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空間整合史:地勢第二級階梯演變密碼
1 地勢第二級階梯的地理單元構成及其與外界的聯系
第二級階梯地理單元構成復雜,自北而南有:蒙古高原(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四川盆地和云貴高原,該地帶向西為河西走廊,經敦煌連接西域(西域除天山、帕米爾高原外也屬于第二級階梯)。其間又分有多個亞地理單元,如陰山山脈、河套平原(前套平原、后套平原和西套平原)、鄂爾多斯高原、黃土高原、關中盆地、秦嶺、大巴山、巫山、雪峰山、烏蒙山以及重要河流,如黃河中游、渭河、漢水、長江中游、珠江上游。西域亞地理單元有河西走廊,走廊以北、賀蘭山以西的巴丹吉林沙漠、阿拉善高原、中央戈壁,天山南北的塔里木盆地(塔克拉瑪干沙漠)和準噶爾盆地(古爾班通古特沙漠)等。這些地域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均有人類之活動。
結合氣候、地形、地貌特征,地勢第二級階梯可分四部分。
(1)北部干旱、半干旱區。對應于溫帶大陸性氣候和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以草原、荒漠、戈壁為景觀特色。河西走廊以西之天山南北,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降水量稀少,無明顯雨季與旱季之分,冬夏、晝夜溫差大。這里孕育游牧和綠洲文明,由于文明部落勢單力薄,受到外來打擊或者自然變化打擊,極不穩定。秦漢時期,匈奴人在此活動,范圍遍及整個地區,打壓并驅逐游牧民族的其他部落如烏孫、大月氏、東胡等。東漢驅逐匈奴人遠走后,南匈奴人內附,東胡一支的鮮卑人在戰爭中與東漢合作有功,便乘虛而入,游牧于此,成為此后兩晉南北朝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主力。在大興安嶺南端、西拉木倫河活躍的鮮卑人的一支契丹人建立了遼,越過燕山山脈,成為北宋的戰略對手。大興安嶺北部又有蒙古人崛起,橫掃亞歐大陸,將三級階梯統一。
(2)溫帶季風氣候區。400毫米等降水量線以南(黃土高原北緣)至秦嶺,西到寶雞一帶,東至太行山東麓和嵩山,這里是農耕文明的發祥地,旱作農業區,孕育了中華文明,直到公元10世紀,政治中心才東移至第三級階梯內。該區是三級階梯融合的地理樞紐。
(3)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包括漢水流域、大巴山區、四川盆地,是一個相對完整的地理單元。其中漢水流域與四川盆地氣候相似,之間有多條交通孔道相連。此區域降水豐沛,陽光充足,氣溫適宜,河網縱橫,屬于水田耕作區,逐步發展成中國經濟重心之一。
(4)云貴高原。此地巖溶地貌發育,地形破碎,平原狹窄,交通極為不便,相互孤立,較易生成自治政權(如土司制)。
上述地理區與單元以關中盆地為中心向外輻射,由道路和重要關口相連(見圖1-7)。

圖1-7 關中與四方的交通要道
注:關中,即四關之中、四塞之地。
(1)西北方向,經涇河上游頡河之蕭關翻越六盤山,過黃河通往河西走廊,河西走廊向西有嘉峪關、陽關、玉門關與西域交流。嘉峪關乃萬里長城西端,扼守要沖。
(2)西南方向,有陳倉道(陳倉—鳳縣—略陽—褒城)與褒斜道(眉縣—褒城—漢中)與南鄭、漢中相連。大散關是陳倉道咽喉,關中盆地向西經寶雞越大散關與漢水流域上游對接,向東通南鄭、漢中,向南對接巴蜀。關中盆地還有其他南通漢水流域的通道,如儻駱道、子午道等,與漢水上游丹江對接。從漢水向南越過大巴山,西有金牛道,途經劍門、綿陽通成都,中有米倉道通巴中,東有荔枝道通涪陵、重慶。再向西南連接云貴高原(經僰道、靈關道)。
