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軍紅給全家人的健康養護指南(套裝共2冊)
- 李軍紅
- 9字
- 2024-01-15 10:30:43
第1章:萬病從氣起
01.人活得好不好,由氣說了算
如果我們的身體一點兒問題都沒有,外邪是不會有機可乘、有縫可鉆的。“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說的正是這個道理。您想想,如果內邪“惹事”后,外邪也來“湊熱鬧”,那我們的身體豈不是屋漏偏逢連夜雨了?
從“氣不打一處來”到“把人活活氣死”說起。
生活中,如果形容一個人很生氣,就用“氣不打一處來”,可見這個人的氣有多大了。氣一旦大了,就會把人“氣壞”甚至“氣得半死”,當然更嚴重的就是把人“氣死”。比如,三國時期的大將周瑜就是自己把自己活活氣死的一個例子。
為什么要說“人活一口氣”呢?這句話一是形容此人有志氣,二是說人呼吸進出都是靠一口氣,一口氣上不來,氣斷了,人也就嗚呼哀哉了!還有,形容一個人時來運轉了,就說他運氣好;氣足呢,就說“氣吞萬里如虎”……由此可見,我們的身體處處是離不開氣的。
其實,“氣”與我們的關系遠不止這些。古往今來,包括《黃帝內經》在內的醫學典籍及大醫都認為,氣是人生命的根本,養生治病的根本在于調氣。比如,《素問·舉痛論》說:“百病生于氣也”,而大醫孫思邈則說,“民散則國亡,氣竭則身死。”換言之,如果把身體比作國家,“氣”就是國民,無民不成國,所以養生首要就是調氣,調病也在于調氣。而神醫華佗也說,“其要谷神不死,守生養氣者也”。“谷”的意思是養,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若要延年益壽,就要靠養氣。
其次,《醫門法律·先哲格言》說:“人之生死由乎氣。”莊子也說:“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也就是說,人能活多長,活得好不好等,都由“氣”說了算。氣聚則生,氣壯則康;氣衰則弱,氣散則亡。
掌管我們生老病死的“氣”有兩種
那么,“氣”到底是什么?竟然能掌管我們的身體好壞與生死。
《黃帝內經》認為:掌管我們生老病死的“氣”分兩種,一種是自然界的六種氣候(外氣):風、寒、暑、濕、燥、火。當它們出現異常,侵襲人體時,就成為“害群之氣”,也稱之為“六邪”(六淫之氣);另一種是七情(內邪),指人的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緒。當七情失調時,它們就會直接損害臟腑,使臟腑的氣機逆亂、氣血失調,讓人生病。
外邪——失常的風、寒、暑、濕、燥、火
風、寒、暑、濕、燥、火是自然界的六種氣候,有自己正常的變化規律和限度,本來對人體是無害的。不過,一旦氣候變化異常,比如春天天氣應該暖和起來,卻特別冷,連下暴雪;秋天本該秋高氣爽,卻過于濕熱;冬天應該很冷,卻是個暖冬……六氣就變成對人體有害的“邪氣”,威脅我們的健康。
比如,具有善行、數變特點的風邪侵襲人體,會“入侵”全身上下任何部位,上至頭臉,下至腿腳;外至皮膚,內至肺腑,人就會出現很多病癥,如頭痛、眩暈、風濕性關節炎、腦梗死、癲癇等。另外,風邪還喜歡跟其他五邪“扎堆”,一起害人生病,所以有“風為百病之長”的說法。
又如,具有寒冷、凝滯、收引特點的寒邪傷人時,輕則導致咳嗽、腰疼、關節病、水腫,重則導致心痛、心悸等。
夏日炎炎,具有火熱、上升發散、挾濕特點的暑、熱邪來勢洶洶,一旦侵襲人體,輕則會引起頭昏、中暑、精神疲倦等情況,嚴重的會出現神志混亂、高熱不退、黃疸等癥狀。
