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燈會元校注(第二冊)
- (宋)釋普濟編撰 曾琦云校注
- 7字
- 2024-01-12 14:37:04
第一節 南岳下三世
百丈海禪師法嗣
洪州黃檗希運禪師
洪州黃檗[1]希運禪師,閩人也。幼于本州島黃檗山出家。額間隆起如珠,音辭朗潤,志意沖澹。后游天臺逢一僧,與之言笑,如舊相識。熟視之,目光射人,乃偕行。屬澗水暴漲,捐笠植杖而止[2]。
其僧率師同渡,師曰:“兄要渡自渡[3]!”彼即褰衣躡波[4],若履平地,回顧曰:“渡來!渡來!”師曰:“咄!這自了漢,吾早知當斫汝脛[5]。”其僧嘆曰:“真大乘法器,我所不及。”言訖不見。
師后游京師,因人啟發,乃往參百丈。丈問:“巍巍堂堂,從何方來?”師曰:“巍巍堂堂,從嶺南來。”丈曰:“巍巍堂堂,當為何事?”師曰:“巍巍堂堂,不為別事。”便禮拜。
問曰:“從上宗乘[6]如何指示?”丈良久。師曰:“不可教后人斷絕去也。”丈曰:“將謂汝是個人[7]。”乃起,入方丈,師隨后入,曰:“某甲特來。”丈曰:“若爾,則他后不得孤負吾[8]。”
丈一日問師:“甚么處去來?”曰:“大雄山下采菌子來。”丈曰:“還見大蟲么?”師便作虎聲,丈拈斧作斫勢,師即打丈一摑,丈吟吟而笑,便歸。
上堂曰:“大雄山下有一大蟲,汝等諸人也須好看,百丈老漢今日親遭一口。”
師在南泉,普請擇菜次,泉問:“甚么處去?”曰:“擇菜去。”泉曰:“將甚么擇?”師豎起刀。泉曰:“只解作賓,不解作主。”師以刀點三下,泉曰:“大家擇菜去。”
泉一日曰:“老僧有牧牛歌,請長老和。”師曰:“某甲自有師在[9]。”
師辭南泉,泉門送[10],提起師笠曰:“長老身材沒量大,笠子太小生[11]。”師曰:“雖然如此,大千世界總在里許[12]。”泉曰:“王老師聻[13]?”師戴笠便行。
師在鹽宮殿上禮佛次,時唐宣宗為沙彌,問曰:“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僧求,長老禮拜,當何所求[14]?”師曰:“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僧求,常禮如是事[15]。”彌曰:“用禮何為[16]?”師便掌。彌曰:“大粗生。”師曰:“這里是甚么所在,說粗說細?”隨后又掌。
裴相國鎮宛陵,建大禪苑,請師說法。以師酷愛舊山,還以黃檗名之。
公一日拓一尊佛于師前,跪曰:“請師安名。”師召曰:“裴休!”公應諾。師曰:“與汝安名竟。”公禮拜。
師因有六人新到,五人作禮,中一人提起坐具,作一圓相。
師曰:“我聞有一只獵犬甚惡[17]。”僧曰:“尋羚羊聲來。”師曰:“羚羊無聲到汝尋[18]。”曰:“尋羚羊跡來。”師曰:“羚羊無跡到汝尋。”曰:“尋羚羊蹤來。”師曰:“羚羊無蹤到汝尋。”曰:“與么則死羚羊也。”師便休去。
明日升堂曰:“昨日尋羚羊僧出來。”僧便出。師曰:“昨日公案未了,老僧休[19]去,你作么生?”僧無語。師曰:“將謂是本色衲僧,元來只是義學沙門[20]。”便打趁出。
師一日揑拳曰:“天下老和尚總在這里,我若放一線道,從汝七縱八橫[21]。若不放過,不消一揑。”僧問:“放一線道時如何?”師曰:“七縱八橫。”曰。“不放過,不消一揑時如何?”師曰:“普。”
裴相國一日請師至郡,以所解一編示師。師接置于座,略不披閱,良久曰:“會么?”裴曰:“未測。”師曰:“若便恁么會得,猶較些子[22]。若也形于紙墨,何有吾宗?”裴乃贈詩一章曰:“自從大士傳心印,額有圓珠七尺身。掛錫十年棲蜀水,浮杯今日渡漳濱。一千龍象隨高步,萬里香花結勝因。擬欲事師為弟子,不知將法付何人[23]。”師亦無喜色。自爾黃檗門風,盛于江表矣。
一日上堂,大眾云集,乃曰:“汝等諸人欲何所求?”以拄杖趁之,大眾不散,師卻復坐曰:“汝等諸人盡是噇酒糟漢[24],恁么行腳,取笑于人。但見八百一千人處便去,不可圖他熱鬧也。老漢行腳時,或遇草根下有一個漢,便從頂門上一錐,看他若知痛癢,可以布袋盛米供養他。可中總似汝如此容易[25],何處更有今日事也!汝等既稱行腳,亦須著些精神好[26]。還知道大唐國內無禪師么?”