(3)東方為函谷關,漢以后函谷關衰落,潼關地位提升,多稱“崤函通道”,再向東經虎牢關與東部平原地區聯系。潼關、函谷關、虎牢關,險峻陡峭,易守難攻,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4)東南方向為武關,經商洛連通伊洛河上游,伏牛山南至南陽盆地,向東連通淮河上游,向南接漢水流域、云夢澤,及江漢平原。該關口是秦楚、秦韓爭霸的戰略通道,如戰國中后期多次在伊闕(龍門石窟處)、宜陽血戰。
(5)向東北方向經黃河渡口與貫穿山西中部的汾河谷地聯系,渡口主要風陵渡、蒲津渡、孟門渡、龍門渡、汾陰渡、禹津渡等。汾河谷地呈東北西南走向,經運城(運城盆地)、臨汾(臨汾盆地)、晉中、太原(晉陽,太原盆地)、忻州、朔州(忻定盆地)、代縣,越雁門關至大同(云中,大同盆地),貫通蒙古高原。汾河谷地西為呂梁山,東為中條山、泰岳山,向北過五臺山、北岳恒山(常山)進入代地。太原處在谷地中心地帶,在歷史上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北段為大同(云中),是北方游牧民族東西向交通的要道,大同向北,烏蘭察布經桑干河對接張家口,經懷延盆地,過軍都陘與燕山南麓的北京連接。從汾河谷地、滹沱河上游經晉中盆地,借助河流峽谷向東,橫穿太行山,經無數“陘口”與華北平原交通。
值得注意的是,關中盆地抵達河套地區并無捷徑。因為黃土高原地形破碎,切割嚴重,懸崖峭壁遍布,在古代要修建一條穿過黃土高原、鄂爾多斯高原的直通南北的道路難以想象。不得不讓人佩服的是,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距離陳勝吳廣起義還有兩年,秦朝竟然開建從甘泉宮出發經涇河、子午嶺向北達到包頭西(秦九原郡)的“秦直道”,秦始皇崩后(前210)筑成,至清代之前還在發揮作用。
2 地勢第二級階梯是推動歷史前進的力量?
那么,第二級階梯是通過什么樣的力量與過程對歷史產生作用的呢?如下諸端尤要者。
第一,地勢第二級階梯貫穿我國領土中部南北,東與第三級階梯的平原地帶溝通,西與第一級階梯的青藏高原對話。中間地帶位于黃河中游的黃土高原秦嶺之間,黃土堆積深厚,山河相間,氣候適宜,地理單元相對獨立,是中華文明生長的理想搖籃,孕育了中華文明。據竺可楨先生研究,在秦朝之前,此地氣候長期溫暖濕潤,有亞熱帶氣候特征,是農耕文明發育的天然“子宮”。文明從此向外擴展,突破地勢第二級階梯的層層助力,必須先完成內部整合,凝聚一體。
第二,地勢第二級內地理差別明顯,比第三、第一級差異更為明顯。溫帶季風氣候深入關中盆地,在狹小的地理空間內,農耕文化區與游牧文化區交錯并存,表現出明顯的異質性、差異性。關中盆地、伊洛河盆地更是天下力量輻輳中心。因是四塞之地,營造了相對安全的環境,有利于形成政治中心。可它周邊多樣性的地理單元差距太大,與周邊異質文明距離太近,特別是西北部的游牧交錯地帶相距不過100千米,所以又是沖突的前沿地帶;且這些相對封閉的地理單元面積狹小,適合小部落文明發育,一旦人口繁衍或者氣候惡化,便需外源供應。內外的不平衡發展致使該區域時常處于動蕩之中。
第三,地勢第二級階梯兼具有山地和平原的特征,而以山地為主。渭河平原與汾河平原,沿黃河河谷兩側平原向東到達河南溫縣、淇縣,與華北平原接壤,連為一體。東西氣候相似,皆為沖積平原,耕作制度類似,東西向整合非常容易,所以我國古代地緣空間拓展,東西向整合最先展開。
