年第12期;陳元甫、鄭建明、周建忠、費盛成:《德清亭子橋戰國窯址發掘的主要收獲》,浙江省博物館編:《東方博物(第三十四輯)》,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德清縣博物館:《德清亭子橋——戰國原始瓷窯址發掘報告》,文物出版社2011年版;陳元甫等:《浙江德清發現戰國時期的越國“官窯”》,《中國文物報》2008年4月16日。
(29)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東陽市博物館:《浙江東陽前山越國貴族墓》,《文物》2008年第7期;《東陽前山越國貴族墓》(陳元甫執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浙江考古新紀元》,科學出版社2009年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越墓》,科學出版社2009年版。
(30)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長興縣博物館:《浙江長興鼻子山越國貴族墓》,《文物》2007年第1期;《東陽鼻子山越國貴族墓》(陳元甫執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浙江考古新紀元》,科學出版社2009年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越墓》,科學出版社2009年版。
(31)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資料。
(32)《玉環三合潭遺址——春秋戰國時期木構建筑遺跡的揭露》(孫國平執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浙江考古新紀元》,科學出版社2009年版。
(33) 陳元甫:《紹興市袍谷戰國遺址》,《中國考古學年鑒(2004)》,文物出版社2005年版;《紹興袍谷戰國聚落遺址的發掘》(陳元甫執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浙江考古新紀元》,科學出版社2009年版。
(34) 蔣衛東:《湖州塔地——太湖西南史前序列較完整的遺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浙江考古新紀元》,科學出版社2009年版;蔣衛東:《浙江湖州塔地新石器時代遺址》,《2004年中國重要考古發現》,文物出版社2005年版。
(35)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州市博物館:《毘山》,文物出版社2006年版;《湖州毘山遺址2004年度的發掘》(方向明執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浙江考古新紀元》,科學出版社2009年版。
(36)《浙江湖州錢山漾遺址第三、四次發掘》(丁品執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浙江考古新紀元》,科學出版社2009年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州市博物館:《錢山漾——第三、四次發掘報告》,文物出版社2014年版。
(37)《安吉大樹墩商周時期遺址》(陳元甫執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浙江考古新紀元》,科學出版社2009年版。
(38)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溫州市文物保護考古所、甌海區文博館:《浙江甌海楊府山西周土墩墓發掘簡報》,《文物》2007年第11期;《溫州甌海楊府山西周土墩墓》(陳元甫執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浙江考古新紀元》,科學出版社2009年版。
(39) 沈岳明、陳榮軍:《浙江東陽搶救性發掘周代土墩墓》,《中國文物報》2005年11月25日;《東陽巍山、歌山周代土墩墓》(沈岳明執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浙江考古新紀元》,科學出版社2009年版。
(40)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資料。
(41)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資料。
(42) 孟國平、胡秋涼:《浙江長興南符小山土墩墓》,陳杰主編:《馬橋文化探微——發現與研究文集》,上海書店出版社2018年版。
(43)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資料。
(44) 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蕭山博物館:《蕭山柴嶺山土墩墓》,文物出版社2013年版。
(45) 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調查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