時有僧問:“諸方尊宿盡聚眾開化,為甚么卻道無禪師?”師曰:“不道無禪,只是無師。阇黎不見馬大師下有八十四人坐道場,得馬師正法眼者止三兩人,廬山歸宗和尚是其一。夫出家人,須知有從上來事分始得[27]。且如四祖下牛頭,橫說豎說,猶未知向上關捩子[28]。有此眼目,方辨得邪正宗黨。且當人事宜,不能體會得[29],但知學言語念,向皮袋[30]里安著,到處稱我會禪,還替得汝生死么?輕忽老宿,入地獄如箭。我才見汝入門來,便識得了也。還知么?急須努力莫容易,事持片衣口食,空過一生[31],明眼人笑汝,久后總被俗漢算將去在[32]。宜自看遠近,是阿誰面上事[33]?若會即便會,若不會即散去。珍重!”
問:“如何是西來意?”師便打。
自余施設,皆被上機[34]。中下之流,莫窺涯涘[35]。唐大中年終于本山,謚“斷際禪師”。
【注釋】
[1]黃檗(bò):山名。位于江西宜豐縣西五十七千米處。又稱鷲峰山。唐末希運禪師至此開山。以其出家于福州黃檗山,故世稱此山為黃檗山,寺名黃檗寺,又稱靈鷲寺。不久,四方學者望風云集,往來常有千余人。唐宣宗曾幸此山,與希運同觀瀑布,并相對賦詩,從此黃檗宗風盛于江南。又希運之后,有法濟、志因、惟初、惟勝、道全、永泰等相繼住此,山名益著。南宋紹興九年(1139年),高宗曾賜名“報恩光孝禪寺”,以為追念其父徽宗之所。至明中葉曾廢毀,然明思宗時,常愚、照通等曾復興之。
[2]屬(zhǔ)澗水暴漲,捐笠植杖而止:恰好遇到溪水暴漲,他們便取下斗笠拄著拐杖停下來。屬:恰好遇到。捐:舍棄,拋棄。
[3]兄要渡自渡:老兄您要渡過去就自己渡吧!