第四,地勢第二級階梯與其他階梯融合,先以黃河沖積扇平原為中心扇面形展開。然后沿河谷低地、便捷通道向四周展開。如沿汾河谷地、太行諸陘與華北平原融合。然后沿河西走廊經略西域,通過巴蜀向南經略西南夷。當西、北方向的地緣壓力過大時,第二級階梯的人文活動整體向東南方向移動,當且僅當華北平原生存環境逐步改善(湖泊減少、陸地增加),地緣中心才逐步向東轉移,當北方、東北方向的游牧、漁獵民族施加更大的地緣壓力時,第三級階梯的北方衰落,南方興起,政治、經濟中心才整體地移出第二級階梯,在第三級階梯的平原、丘陵地帶站穩腳跟。
第五,地勢第二級階梯北部地域廣闊,是各游牧部落、民族展演的廣闊天地。每逢氣候異常,風雨不時,他們就南下尋找優質牧場,甚至為生存而南遷,對農耕民族生存產生極大壓力。當中原王朝合力不能頂住這種壓力時,則易造成統治權力的崩潰,天下復歸混亂不堪。此類沖突在唐代之前基本發生在地勢第二級階梯內。五代十國之后,就轉變為第二級階梯和第三級階梯比權量力了。
第六,地勢第二級階梯與第一、第三級階梯有山脈分割,也形成氣候分界線,相互交叉綜合形成“應力集中帶、集中點”。如長城一線是農耕和游牧兩種生產、生活方式的應力帶,應力集中,極易發生“地震”。而地緣政治中心常為應力中心,如唐代以后,河西走廊的應力點從嘉峪關退守到西安,西安成了亂源。再如,晉陽(太原)位于山西中部,連貫南北,在五代十國、南北朝時,是活躍的地緣政治中心。再如,燕云十六州在后晉帝石敬瑭割讓給遼帝前,應力中心在燕山、大同以北。割讓后,應力前線就轉移到燕山以南的中都、大都了。這相當于地緣應力中心從第二級階梯轉移到第三級階梯。明驅逐元廷后,又將應力前線北推至長城一線,東北方向北推至遼河中下游,建立關防。金、后金是生成于第三級階梯北部的政權,突破燕山關防后,重點向南經營第三級階梯。
3 地勢第二級階梯和第三級階梯互動階段劃分
先秦時期中央王朝定鼎關中盆地,先向東投射力量,東有齊魯做戰略支撐,北至燕,南至楚、吳等。秦國統一天下至今2000年以來空間發展又分為兩期,第一個千年重點在第二級階梯內,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都在長安、洛陽、太原構成的大三角區域內。第二個千年就是五代十國紛亂之后,北宋建都汴梁,依托隋唐運河之便利,開啟南北震蕩的時代。政治中心在中原開封、燕山南麓幽州和長江下游建業(建康、南京)構成的大三角區域轉動。前后兩個千年,東西聯動也有很大區別。具體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分封制度下的關聯。以關中盆地、伊洛河平原為中心的中央王朝,如西周、東周、秦、漢、西晉統治第三級階梯政治體的方式是“分封”。西周分封,是坐西朝東,以定都豐鎬,控制東方。秦定都咸陽,雖然廢封建、行郡縣,但其統治時間短,所用郡守、尉、監、縣令、丞、尉實有封建性。西楚霸王項羽分封天下十九王,燒盡咸陽,定都彭城(今江蘇徐州,見圖1-8),不久天下復亂,終被封在漢中的漢王劉邦打敗,建立漢家天下(見圖1-9),表明在東部設都不可行。劉邦雖在山東定陶登壇稱帝(前202),但還是決定西行定都洛陽,可在婁敬的勸說下,最終定都長安。在全國統治體系上,他最終選擇了郡國制——漢王控制的地盤行郡縣,而將函谷關以東的地盤分封給七個異姓王當國。由于異姓王或反或叛,被他逐個鏟除,轉封劉氏子弟為王侯,霸據東方。

圖1-8 西楚霸王分封形勢

圖1-9 西漢初郡國形勢
西漢景帝時期,鎮壓同姓諸侯王,導致七王以“清君側”的名義叛亂。雖成功平叛,也表明封建制不可久。漢武帝時期實行推恩令,削弱諸侯國實力,防止同姓王叛亂,取得實效。由于劉家人丁興旺,層層分封,基礎越來越大,使得西漢倒臺后,劉家有人再度站起來,再續漢朝王運,光武帝劉秀建立東漢。
