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仁恕
書名: 清平樂:從劉娥駕崩開始作者名: 我就愛吃水果嘍本章字數: 2065字更新時間: 2024-03-30 07:00:00
六月初一。
日食。
大慶殿。
趙禎頭戴十二旒冕,身穿十二章紋大袞服,端坐在龍椅上,接受百官朝拜。
朝參結束,廷議開始。
權御史中丞范諷手持笏板,出班奏請:“陛下,天生異象,必有災秧,臣請陛下循舊例,行仁恕之事,大赦天下,為國祈福。”
范諷說完,跪在地上,丹陛之下的官員跟著跪了一大片,只有一小部分官員沒有跪,手持笏板,作壁上觀。
趙禎心中思量:“天生異象,必有災殃?真是迷信,大赦天下能讓國家太平?把那些大奸大惡之人放出去,天下只會更混亂吧!”
趙禎雙手交叉,掩在袖中,兩根拇指輕輕點著,他在思考此事應當如何抉擇。
大赦天下是施恩有罪者的手段。
懲奸除惡是保護受害者的手段。
這兩類群體究竟誰更重要,每個人心中都有度量。
所謂:浪子回頭千金不換,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似乎一個人只要認識到自己錯了,就能立刻抵消掉其所犯下的所有罪過,世人就該原諒他。
但這真的合理嗎?
趙禎覺得不合理。
給犯了小錯的人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這一點無傷大雅,趙禎可以接受。
但給犯了死罪的人一個可以活命的機會,他大概率是不會改過自新的,他只會更隱蔽的犯罪。
甚至他會覺得統治者軟弱,他都犯了死罪了,竟然還可以大搖大擺的走出來,那是不是說明,從今以后,只要他作惡的時候小心點,別被人發現了,他就能一直逍遙快活下去?
以‘仁恕’之名,壞天下法度,讓惡人猖狂,讓好人垂淚。
這真的是‘仁恕’嗎?
趙禎捫心自問,他做不到,如此‘仁恕’,他寧可不要。
掩在袖中的雙手驟然握緊,趙禎開口問道:“審刑使何在?”
臺下未跪者走出一人答道:“臣在。”張士遜手持笏板出班。
“朕命你詳定在京死囚名冊,凡經三次查補,仍判死刑者,錄一份名單奏與朕知,限你三日內完成此事,可有困難?”
“臣遵旨,請陛下放心。”
趙禎點了點頭,繼續開口說道:“天生異象,按制是該大赦天下。”
“傳詔天下各路州縣,凡在獄囚徒,死刑以下,皆折杖,而后放歸其家。凡已刺配廂軍、配隸牢城者,聽憑自愿,可洗去黥面,放歸依親。判處死刑,經三次復奏,仍未決者,盡皆押送京師,移交‘御史臺獄’,另行裁決。”
“諸位平身。”趙禎開口,讓臺下跪著的一眾官僚站起身來,而后繼續問道:“諸位還有何事要奏?”
眾人互相看看,都沒什么特別緊要的事需要拿到大殿上來說。
小事上疏,大事廷議,若事無大小,都拿到廷議上說,那皇帝和一眾大臣每天什么事都不用干了,就待在大殿聽辯論吧。
至于何為大事,何為小事,就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比如某縣縣令判案,判了個罰錢一貫,這就是小事。
還是這一縣,縣令判了個死刑,那就必須得上報大理寺復核,案子從地方報到京城,這就成了大事。
同樣一樁案子,大理寺復核后發現用不著判處死刑,言外之意就是用不上告訴皇帝,那這就又變成了小事。
這個例子也許不夠典型,但事大事小又如何能分得那么清?
事關自己,無論輕重都是大事。
事不關己,無論輕重都是小事。
對于皇帝而言,除了‘軍頭兵變、百姓造反、官僚結黨、敵國入侵’這四條是絕對不容忽視的大事之外,其他的,是大是小,都可以商量。
皇帝勤勉,愿意事必躬親,那就沒有小事,全是大事。
皇帝懶散,不愿事必躬親,那就事分大小,大事‘獨’裁,小事‘眾’裁。
現在的趙禎是勤勉的,因此無論內閣也好,政事院也好,或是其他任何機構,事無大小,都要圣裁,哪怕只是寫個‘可’字,他也要經手一下。
……
下了朝,趙禎來到垂拱殿,兩個小黃門合力扛著一箱奏疏跟了上來,趙禎開口問道:“今日有多少奏疏要朱批?”
其中一個小黃門正是王執,他放下箱子后,轉身向趙禎回復道:“官家,今日需要朱批的小事奏疏有七十八本,需要加璽的大事奏疏有一本。”
趙禎眼前一亮,開口問道:“需要加璽的是哪一本?”
王執恭敬的將一本尺寸明顯有別于其他的奏疏拿了出來,雙手遞給趙禎。
趙禎坐在龍椅上,將奏疏在書案上展開,仔細閱覽起來。
這是政事院全體主官集議后擬訂的‘文官職名’,以及其對應的俸祿待遇等等。
如今政事院運轉已經步入正軌,趙禎稍微一暗示,晏殊立刻上奏,請求革新‘文官職名制度’,將自五代以來,混亂不堪的官制體系重新梳理,使百官明晰所處地位,捋順上升階序。
只見奏疏上寫道:
正一品為‘太師、太傅、太保’;
從一品為‘少師、少傅、少保’;
正二品為‘開府儀同三司’;
從二品為‘特進’;
正三品為‘金紫光祿大夫’;
從三品為‘銀青光祿大夫’;
正四品至從六品為‘諸大夫’;
正七品至從九品為‘諸郎’。
趙禎自從穿越至今,一直念念不忘的想改革官制。
大宋錯綜復雜的官制體系別說是趙禎感覺頭大,大宋的官員們也頭大,官職多還不要緊,官職亂就很要命。
舉個例子:著作郎、贊善大夫、大理寺丞,單拎出這三個官名,如何區分誰高誰低?
很難,因為這三者沒什么關聯性。
而今這本奏疏上羅列的官職名就很清晰明了,至少一看就知道,‘大夫’的官階比‘郎’高。
誠然,‘官職差遣制’將‘官職’和‘差遣’分離,使君主可以牢牢控制住人事任命的權力,但也造成了嚴重的冗官和權力分散,使得大批官員人浮于事。
政事院的奏疏副本已經送去了內閣,正本送到了趙禎這里。
合上奏疏,趙禎在心中想道:“甚好甚好,還是晏相知我心思。等政事院這邊梳理清楚,下一步就可以梳理樞密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