[4]彼即褰(qiān)衣躡波:那僧人挽起衣服踩在波浪上。褰:撩起(衣服等)。
[5]吾早知當斫汝脛(jìng):我早知道你是這樣的人,就應當砍了你的腳。脛:小腿,即從膝蓋到腳跟的部分。
[6]宗乘:本書多指禪法。丁福保《佛學大辭典》:“各宗所弘之宗義及教典云宗乘,多為禪門及凈土門標稱自家之語。”
[7]將謂汝是個人:原以為你是一個人才。將謂:只說是,原以為。唐代劉商《胡笳十八拍·第一拍》:“紗窗對鏡未經事,將謂珠簾能蔽身。”
[8]若爾,則他后不得孤負吾:如果是這樣,那么你今后就不能對不起我。
[9]某甲自有師在:自有我老師在。
[10]泉門送:南泉送到門口。
[11]長老身材沒量大,笠子太小生:長老的身材這么大,這笠子太小了。沒量:禪林用語。即龐大而不可計量之意。又作勿量。量:計量之意。于禪林中,將超越尋常見識氣度而難以一般尺寸度量之大器人物,稱為沒量漢,意即真個徹底之大人物。又,超越凡圣迷悟之佛法大事,稱為沒量大事。徹底大悟而超出凡人所執著之凡圣、迷悟、有無、得失等分別情量之大人物,稱為沒量大人。舊校本標點有誤,其標點為“長老身材沒量,大笠子太小生”,是因為不知道“沒量”的含義。
[12]雖然如此,大千世界總在里許:雖然如此,但大千世界也可裝在里面。
[13]王老師聻:那王老師呢?意思是,我王老師是不是也裝在里面?
[14]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僧求,長老禮拜,當何所求:不為佛求,不為法求,不為僧求,長老禮拜,到底有何所求呢?“三不求”出自《維摩詰經·不思議品》:“夫為法者,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眾(僧)求。”
[15]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僧求,常禮如是事:不為佛求,不為法求,不為僧求,如此常禮是平常事。意思是,不求一切而禮拜,是真求,得入佛智涅槃境界。
[16]用禮何為:既然無所求,何必再禮拜?
[17]我聞有一只獵犬甚惡:我聽到有一只獵狗在此,很兇惡。
[18]羚羊無聲到汝尋:羚羊沒有聲音讓你去尋找。傳說羚羊夜宿時,角掛在樹上,腳不著地面,獵狗無以尋其跡。比喻禪家啟發學人領悟禪道,不憑借語言文字、知識見解。
[19]休:領悟禪旨,完成參學大事。
[20]將謂是本色衲僧,元來只是義學沙門:本來以為你是實修僧人,原來也只是一個學問僧。禪門本色在于實修實證,不在于文字理論研究。
[21]七縱八橫:形容領悟禪法明白徹底,運用自在通暢無礙。本書第十九章“五祖法演禪師”條:“若要七縱八橫,見老和尚打鼓升堂。”
[22]若便恁么會得,猶較些子:如果能這樣領會,也算不錯了。較些子:參見本書該注釋。舊校本標點為“若便恁么,會得猶較些子”有誤。
[23]自從大士傳心印,額有圓珠七尺身。掛錫十年棲蜀水,浮杯今日渡漳濱。一千龍象隨高步,萬里香花結勝因。擬欲事師為弟子,不知將法付何人:此處《景德傳燈錄》有校勘記:“觀前所敘,則運禪師居洪州大安寺。后裴公在宣州剏寺,請師居之,號曰‘黃蘗’,而贈以詩也。然所敘之事與詩意全不相合。今詳此詩,乃裴公在洪州時作也。言‘掛錫十年棲蜀水’者,謂師先住高安之黃蘗已十年也。按《前漢地理志》,豫章郡建成縣有蜀水,建成者即唐之高安縣也。‘浮杯今日渡章濱’者,謂自黃蘗請師來至洪城也。