東漢時,建都洛陽,長安備受冷落,地位下降。三國時期,漢獻帝廁身許昌,封曹操為魏王于鄴城,至于曹魏(曹丕稱帝)又定都洛陽,蜀國、魏國先后稱帝,地勢第三級階梯在政治版圖中的分量開始增大。特別是吳國建立,帶動了長江下游的開發;蜀國建立,帶動了四川盆地和長江上游的開發,長江流域的經濟力量和政治力量有所增強。
西晉時期,晉武帝司馬炎鑒于前代經驗教訓,為對抗士族集團,再行分封同姓二十七王,將權力掌握在司馬家族手中,維護短暫和平局面。21年后,皇族內亂爆發,歷時16年,西晉滅亡,瑯邪王司馬睿在建業(今江蘇南京)稱帝,建立東晉。開啟南北朝時期,天下大勢轉變為第二、第三級階梯并聯,南北震蕩的格局。從西晉疆域圖看,司馬家竊奪天下后,北方少數民族失去對其忠誠與聽令,西北方向只剩涼州還在版圖中,其他盡為少數民族所占,為十六國和北朝代興奠定了基礎。
總體來看,在第一階段,是由第二級階梯發動,完全融合第三級階梯的過程,相當于溫帶季風氣候區(燕山以南)和亞熱帶季風氣候區(長江以北)完成了整合。第二級階梯南北方向上的拓展,如漢武帝驅逐匈奴、開拓西域,開疆西南夷,東漢宣、明、平帝時期將匈奴徹底逐出漠北、控制西域等,后東漢末黃巾大起義,三國角逐天下,北方少數民族趁西晉“八王之亂”陸續建立政權,中原王朝失去對北方和西域的長期控制。
第二階段,是第二級階梯與第三級階梯的復合運動,呈現東南—西北方向的對壘與融合。時間是從西晉“八王之亂”后到隋唐時期。該階段的突出特點是,在溫帶季風氣候區、亞熱帶季風氣候區覆蓋范圍內形成的核心區域的基礎上,長城以北的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河西走廊以西的溫帶大陸性氣候區、青藏高寒區、長江以南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區,也實質性地參與華夏統一與分裂的歷史進程。其中第一級階梯的青藏高寒區,因吐蕃王朝興起與活躍,隋唐時參與到華夏文明發展的歷史進程中。
此階段,經濟重心明顯轉移到長江下游,隋煬帝開鑿通濟渠和永濟渠。汴梁作為樞紐快速興起,向西延伸至長安,此時,天下形成三個戰略控制點:長安—洛陽政治中心,北方(太原—云州—漁陽—盧龍)軍事前線和南京—揚州經濟中心。大運河像動脈給這個帝國輸送著精血。
第三階段,政治經濟中心轉移到第三級階梯,經濟中心南移,政治中心北移,以秦嶺淮河為分界線的南北拉鋸震蕩。以長城為界,廣義的北方為一單元,是游牧、漁獵政權的發祥地。他們通過武力手段向南突破長城、燕山山脈一線,建都于燕山南麓,也就是華北平原北部。此時期相當于宋元時期。由于政治中心在北、經濟中心在南,宋金之前“弓形”的大運河在元朝時被拉直(徐州至臨清的會通渠,縮短里程900里),成為維持帝國生存的大動脈,以此形成了南北發展軸線。這標志著在第三級階梯內,南北發展軸的完全確立和增強,東部擺脫西部政治控制轉移到南北方向的震蕩。胡煥庸線在南宋時期(1230)確立,是中國地理格局的標志性事件。第一級階梯也持續地加入第二級、第三級階梯的融合過程中。元朝時,蒙古帝國大汗窩闊臺次子闊端與薩迦班智達在涼州會談,推動了元朝中央政權正式將西藏納入行政管轄。至明朝萬歷年間,經由蒙古俺答汗皈依藏傳佛教,蒙藏政治交往加深,清朝借此渠道在征服噶爾丹等部落后得以融合第一級階梯的青藏高原,走向漢藏融合之路,明朝前期也為這一融合奠定基礎。
