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如果你能勸說他出仕,朕一定會有重賞!
- 大明:我不裝了,我就是朱元璋!
- 含鹽量極高的魚
- 2079字
- 2024-01-24 00:07:00
聽到這話,三人都冒出了冷汗,但沒有人愿意改變立場,彼此相互觀望,眼中都流露出一絲僥幸的神情。
他們心中都在想:朱元璋不會因為這件事真的對他們動刀吧?
每個人都有著相同的念頭,幸好他們賭對了。
既然李作清已經提出了解決方案,朱元璋自然不需要采取極端措施。
看著這些朝中重臣都只顧自己的小利益,而不考慮分擔他的憂慮,朱元璋感到極度失望,同時對李作清的看法更加積極。
可惜這年輕人無論如何都不愿出仕!
心中輕嘆,朱元璋揮手示意李善長講話。
李善長立刻明白了朱元璋的意圖,在三人震驚的目光中開始解釋內閣的制度……
朱元璋在考慮是否透露李作清的身份,這讓他猶豫不決。
李作清不愿出仕,朱元璋也不想透露他的身份,因為他仍希望能不時向李作清請教。
而每多一個人知道李作清的存在和才華,就意味著朱元璋的身份暴露風險增加。
朱元璋有這樣的顧慮,而聰明的宋濂看到朱元璋猶豫,便不再追問,改變話題說:
“陛下,老臣此來其實還有其他事情!”
“請說,愛卿!”
朱元璋十分重視宋濂,看到宋濂不再提及李作清,稍微松了一口氣,笑著回應。
“我已經有兩天沒見到太子殿下了,請問陛下,太子現在在哪里?”
“如果他對學業不感興趣,或對我的教學不滿意,我年紀也大了,正想辭官回鄉,陛下可以另請名師。”
宋濂突然激動地說道,作為一位大儒,他或許對朝政的紛爭不太關心,但對自己學生的教育卻非常重視。
宋濂本來并不想出仕,主要原因是他看不起朱元璋的出身,因為朱元璋不是士族,這也是封建時代讀書人的普遍看法。
但對于自己的弟子朱標,宋濂卻十分喜愛,認為他仁厚、老實,尊師重道。
是一塊未經雕琢的玉石,宋濂這些年也一直在悉心培養他。
近幾日,朱標卻悄然消失,連續缺席了好幾堂課程,這讓宋濂感到十分惱火。
朱元璋也感到意外,朱標目前正住在李作清的農莊里,他暫時忘記了宋濂的事情。
如果換作別人,敢以辭官威脅朱元璋,朱元璋早就對其采取了嚴厲的措施。
但宋濂不同,作為大明文壇的領軍人物,他是天下讀書人的楷模。
朱元璋之所以敢大膽地清理官員,是因為有無數讀書人等著出仕。
清除一批后,還有更多等待上位,他并不擔心缺少人才來治理國家。
但如果對這位全天下讀書人的楷模采取行動,朱元璋擔心今年剛恢復的科舉,應試的讀書人可能會大幅減少。
朱元璋完全可以讓宋濂離開,如果宋濂辭官,他甚至可以將其軟禁在京城。
但朱元璋也了解宋濂的性格,盡管有學問,卻有些守舊,極為重視名譽。
宋濂可能會選擇自殺來表明自己的立場,這樣朱元璋就會留下逼迫大儒的惡名。
經過深思熟慮,朱元璋嘆息一聲,說:“名壽,不必過于擔心。
如今標兒正在和一位奇才在一起修身養性,過幾天自然會去找你。”名壽是宋濂的表字。
宋濂半信半疑地看著朱元璋,他費了大力氣將朱標培養成一個符合士大夫標準的仁君賢君,不希望朱元璋將朱標引回舊軌。
朱元璋無奈地說出實情:“好吧,名壽,那位奇才正是提出內閣制度的人,絕非平凡之輩。”
“你若不信,可以親自去看,但必須答應我,在那位奇才面前不透露標兒的身份!”
“為什么這樣?”宋濂疑惑地問。
“這話說來話長,但名壽,如果你能勸說他出仕,朕一定會有重賞!”
聽到這話,宋濂心中不由升起一絲不安。
朱元璋竟然如此重視他口中的這位奇才。
雖然他不看重名利,但內心也有一份好勝之心。
既然朱元璋認為有人比自己更適合教導朱標,宋濂自然想要看看這個人到底有什么特別之處。
……
在農莊,朱標和李作清正在田間和佃戶們一起種植番薯。
李作清認為番薯是國家的重要資源,認為它值得他用全家的性命來換取,這自然有它的理由。
除了畝產高之外,更重要的是番薯不挑剔生長條件,適應性強,耐旱耐貧瘠,不易受蟲害,種植起來幾乎無需過多操心。
現在李作清莊的土地中,大約七成是優質良田,種植番薯甚至有些浪費,因為番薯并不需要如此肥沃的土壤。
但為了更好地看到效果,李作清決定不再過于計較這些細節。
老實說,最初李作清讓朱標一起下地種植時,朱標是拒絕的。
但李作清堅稱朱標身體太弱,如果不加強鍛煉,可能活不過四十歲。
如果是別人這么說,朱標可能不會在意,但他知道李作清不同尋常,甚至被認為是文曲星下凡。
司天監的監正還說朱標命中有劫,只有像李作清這樣的人才能救他。
最初朱標半信半疑,但越接觸李作清,他越是震驚。
朱標甚至開始懷疑,世上沒有李作清不知道的事情。直到李作清提出組建內閣的方案,朱標徹底信服了。
尚未到弱冠之年,其他人可能還在苦讀四書五經,而李作清的每一言一行已經能夠影響整個大明的政局。
如此非凡的才能,若不是文曲星下凡,又能是何人?
李作清說他自己身體虛弱,需要鍛煉以延長壽命。
朱標因此認為自己的命運可能就取決于這里,所以他在干活時特別賣力,讓周圍的佃戶都感到困惑。
他們不禁思考,這位看似柔弱的公子是否遭遇了什么刺激?
這位皮膚嬌嫩的公子怎的如此甘于勞作,怕不是遭遇了什么事?
朱標并不知道這些人的想法,只是覺得有些好笑。
他身為大明太子,不是在處理政務,而是親自下田勞作,這在歷史上可能也是獨一無二的。
“李兄,你所說的這種叫做番薯的作物,真的能達到你說的那樣,每畝產量千斤嗎?”
李作清在指導佃戶播種時,有些不耐煩地回答:
“如果不行,我就把自己的腦袋割下來種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