按《前漢地理志》,豫章水出贛縣西南北入大江,洪州城在章水之濱,而郡名豫章也。又裴公作《傳心法要序》云‘有大禪師號希運,住洪州高安縣黃蘗山鷲峰下,海眾常千余人。予會昌二年廉于鐘陵,自山迎至州,憩龍興寺,旦夕問道。大中二年廉于宛陵,復禮迎至所部,寓開元寺’云云。鐘陵,洪州也。宛陵,宣州也。觀此序所述,亦謂師先住高安黃蘗。而裴公請至洪州,與前詩正合。逮其廉于宣州,雖復迎請師,但寓開元寺而已,初無建寺之說。不知本章何以差誤若此?蓋當以裴公《法要序》與詩為正。且會昌三年,武宗廢教其二年。言師居黃蘗已十載,此必然之理也。裴公在宣州請師,乃大中重興之后,而師再聚徒于黃蘗之時也。故《千頃南公》章中云:‘大中初裴公出撫宛陵,請黃蘗和尚出山,而南公隨之也。’其余在裴公章中辨之矣。”
[24]噇(chuáng)酒糟漢:貪吃酒糟的人,貪吃酒糟的家伙。噇:吃,古代特指大吃大喝。
[25]可中總似汝如此容易:如果總像你如此輕慢。可中:禪林用語,指假若、恰好,或謂縱使、縱然、猶若等。乃唐宋時代之方言,禪林亦習用之,為禪僧言談中之慣用語。
[26]亦須著些精神好:也要提起精神來才行。
[27]須知有從上來事分始得:須知從上以來有什么事才算開始。知有:知,知道。
[28]猶未知向上關捩(lì)子:還不知道向上的機關。關捩子:能轉動的機械裝置,喻物之緊要處。在禪林指無上至真的禪機妙法,悟道之關鍵處。亦作“關棙子”。
[29]當人事宜,不能體會得:本人的頭等大事,不能體會知道。當人:本人,當事人。
[30]皮袋:言人畜之身體。本書一般指人的身體。又稱“臭皮囊”“皮囊”“革囊”,就是皮革制成的袋子,比喻人身。“臭皮囊”這句俗語源于較早譯出的《四十二章經》:“天神獻玉女于佛,欲以試佛意、觀佛道。佛言:革囊眾穢,爾來何為!以可誑俗,難動六通。去,吾不用爾。天神愈敬佛,因問道意。佛為解釋,即得須陀洹(小乘初果)。”佛把天仙美女視為盛滿污穢之物的皮袋子,這叫作“不凈觀”,專用以破除淫欲。明代屠隆《曇花記·超度沉迷》:“任他天女,覷為革囊;豈放摩登,毀吾戒體。”即為直用此典。佛教還認為,人身是地水火風“四大”假合而成的,虛幻不實,污穢不凈,不值得貪戀,故喻之為“臭皮囊”。
[31]急須努力莫容易,事持片衣口食,空過一生:舊校本標點為“急須努力,莫容易事,持片衣口食,空過一生”有誤。“事持”是一個詞,不能分開。參見項楚《五燈會元點校獻疑續補一百例》。
[32]久后總被俗漢算將去在:長此以往總會被一班俗人算計。
[33]宜自看遠近,是阿誰面上事:請自己看看遠近,是誰頭上的事?
[34]自余施設,皆被上機:此外安排,都是接引上等根器的人。
[35]中下之流,莫窺涯涘(sì):中下根基之輩,不能看到邊際。涯涘:邊際,界限。
【概要】
希運禪師(?~850年),唐代禪僧,福州人,幼年在黃檗山(今屬江西省宜豐縣)出家,參江西百丈山海禪師而得道。后居洪州大安寺,法席甚盛,師嗜愛舊山,因以黃檗名之,后人便稱師為黃檗,并改其山名為黃檗山,往來的學眾很多。會昌二年(842年),裴休在鐘陵(今江西省進賢縣)為廉鎮(即觀察使),迎請希運上山安置在鐘陵龍興寺,旦夕問道。大中二年(848年),裴休移鎮宛陵(安徽省宣城縣),又迎請希運至開元寺,常去參問,并記錄所說,即為現行的《黃檗希運禪師傳心法要》。大中四年示寂,年壽不詳。謚號“斷際禪師”。有《語錄》《傳心法要》《宛陵錄》各一卷行世。他的法嗣有臨濟義玄、睦州陳、千頃楚南等十二人,而以義玄最為特出。