第四階段,以第三級階梯發展為主,吸引第二級、第一級階梯資源、人口向第三級階梯流動,同時第三級階梯反哺第二級、第一級階梯的新階段。這相當于西部衰落、東部崛起、東部帶動西部的新階段。該階段,起步于明朝,東部商品經濟發達和朝貢貿易體系發展,促進了商品經濟繁榮。西北部由于政治分野,出現停滯不前,甚至倒退。明末清初,西部因戰亂、疫病流行等原因,不可逆轉地衰落了。清朝時,第三級階梯迅速發展,尤其是東南部和湖廣地區。清中期后,中國被裹挾進入世界體系,東部地區快速發展,東西差距拉大引起了有識之士對西部開拓的高度重視。新中國成立后,隨著東部地區的快速發展,進入東部帶動、反哺中西部、中西部大開發的新階段,現在我們還處在這一歷史過程中。
4 窺一斑:從冀州大地看我國第二級、第三級階梯的互動
九州之“冀州”,大約與今天“山西”地盤相當,但包括河北太行山東麓與古黃河之間地帶。大禹時河水沿太行山東麓向北偏東流,經天津附近入海。西周時,成王封唐叔虞于山西南部、汾河下游。唐叔虞之子燮父徙居晉水,山西因以簡稱“晉”。古冀州相當于晉,與今簡稱有別(河北省簡稱為冀,蓋因黃河古今走向不同,今河北包括了九州之兗州一部分)。我國地勢第二級、第三級階梯互動在冀州大地上表現特別明顯,通過解剖冀州可管窺地理格局與歷史演進的關系。
關于山西的地緣格局特征,明末清初史地家顧祖禹作《讀史方輿紀要》說:“山西之形勢,最為完固。關中而外,吾必首及夫山西。蓋語其東則太行為之屏障,其西則大河為之襟帶。于北則大漠、陰山為之外蔽,而勾注、雁門為之內險。于南則首陽、底柱、析城、王屋諸山,濱河而錯峙,又南則孟津、潼關皆吾門戶也。汾、澮縈流于右,漳、沁包絡于左,則原隰可以灌注,漕粟可以轉輸矣。且夫越臨晉,溯龍門,則涇、渭之間,可折而下也。出天井,下壺關、邯鄲、井陘而東,不可以惟吾所向乎?是故天下之形勢,必有取于山西也。”表里河山,天塹合圍。境內群山大致呈東北—西南走向,其間從南到北串列著大同盆地、忻定盆地、太原盆地、臨汾盆地及運城盆地等一系列斷陷盆地。從太原盆地、臨汾盆地向東,越過太岳山,進入長治盆地,清漳河、濁漳河流經其中,向東穿越太行山,抵達邯鄲。長治盆地向南經高平高地進入晉城盆地,丹水流經之。太原盆地北起石嶺關,南至韓侯嶺,長約200千米,寬十幾到五十千米不等,面積約5016平方千米。“東阻太行常山,西有蒙山,南有霍太山高壁嶺,北扼東陘西陘關,是以謂之四塞也。”
我們基于前述分析框架,結合清代以后的疆域變遷和格局,再分析山西的政治地理格局,蓋得出如下結論。
第一,山西處在第二級階梯和第三級階梯的過渡帶上,是東西向地緣爭霸的對壘地帶,也處在北方游牧民族所處的游牧文明與農耕文明的過渡帶上,是南北方力量對沖的應力集中帶。當西強東弱,西方勢力向東發展,山西是必經之路。山東勢力強大,向西發展,山西也是必經之路。在和平時期,山西是“王都”的屏障,阻礙西北勢力和東南勢力的擴張性流動。所以,山西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
第二,山西西有黃河大峽谷(晉陜峽谷)、呂梁山阻隔,南有黃河、中條山、王屋山、太行山遮蔽,東有太行把守,北有管涔山、五臺山、恒山等阻隔,再加上長城之屏蔽,是四塞之地。但內部有一條東北—西南走向的由盆地、峽谷串列而成的通道,好像糖葫蘆一般串聯(見圖1-10)。山西中部的盆地向東、向南經八大陘口與華北平原相連。當關中盆地與關東的戰略通道函谷關、潼關難以打通時,山西中部通道就是不二選擇。關中盆地與北方的交流也需經此線。因為沿黃河兩岸晉陜大峽谷兩岸懸崖峭壁,根本無法通行,更有壺口瀑布跌水,無法舟行。從西安通向河套平原,秦直道是一個選擇,但也不如從山西中部通道便利。

圖1-10 山西地勢
