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改種這種作物,我將免除他們兩年的地租。
- 大明:我不裝了,我就是朱元璋!
- 含鹽量極高的魚
- 2115字
- 2024-01-19 08:10:00
“你知道我們莊園里種植的是哪些作物,它們何時成熟嗎?”
“這我當然知道,我們莊子主要種植的是占城稻。”
“它一年可以種植兩季,正好和小麥的種植期錯開。至于干旱的土地,我們主要種些瓜果和蔬菜。”
李四笑著回答,稍微停頓后繼續說:
“我們莊子的稻子種得比較早,這幾天就要收割了。所以今天那幫家伙占了我們的田地,大家都很憤怒,就和他們發生了沖突。”
糧食對于農戶來說至關重要,一旦有人覬覦即將成熟的莊稼,這些佃戶自然會竭盡全力保護。
李四特意提及這個情況,是想讓李作清理解,希望他不會因為這次沖突對參與的佃戶產生不良看法。
然而李作清并未對此事過于關注,他笑著回應道:
“這樣也好,等你們收割完后,就不用再種稻子了。我會換些其他作物讓你們種。”
令人意外的是,一直表現出對李作清極大尊重的李四,此時臉上露出了難以決斷的神情。
“東家,我們種植稻子已有半生,恐怕不太擅長種植其他作物。”
李作清微笑著回應:“沒問題,這東西種植起來比稻子容易多了,到時我會教你的。”
但李四臉上的擔憂并未消退,他支支吾吾,不知如何開口,這讓李作清頗感好奇。
在李作清再三追問下,李四終于透露了真正的擔憂。
李四擔心李作清推薦的新糧種產量可能不足以養活一家人。
考慮到他們多年來習慣了種植稻子,突然轉換到其他作物,對他們而言風險過大。
如果連續兩年收成不好,他們就無法交足賦稅,而且已經將賴以為生的土地投獻出去。
如果李作清提供的種子出現問題,他們將面臨生存危機。
李作清聽后不禁微笑,他原本計劃讓佃戶們改種紅薯,沒想到李四還會擔心紅薯的產量問題。
需要明白的是,明末清初時期,農業社會能夠養活龐大的人口,主要得益于紅薯、土豆、玉米等高產量作物的引入和普及。
事實上,李作清也沒料到紅薯竟然早已傳入大明,但它之所以未被大范圍推廣,正是由于像李四這樣的擔憂。
長期種植小麥和稻米,要求農戶突然轉而種植其他作物,的確存在一定難度。
至于李作清手中的紅薯種子,是他上個月從一位進京的胡商那里購得。
不僅如此,他還意外獲得了一些其他的種子。
“那就這么辦,你轉告其他佃戶,如果他們愿意改種這種作物,我將免除他們兩年的地租。”
“收成后的產物也可以全部賣給我,怎么樣?”
李作清不想讓李四感到為難。
雖然作為地主,他完全有權命令佃戶改種紅薯,畢竟田契在他手中。
但作為一個有現代意識的人,李作清實在做不出這種事。
更重要的是,他深知農業封建社會的局限。
歷史上多次證明了這一點。
相較于近似奴役的壓迫佃戶的管理方式,無疑雇員合同制更有助于李作清的長期發展。
李作清的主要目的并非僅僅通過種地發家致富或成為一個地主。
他打算利用紅薯這種重要的農作物作為籌碼,為他的李家增加保障,確保朱元璋不會輕易對他采取極端行動。
“東家,您說的真的嗎?”
李四聽后震驚不已,他過去只聽說過地主不斷增加租金,但從未聽說過有地主主動減免佃戶的租金。
“我欺騙你又能得到什么好處呢?”
李四既驚又喜,沒有任何猶豫,‘噗通’一聲跪在李作清面前,激動地磕頭,淚水涌出。
看到這一幕,李作清感到無奈,費了好大勁才讓李四站起來,嚴厲地說:
“你告訴所有人,我莊上只有一個規矩,就是禁止隨意跪拜磕頭,明白了嗎?”
“但東家,從前的地主老爺們都是這么要求的,見蒙古人要跪,見官員也要跪。”
“您這么仁慈,我們跪拜一下算不得什么事……”
在元朝以前,如唐宋時期,并沒有廣泛實施下跪禮節。
這種不良習慣起源于元朝,并在后來的清朝被進一步弘揚,幾乎發展到見任何人都要下跪,并自稱奴才,這嚴重損害了人的尊嚴。
“我既不是官員,也不是蒙古人。這是我的規定,你只需記住就行。”
“好了,你回去告訴他們,等農忙結束過幾天就來我這里領種子,我會教你們如何種植。”
“是!”
李四充滿感激地大聲回答,然后走出了李作清的房間。
現在是傍晚,正是晚飯時間。
但李作清并不想自己做飯,而是回到書桌前,凝視著上面的化學符號,沉浸在思考之中。
實現這些計劃顯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且無疑需要龐大的資金支持。
雖然李作清對穿越后的身份不太滿意,但不可否認的是,他從小到大確實沒有為錢擔憂過。
正因為此,李作清穿越至今多年,從未有過像其他穿越者那樣先建立一個商業帝國的想法。
但現在,李作清開始考慮賺錢的事情,因為他的計劃所需資金絕非小數,即便是李善長也可能無力支持。
然而,如何賺錢成了李作清的一個疑惑。
要不要嘗試制作玻璃或者生產肥皂,還是從事制鹽業呢?
許多穿越者留下的選擇太多,反使李作清有些不知從何著手。
正在思考間,門外又傳來了敲門聲。
李作清感到疑惑,心想今天怎么有這么多人來訪。
帶著疑問他打開門,卻驚訝地發現門外站著的竟是上午隨朱元璋來訪過的朱標。
“原來是黃大人,不知這般夜晚前來,有何緊急之事?”
李作清恭敬地行禮,滿是疑惑地詢問。
李作清對朱標的印象并不深刻,兩人至今只見過兩次面,且多數時間是在與朱元璋交談。
他對朱標的記憶僅限于這位年輕人話語不多,在餐桌上也只是靜靜地用餐。
朱標也感到無奈,在李作清和楊憲通過星象預言朱標可能遭遇變故后,朱元璋變得坐立不安。
朱元璋甚至將朱標趕出了宮殿,堅持讓他留在李作清身邊。
作為大明的太子,竟然淪落到無家可歸的地步,朱標心中的苦楚無法言表。
在別無選擇的情況下,朱標只得厚著臉皮,前來敲響李作清家的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