夏天七八月時,經常下雨,天氣潮濕,具有重、濁、黏滯特點的濕邪侵害人體后,人開始時會出現腹脹、沒胃口、關節酸痛、四肢沉、精神萎靡、嗜睡等癥狀,慢慢又會出現大便溏瀉、小便不利、腳氣、濕疹、帶下病等。這些病往往纏綿難愈,讓人煩惱不已。
秋天秋高氣爽,具有干燥、收斂、清肅特點的燥邪侵犯人體后,人往往會口唇燥裂、鼻咽干燥、兩目干澀,同時還會出現毛發干枯、缺少水分等癥狀,還生出好多頭皮屑來。此外,燥邪最容易傷肺,讓人出現干咳少痰,痰黏難咯,甚至痰中帶血等癥狀。
具有炎熱、炎上、耗氣傷津、生風動血特點的火邪最容易損傷人體正氣,使人出現口舌糜爛、生瘡、目赤腫痛、齒齦腫痛、肢體乏力等癥狀,有時甚至會發展成神志異常及各種出血病癥(如吐血、尿血等)。
外邪大概就是這么傷人的。我再說說內邪是如何傷人的。
內邪——失調的喜、怒、憂、思、悲、恐、驚
一旦情緒失調,正常的七情就變成了損害我們五臟六腑的邪氣:過喜傷心,過怒傷肝,過思傷脾,過憂、過悲傷肺,過驚、過恐則傷腎。
過喜傷心
人一旦喜樂無極,超過了正常的限度,就會“傷”心。比如范進中舉后,狂喜之下突然就瘋了。心為五臟六腑之主,心神受損必損及其他臟腑。又如,逢年過節的時候,老人一年到頭見不到子女,突然見到就喜則氣緩,心氣就有點兒外散。如果再多吃點兒東西,脾胃的氣就不夠用了,心臟病就容易發作。所以,人高興是件好事,但過喜就未必了。
過怒傷肝
老人是不能發怒的,如果怒氣往上一沖,腦血管就容易破裂。另外,人在發怒時,氣往上走,血壓很容易升高,從而導致頭暈頭痛、面赤耳鳴,甚至出現吐血或昏厥的癥狀。現在,很多女性朋友的乳房里都有許多不明的腫塊,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她們平常愛著急生氣。
過思傷脾
人憂思過度,身體里的氣就會凝聚、不通,時間一長就會氣不通暢,形成“氣結”,百病隨之而起。比如,諸葛亮因過度操勞、思慮導致脾胃衰弱不堪,最后只活到54歲就死了。
過憂、過悲傷肺
古代醫家發現,肺是表達人憂愁、悲傷情緒的主要器官。人在憂愁、悲傷時,會耗傷肺氣,耗散肺陰,故有“過悲則傷肺,肺傷則氣消”之說。久而久之,就會意志消沉,出現氣短胸悶、精神萎靡不振和懶惰等癥狀。比如,經常哭泣的林黛玉,一直郁郁寡歡,傷了肺氣,最后命喪黃泉。
過驚、過恐傷腎
很多人都以為只有性生活過度才會傷腎,殊不知受驚和恐懼更加傷腎,這會導致腎精不足,精氣不能上奉,使得心肺失其濡養。這時,人就會出現胸滿腹脹、心神不安、夜不能寐等情況,嚴重的還會出現耳鳴、眩暈、耳聾、陽痿等癥狀,有時甚至還會置人于死地。比如,國外曾經做過一個試驗,將一個死刑犯帶到一間黑屋子里,告訴他要割開他的血管,讓他慢慢流血而死。工作人員用刀背在死刑犯的手腕上劃了一下后,再給他聽流水的聲音,3小時后,這個犯人死了。這就是恐懼致死的一個例子。
當然,臨床上,六邪(外邪)和七情(內邪)侵襲人體,使人生病時,都不是“孤軍作戰”的。相反,它們會“互相勾結”,糾纏不清。比如,風、寒、暑、濕、燥五種邪氣在一定條件下,都可以轉化為火邪。火邪侵害人體后,影響人的七情,使人心情煩躁不安,引發“內火”,結果出現滿眼紅血絲、大便干、尿黃等癥狀。
如果身體一點兒問題也沒有,外邪是不會有機可乘、有縫可鉆的。“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說的正是這個道理。想想看,如果內邪“惹事”后,外邪也來“湊熱鬧”的話,那我們的身體豈不是屋漏偏逢連夜雨了?
無論外邪還是內邪,中醫把這些損害人的身體的邪氣統統稱為“魔”。《黃帝內經》就認為“萬病由心生”,這個“心”就是“心魔”,即邪氣,所以又有“萬病從氣生”一說。而要想保持身體健康,我們就應該把這些“心魔”統統趕走。這樣,我們的身體就不會遭受“危險分子”的侵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