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勢:周期波動下的國家、社會和個人
- 小Lin
- 2846字
- 2024-01-29 15:23:41
日本經濟大崩盤
刺破泡沫,資產崩盤
可能很多人會很疑惑,這么大泡沫的出現,日本政府、日銀等怎么可能看不出來呢?
其實早在1987年,日銀剛剛降息到2.5%的時候,它們就已經開始覺得有產生泡沫的風險了,日本內部隨即開始討論是否需要加息。
但遲遲沒有加息,總結起來大概有以下三個可能的原因。
首先,美國不同意日本的加息政策。1987年,美元的幣值剛剛穩定,美國不希望美元繼續貶值,便又和英國、法國、聯邦德國、日本、加拿大、意大利幾個國家簽署了《盧浮宮協議》,讓大家把利率控制在低位,并維持一段時間,所以日本沒能采取加息政策。
其次,美國股市1987年出現了黑色星期一,當時大盤閃崩30%,日本擔心一旦在這種市場情緒緊張的時候加息,會進一步引發大家的恐慌,有陷入衰退的風險,所以不敢加息。
最后,據傳當時日本大藏省(主管財政、金融、稅收)和日銀存在嚴重的矛盾,雙方互不妥協,因此日銀故意拖著不加息。
無論什么原因,最終,日銀直到1989年才下定決心刺破泡沫,而且在一年內把利率從2.5%抬高到6%。
如圖1-10所示,面對流動性的突然收緊,股市反應最為迅速,1989年12月,股市開始下跌。兩年之內,股指從39 000點跌到17 000點。房地產市場反應遲鈍一點,撐了一年多,到1991年才反應過來,此時房子已經沒有人接盤了,以東京為首的樓市暴跌(圖1-13)。日本資產泡沫全線破裂。

圖1-13 日本各大城市新增公寓平均價格
來源:Tokyo Kante
很多人看到這里,以為故事就此結束:日本經濟泡沫破裂,進而導致嚴重的經濟危機,最終帶來了日本失落的30年。我們可以再深入思考一下:經濟泡沫可謂屢見不鮮,比如美國的互聯網泡沫、中國2007年的泡沫,為什么日本的泡沫破裂就會帶來失落的30年呢?
其實,日本1990年破裂的只是資產泡沫,而衰退的卻是實體經濟。資產泡沫破裂會讓很多人傾家蕩產,短期內經濟會有調整期,如果日銀及政府將這些問題處理好,經濟中的生產結構還是基本不變的,對市場造成的沖擊就會小一些。這就好比雖然房子不值錢了,手里的股票不值錢了,但你還是可以正常工作,甚至更努力地工作,經濟的發展是可以快速恢復過來的。
雪上加霜,經濟深層衰退
日本經濟當時被泡沫破裂一拳狠狠打倒在地上以后,如果采取恰當的措施,是可以慢慢站起來的,但是如果這個時候再補上一腳,那可謂雪上加霜,導致日本經濟二三十年都一蹶不振。那么,這一腳到底是誰補上的呢?
銀行
首先,需要將關注點放到由日本財團主導的銀行上。
如前文所述,在日本經濟泡沫期間,這些銀行隨意放貸,接受的抵押物大部分是房子。泡沫破裂后,股價、房價暴跌,經濟短暫衰退,很多人還不上貸款,同時銀行手里的抵押物(房子)價格也暴跌。也就是說,銀行產生了大量的壞賬,此時已經左支右絀。
銀行是經濟運行中的關鍵一環,普通民眾一生的積蓄都放在銀行里,政府肯定不能讓這些商業銀行出問題,尤其是在日本,大財團的中心一旦出現問題,牽一發而動全身,整個經濟就可能全面衰退。
于是政府發放低息貸款給銀行,幫助銀行渡過難關。
公司
除了銀行,還有什么機構受影響最大?泡沫破裂之后,很多經營不善的公司都負債累累,無法運行下去。而日本大部分員工都是一輩子只服務一家公司,這已經成了一種傳統,這種終身雇用文化與財團體系是相輔相成的。在這種文化下,如果出現大量失業人員,經濟形勢就更不容樂觀了,所以,這些公司也需要挽救。
惡性循環
日本政府不能讓這么多干了半輩子的員工失業,銀行也不能讓自己財團里的“好兄弟”被淘汰,所以不管是好公司還是壞公司,賺錢的公司還是不賺錢的公司,政府都要發放救濟貸款。從這個角度來看,財團體制是具有兩面性的,好處是大家可以抱團取暖,發展的時候大家組成聯盟一起沖。但缺點也很明顯,船大難掉頭,財團中表現不好本來應該被淘汰的企業不會被輕易放棄,當企業遭遇危機、需要大規模洗牌的時候就麻煩了。
所以表面上日本經濟在1992—1993年很快就恢復了元氣,市場又是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大部分人都覺得:日本經濟已經回暖,可以繼續創造奇跡!
而實際上呢?日本銀行的壞賬越積越多,大量的公司都靠財團老大的救濟貸款茍延殘喘。日本接受救濟貸款的公司占企業總數的比例從1991年的5%飆升到了1996年的35%。這些實際上已經活不下去,靠著銀行的救濟活著的公司,被形象地稱作“僵尸公司”(Zombie Companies)。銀行的利潤率也從1995年之后開始慘不忍睹,跌成了負數(圖1-14)。