大同、朔州(古稱平城)就成了農耕文明和游牧文明連接的前哨基地。農耕文明據此,可控御游牧民族南下。從大同向西,到大黑河流域(黃河前套平原),然后到達陰山與黃河之間的寬闊地帶;再向西至黃河后套平原,號稱塞上江南。從大同向東,經張家口盆地的宣化向東南方向,過懷(來)延(慶)盆地是軍都山(太行山與燕山山脈轉彎處),可抵達華北平原。
第三,北方地勢第二級階梯與第三級階梯的激蕩經由“太行八陘”實施。陘,即橫切山脈的深狹通道,兩側高山,只有一條道橫穿山脈。歷史上常被利用作為遷徙、貿易、征戰的道路系統,故陘包含陘道和陘關兩要素,一條陘道常常有多個陘關。太行八陘,早在公元前200多年,《呂氏春秋》記載了天下最重要關隘九處:太汾(汾河的雀鼠谷關隘)、冥厄(豫鄂交界的平靖關)、荊阮(北太行的紫荊關)、方城(南陽北側的楚長城關隘)、殽(函谷關)、井陘、令疵(燕山之喜峰口)、句注(恒山之雁門關)、居庸(軍都山之居庸關)。其中的井陘、太汾、荊阮、句注、居庸與太行山有關。而對太行山關隘道路的認知后來擴展為“太行八陘”(見圖1-11)。

圖1-11 太行八陘
注:箭頭為通道大體位置。
最北者乃軍都陘(橫穿軍都山),是華北平原進入北部游牧文化區的捷徑,也是游牧民族進入華北平原的跳板,幽州(北京)既是地勢第三級階梯的防御堡壘,也是游牧民族統御第三級階梯的前哨和基地。其南有飛狐陘(蔚縣—淶源—唐河)和蒲陰陘(靈丘—淶源—北易水—易縣),飛狐陘從大同盆地出發經蔚縣向南到淶源盆地,順南易水東流。蒲陰陘呈東西走向,從淶源向東沿北易水到河北易縣,路邊有燕昭王墓和清西陵,紫荊關扼其喉。靈丘向西經平型關接忻定盆地。與軍都陘一樣,蒙古高原南下攻幽州,軍都陘受阻,即考慮由此東出易縣—房山,到北京。如蒙古鐵騎攻金中都時,因金軍死守居庸關,即南下取紫荊關,然后北上。明正統年間,蒙古瓦剌部曾取道紫荊關入侵北京。明嘉靖年間,蒙古韃靼部俺答汗又率騎兵從大同南下,急攻紫荊關,為明軍所敗。
井陘是由井陘口,經丘陵地帶,進入井陘盆地(井陘縣),沿冶河西行抵達娘子關,再向西偏南方進入太原盆地。向東出井陘口后,冶河與滹沱河相交,歷史上是中山國地盤,中山國為魏國所滅,為趙國所據。歷史上,圍魏救趙就是因為魏惠王攻取中山國,龐涓建議直取邯鄲而引起。
滏口陘東連邯鄲,西經滏山南端滏口入太行山,北線沿清漳河連接太原,南線沿濁漳河穿長治盆地(戰國時韓之上黨)西連太原盆地南端。三家分晉后,長治盆地為韓所得,趙國走濁漳河溝通東西(邯鄲趙氏),是趙國東出建都中牟、邯鄲的重要通道,在平原地區,趙、魏以漳河為界。當秦下野王(沁陽)遮斷韓國南北溝通,上黨太守馮亭將上黨奉獻給趙,趙無功受之,惹惱大秦,結果發生長平之戰(前260)。
白陘和太行陘北連接晉城盆地,東南方向與衛國故地相通(后是魏國地盤)。軹關陘是運城盆地向東南方越過中條山與王屋山交界地帶延伸至黃河岸邊的東西大通道。南邊幾個東西向通道是三家分晉后,列國波次進擊中原,爭霸天下的必經之路。可以說,它們是第二、第三級階梯經山西地盤的關鍵紐帶。
第四,五代十國時,山西太原一時風光無比,在此鎮守者搖身一變就成了中原皇帝(如李存勖、石敬瑭、劉知遠)。宋以后,山西的政治地位下降,原因是契丹遼越過燕云十六州,進入第三級階梯,北宋也將政治中心設在東京“汴梁”,即政治勢力擴大并整體東移,北宋、遼、西夏并立,南宋、金、西夏并立,元朝統一天下,明在九邊設防建長城,與北元、瓦剌、韃靼等對抗……在山西就很難發育統一天下的“帝王”力量了。但它變成了東西、南北力量對抗的“地震帶”或者緩沖地帶,是割據勢力的根據地。中國被裹挾入世界體系后,八國聯軍劫掠北京,日本全面侵華,都顯示山西在全國一盤棋中的“棲身”地位。此等棲身,看出地勢第三級階梯對第二、第一級階梯進攻的態勢(自東向西),是中國在世界的地緣格局與山西在全國地緣格局激蕩的縮影!
