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燈會元校注(第一冊)
- (宋)釋普濟編撰 曾琦云校注
- 1892字
- 2024-01-12 14:35:29
一、毗婆尸佛
毗婆尸佛(過去莊嚴劫,第九百九十八尊)。偈[1]曰:“身從無相中受生,猶如幻出諸形象。幻人心識本來無,罪福皆空無所住。”《長阿含經》云[2],人壽八萬歲時,此佛出世。種剎利[3],姓拘利若。父槃頭,母槃頭婆提。居般頭婆提城。坐波波羅[4]樹下,說法三會,度[5]人三十四萬八千。神足[6]二,一名騫荼[7],二名提舍。侍者無憂,子方膺[8]。
【注釋】
[1]偈:梵語,偈陀的簡稱,譯為頌,即一種略似于詩的有韻文辭,通常以四句為一偈。
[2]《長阿含經》云:舊校本在“《長阿含經》云”后面直接使用冒號與引號,但查閱《長阿含經》下面這段話不是直接引用,而是從《長阿含經》里面概括出來的,并非《長阿含經》里面的原話,所以不宜使用引號。此下五佛錯誤相同,即連錯六處。
[3]剎利:梵語,剎帝利的簡稱,譯為田主。為世間大地之主,即王種。
[4]波波羅:菩提樹。諸佛之成道皆如同釋尊,而各自有其“菩提樹”,也叫道場樹。
[5]度:“度”在佛教里面有“剃度”的意思,即剃掉須發出家,但佛教“度人”更有使人脫離人世苦難,解脫六道輪回,到達涅槃彼岸的意思。所以“度人”之“度”有“渡”的意思,即渡過生死輪回的激流河海到達解脫的彼岸。舊譯本將“度人三十四萬八千”翻譯為“說服了三十四萬八千人出家入佛門”,有誤。正確翻譯是:“度脫三十四萬八千人到達涅槃的彼岸。”這三十四萬八千人有的可能出家,有的也不一定出家,做在家弟子。
[6]神足:高足,對別人弟子(學生)的敬稱,此處指毗婆尸佛的大弟子。另外佛教神通六通中有“神足通”,此處不是這個意思。
[7]騫(qiān)荼(tú):舊校本為“騫茶”,寶祐本亦作“騫茶”,續藏本與《景德傳燈錄》均作“騫茶”。查閱大正藏《釋迦譜》則作“騫荼”。是不是“荼”誤為“茶”了?我們可以先去研究荼”與“茶”這兩個字的根源。在字形上,二者只差一橫,而音義上古代通用。先有“荼”字,后有“茶”字。南宋魏了翁(1178~1237年)《卭州先茶記》:“茶之始,其字為荼。如《春秋》書齊荼,《漢志》書荼陵之類,陸、顏諸人雖已轉入茶音,而未敢輒易字文也。若《爾雅》,若《本草》,猶從艸從余,而從徐鼎臣訓荼猶曰:‘即今之茶也。’惟自陸羽《茶經》、盧仝《茶歌》、趙贊《茶禁》以后,則遂易‘荼’為‘茶’。其字為艸,為入,為木。而謂‘荼’為茅秀,為苦菜。終無有命茶為‘荼’者矣。”清代訓詁學家郝懿行在《爾雅義疏》中認為:“今茶字古作荼……至唐朝陸羽著《茶經》始減一畫作茶。”現在多數學者也認為“茶”字到中唐才從“荼”中分列出來。因此,至少中唐以前翻譯的佛經不可能寫“騫茶”。而《五燈會元》已經是宋朝的作品了,這個時候早已存在“茶”字,所以寫“騫茶”也不能算錯。《釋迦譜》的作者僧祐(445~518年)是南朝僧人,他的作品只可能出現“騫荼”,因為他那個時代還沒有“茶”這個字。所以有學者據此推斷“騫荼”誤為“騫茶”是沒有根據的。
[8]侍者無憂,子方膺:舊校本點校為“侍者無憂子方膺”。凡是專有名詞,舊校本均畫線標出,此處畫線標出“無憂子方膺”,把“無憂子方膺”直接當成了侍者的名字。查閱《長阿含經》原文,云“毗婆尸佛有執事弟子,名曰無憂”,另一節則記載:“毗婆尸佛有子,名曰方膺”。于是,就知道,毗婆尸佛的侍者名叫無憂,他的兒子名叫方膺,這是兩個人的名字,并非指侍者名叫“無憂子方膺”。以下五佛都有侍者與兒子,舊校本全當成侍者一人的名字,所以連錯六處。
【概要】
毗婆尸佛,過去七佛的第一佛。又作毗缽尸佛、微缽尸佛、鞞婆尸佛、毗婆沙佛或惟衛佛,譯為勝觀、凈觀、勝見及種種見。其八相成道之相大致與釋迦牟尼佛相同。依《長阿含經》卷一大本經所述,過去九十一劫,人壽八萬四千歲時,毗婆尸佛出現于世,為剎帝利種,姓拘利若(憍陳如),于波波羅樹下成道。在其三會說法中,初會度十六萬八千人,二會度十萬人,三會度八萬人。其上首弟子稱騫荼及提舍,執事弟子名無憂。父名槃頭摩多,母名槃頭婆提(摩那),子名方膺。王所治之城稱槃頭婆提。
《七佛經》說毗婆尸佛之父名滿度摩王,母名滿度摩帝,國城亦名滿度摩。其三會說法中,初會有六萬二千比丘得阿羅漢果,二會有十萬,三會有八萬。其大智慧弟子名欠拏底寫,侍者名阿輸迦。此外,《增一阿含經》卷四十五、《毗婆尸佛經》《七佛父母姓字經》及《佛名經》卷八等經之說法也都不完全一致。
【參考文獻】
《華嚴經疏》卷十七;《雜阿含經》卷十五;《出曜經》卷二;《生經》卷四;《大寶積經》卷四十六;《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卷七“懺悔品”;《佛名經》卷八;《孔雀王咒經》卷下;《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觀佛三昧海經》卷十“念七佛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