圖1-14 日本持牌銀行的利潤率
注:由本期利潤/(總資產-匯票和擔保)計算所得。
來源:日本銀行家協會,各銀行財務報表
可想而知,經濟的活躍源于競爭,市場上全都是僵尸公司,無法分辨哪家是好公司、哪家是壞公司,時間長了是可以從根本上把一個國家的經濟拖垮的,連好公司都一起被拖下水了。
這種政府救銀行、銀行救財團的行為,使得大家一起茍延殘喘,讓日本大量產業完全喪失了活力。
徹底崩塌
惡性循環愈演愈烈,1997年,銀行及公司再難支撐,尼桑保險公司雖然剛剛被日本政府注入了大量救濟貸款,但仍在4月宣告破產,成為二戰后日本首個破產的保險公司。
1997年11月,多家金融公司也都破產的破產、關門的關門。
1997年11月26日,大量民眾聚集在多家銀行門口想要取回自己在銀行的存款,銀行系統面臨擠兌風險。
銀行擠兌是民眾對銀行系統喪失信心的標志。財政部對此十分擔憂,擠兌勢頭一起,銀行一時半會兒肯定拿不出那么多現金,這將導致極大的經濟動蕩甚至社會動蕩。
財政部立刻下令讓排隊取錢的民眾到銀行里面,在銀行外面排長隊,容易造成更大的恐慌!那些人要取多少錢就取多少錢,現金不夠銀行來解決,而且不可以聲張!此時日本所有媒體,也全都一致地選擇了緘默,沒有報道此事。就這樣,一場可能對日本經濟造成毀滅性打擊的銀行恐慌性擠兌事件,被這么不聲不響地按了下來。
當然,這只是個小插曲,日本經濟崩塌的大趨勢無法避免,多家金融公司因為壞賬過多接連爆雷,日本財政部和日銀終于開始強硬救市。至此,日本金融危機全面爆發。
很多銀行、公司即使接受貸款救濟也無法存活,被迫清算或者與其他公司合并,這種默默融化其實比之前的泡沫破裂來得更可怕、更深層,這回導致的是實體經濟的崩塌。
日本股市在泡沫破裂后又延續了長達10年的下跌,股指在2003年跌到了不足8 000點,不到之前最高點的1/4(圖1-10)。
日本的失業率(圖1-15)也不是在泡沫破裂之后立刻飆升的,而是在快到2000年時才達到最高點,而且居高不下。

圖1-15 日本失業率
來源:世界銀行
日本的自殺人數(圖1-16)也在1998年金融危機后開始明顯飆升。

圖1-16 日本自殺人數
來源:日本網(nippon.com)
日本六大財團,由于受到1998年金融危機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沖擊,慢慢開始進行各種合并,政府也意識到了財團系統的危害,開始一點點地削弱銀行的權力。這些巨大的財團為了自保開始融合,變成了幾家更大的財團,但是它們之間的聯結已經遠遠沒有之前那么緊密,對經濟的整體影響力也遠不如前了。
結語
由于內需不足、老齡化等問題,日本陷入了嚴重的通貨緊縮。而日本的GDP(圖1-17)直到如今還徘徊在30年前的水平,這也就是人們經常說的“失落的三十年”。

圖1-17 日本GDP
來源:世界銀行
下一章,我們繼續深入講一講這30年日本做出的負利率、印錢、政府巨額債務等等極端的嘗試,以及其效果究竟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