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權投資盈利之道:期權策略的“體系化”運用,權益配合的“方法論”實踐
- 沈發鵬
- 1052字
- 2024-01-18 12:19:47
前言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期權被譽為“金融衍生品皇冠上的明珠”,從其誕生之日起便成為資本市場的寵兒,是銀行、券商、保險、基金等機構與專業投資者的必選投資工具之一。
2015年2月9日,國內第一個交易所期權——上證50ETF期權上市,期權也開始走進國內專業機構和投資者的視野。截至2022年年底,國內已經有數十個商品期權,以及滬深300指數、上證50指數、中證500指數、中證1000指數、創業板指數等權益類指數期權上市。國內期權市場的成交量也隨著參與機構和投資者數量的增多而大幅上升。
隨著越來越多期權品種的推出與越來越多參與者的加入,熟練使用期權投資工具成為參與資本市場的必要能力之一。
在資本市場做投資就像上山劈柴,當所有人都拿著普通刀具上山時,工具對劈柴效率的影響不大。但隨著刀具技術的發展,開始有人拿著電鋸上山,這時工具對劈柴效率的影響顯著加大。期權就類似于這個比喻中的電鋸,雖然最終的結果并不完全由所使用的工具決定,但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更好的工具往往對應了更好的結果。
所以,當期權成為越來越多專業投資者的基礎投資手段時,更廣泛的投資者也應當對期權這個投資工具做進一步了解。
期權作為金融市場中定價和使用方法最復雜的投資工具之一,普通投資者運用起來并不簡單。期權既可能帶來其他投資工具不可企及的暴利機遇,也可能帶來其他投資工具不可同比的虧損考驗。
暴利的例子很容易被媒體傳播和記憶,比如2019年2月25日,上證50ETF期權某合約單日192倍的神話在媒體中廣為流傳。
國際投資大師中也不乏利用期權大幅盈利的故事,比如2012年索羅斯利用期權布局日元空頭,將3000萬美元變成10億美元。
但使用期權投資大幅虧損的例子同樣有很多,比如2018年年初國內某衍生品策略機構基金產品被一夜清盤。
在任意投資機會面前,相較于傳統的股票、債券、期貨等投資工具,期權既能構建出所有工具中收益最好的組合,亦能構建出所有工具中收益最差的組合。
所以,對于期權這個“一體兩面”的投資工具,投資者既要有“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覺悟來積極了解,也要有“工具而已,不盲目神化”的清醒而合理運用。
本書的內容,一方面結合國內指數期權實踐案例,通過入門篇與進階篇兩部分內容,為讀者打開從入門到精通的期權運用大門;另一方面基于貫穿全書的數據回溯與本質分析思路,通過升華篇總結提煉,為讀者展示體系化運用期權的投資思想,引導讀者構建適合自己的期權投資框架。
最后,希望本書可以為讀者帶來一次良好的期權學習體驗,以及期權的投資思路變革!如果對本書內容或者本書未提及的內容有不一樣的思考,歡迎通過郵箱sfpyy@126.com與筆者進行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