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燈會元校注(第一冊)
- (宋)釋普濟編撰 曾琦云校注
- 639字
- 2024-01-12 14:35:31
五、拘那含牟尼佛
拘那含牟尼佛(賢劫,第二尊)。偈曰:“佛不見身知是佛,若實有知別無佛。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怖于生死。”《長阿含經》云,人壽三萬歲時,此佛出世。種婆羅門,姓迦葉。父大德,母善勝。居清凈城。坐烏暫婆羅門[1]樹下,說法一會,度人三萬。神足二,一舒般那,二郁多樓。侍者安和,子導師。
【注釋】
[1]烏暫婆羅門:即優曇婆羅樹。其樹十分巨大。有葉子,其葉似梨。有果實,果大如拳。通常看不到花朵。在佛經中,通常提到優曇婆羅花大多是在形容極難遇到佛陀出世,正如極難遇到優曇婆羅花一般。
【概要】
拘那含牟尼佛,過去七佛之第五佛,現在賢劫千佛之第二佛。又作拘那含佛、迦那(諾)迦牟尼佛、羯諾迦牟尼佛。意譯金色仙、金寂。關于其出生時、族姓及父母、出生都城、妻子、菩提樹、侍者、第一弟子等名,漢譯《長阿含經》《七佛經》《增一阿含經》卷四十五及巴利語《中部》等皆有記載,然所說略有不同。
在印度,此佛被視為在歷史上曾經存在的佛陀。依《大唐西域記》卷六“室羅伐悉底國”條載,北印度舍衛城附近有迦諾迦牟尼佛出生都城,及數座與此佛有關之塔。其中,位于北方之塔系奉祀其遺身舍利,其前復造有二十余尺高獅子像柱頭之石柱,相傳為阿育王所建。1895年,于藍毗尼園西北方,發現此刻有阿育王時代文字之石柱。其刻文記述阿育王即位十四年,增筑拘那含牟尼佛塔;即位二十年后,親來供養,并建石柱。
【參考文獻】
《雜阿含經》卷十五、卷三十四;《觀佛三昧海經》卷十“念七佛品”;《大智度論》卷九;《起世經》卷十;《出曜經》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