希運繼承馬祖道一“即心即佛”的思想,而力倡“心即是佛”之說。黃檗既深得馬祖、百丈洪州禪法之精髓,又因勢創新,故其接引之法更見單刀直入,機鋒峻烈,棒擊喝問,語勢兼用,創立“黃檗禪”,并開啟其后之臨濟宗風。當時黃檗的門風盛于江南。
出自希運禪師的公案有:“黃檗擇菜”“黃檗禮佛”“黃檗噇酒”。
“黃檗擇菜”,以不視擇菜為外境,取入自己之心性為問答者。禪師在南泉參訪的時候,有一次集體勞動為擇菜,南泉問:“做什么去?”禪師回答:“擇菜去。”南泉問:“拿什么擇?”禪師豎起刀。這是就擇菜,而示應不昧卻平常之佛性者也。應看取黃檗之刀豎起。
“黃檗禮佛”這個公案,元音老人有開示,如下:
唐朝的宣宗是一代英明君主,信仰佛教,擁護三寶,修復舊寺,廣興佛法。他未做皇帝之前,遭武宗猜忌,便詐死潛逃,到香嚴禪師門下剃發作沙彌。香嚴禪師為廬山瀑布題詩:“穿云透石不辭勞,地遠方知出處高”,沙彌隨口續上兩句:“溪澗豈能留得住,終歸大海作波濤”,他是一心要做皇帝的喲。
后來,沙彌到鹽官齊安禪師那里參禪,當時黃檗希運禪師在那里作首座。沙彌見黃檗禪師拜佛,便說:“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僧求,長老禮拜,當何所求?”禪師說:“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僧求,常禮如是事。”禪師灑脫,不作拜佛想,卻是常拜。沙彌說:“用禮何為?”此語已落斷滅空,這也是著相,著了非法相。禪師打了他一掌,他說:“太粗生!”他沒在這一掌下開悟,反說禪師太粗暴了。禪師說:“這里是什么所在?說粗說細!”隨后又打兩掌。
后來,沙彌作了皇帝,還沒忘這個茬。黃檗禪師圓寂后,宣宗竟謚他“粗行禪師”。宰相裴休是黃檗禪師的入室弟子,知道這三掌的故事,便向皇帝上奏:“三掌為陛下斷三際也。”宣宗畢竟是信佛的皇帝,就改謚“斷際禪師”。
“黃檗噇酒”,乃唐代黃檗希運禪師呵斥拘泥語言文字之行者,僅嘗得釋迦、達磨之殘渣;猶如僅嘗得酒糟味,而不知真正酒味。黃檗禪師說:“你們這些人盡是吃酒糟的漢子,這樣行腳只能取笑于人,只人多的地方便去,就圖他熱鬧。還知道大唐國內無禪師么?”有人說“各方大德聚眾開導,怎么說無禪師?”黃檗說:“不道無禪,只是無師。”感嘆大唐國雖廣,卻無真正能說禪化導行者之師家;蓋黃檗此語系為喝破彼等拘泥于語言文字、行腳參訪而無所得者之迷執,促其經由身證、體驗,以開拓本具之佛性。
本則公案名稱,各書記載略異,另有題為黃檗酒糟漢、黃檗噇糟、黃檗噇酒槽。
黃檗希運禪師首先提出參看“公案”的方法,作為參禪的入門。
《緇門警訓》卷七有“黃檗禪師示眾”,云:“若是個丈夫漢,看個公案。僧問趙州‘狗子還有佛性也無’,州云‘無’。但卻二六時中看個‘無’字。晝參夜參,行住坐臥,著衣吃飯處,阿屎放尿處,心心相顧,猛著精彩,守個‘無’字。日久月深,打成一片,忽然心花頓發,悟佛祖之機,便不被天下老和尚舌頭瞞,便會開大口。達磨西來無風起浪,世尊拈花一場敗缺。到這里說甚么閻羅老子,千圣尚不奈爾何!”
【參考文獻】
《宋高僧傳》卷二十;《景德傳燈錄》卷九;《傳法正宗記》卷七;《佛祖統紀》卷四十三;《佛祖歷代通載》卷二十三;《釋氏稽古略》卷三十;《指月錄》卷十;《祖堂集》卷十六;忽滑谷快天《禪學思想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