5 管窺一點:從太原看東西力量的激蕩
在山西中部交通線的中間,有“太原”城(古稱晉陽)。從防守角度看,大同是前哨,那么,太原就是中軍帳,是司令部所在地,故稱藩屏重鎮,進可攻,退可守,將北方來的威脅盡數攔下。大同不能獨擋西北偏關方向來的威脅,太原則是東西南北力量的交集中心。
晉陽古城始建于春秋周敬王二十三年(前497)。關于晉陽的記載最早見于《左傳》魯定公十三年“秋,趙鞅入于晉陽以叛”,是晉國趙氏在此開拓疆土的明證。故城在汾河和晉河交匯處,晉河北岸,故云晉陽。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滅智伯后,晉公室名存實亡,晉陽始為趙都。這時,趙簡子已不在世,由其次子趙毋恤(襄子)繼承卿位,伐滅中山國,擴張地盤。趙在晉陽立都53年,受北部游牧部落的擠壓,后越過太行山向東遷中原中牟(今河南鶴壁)、邯鄲(今河北邯鄲)發展。之后,晉陽城先后為秦太原郡,西漢韓國、代國、并州刺史部。東漢時,并州始治晉陽(今太原市晉源區,隋改稱太原,在今山西太原市西南)。建安十八年(213)并入冀州。三國曹魏與西晉時,太原為太原國,后趙為太原郡、屬并州刺史部轄,北魏、東魏、西魏為太原郡,北齊為別都,隋代為太原郡,唐代為北都(北京),其地位日隆。這表明隋唐時期,太原通過與北方頻繁地交流,有穩定的前后方。
晉陽在歷史上曾發生過許多重大事件,如著名的韓、趙、魏滅智伯的“晉陽之戰”,導致三家分晉,為春秋與戰國的分界線;漢文帝劉恒“龍潛”晉陽16年;高歡以晉陽為基地,征戰四方,創建北齊政權;李淵、李世民父子晉陽起兵,建立大唐。可由于五代時,軍閥在此造禍叛亂,晉陽被稱為“龍興之地”,反遭不測之禍。
原來,北宋太平興國四年、北漢廣運六年(979),宋太宗趙炅率軍親征北漢劉知遠,滅之,毀晉陽城為廢墟。其借口是,太原自古為帝王龍興之地或割據勢力反抗中央政權的巢穴(五代十國最著),被傳為“龍脈”,而晉陽城地形險要,城高池深,易守難攻,百姓習于戎馬,人性勁悍,桀驁不馴,同時宋太宗憤恨于晉陽城軍民的長期頑強抵抗,稱此地“盛則后服,衰則先叛”,遂以開封太原星宿不合為借口詔毀晉陽,先遷城中士紳富戶入開封洛陽,又火燒城市,城中老幼被燒死或逃跑被踩踏致死者無數,并征發數萬人削平晉陽北部系舟山山頭,曰“拔龍角”,更下令決汾水、晉水沖灌晉陽城,禁止任何人居住,徹底摧毀之。
雖城毀了,地理位置卻無法摧毀,難以撼動。北宋被遼軍在北京高梁河擊敗(979)后,不得不重建太原城以退守。新城向北移動至峽谷南口、太原盆地北端、汾河東岸,與古晉陽相距30余里(古晉陽以南是大湖),處于云中山和系舟山相夾持的山間狹窄地帶,是南北力量必經之地、咽喉要沖。
宋代太原盆地出陸路要道主要有汾河谷地以及山間峽谷和陘道,南下干道有二:一是沿汾河谷地過黃河至長安,二是東南方過太谷石會關、長平關、太行陘至洛陽;北上干道有二:一是經石嶺關、代州、朔州至云州(大同);二是西北干道經岢嵐軍、保德軍至府州,這條道路也是當時宋遼戰爭中的北界要害之地。東行干道經過榆次、壽陽、井陘關至恒州等。這些通道也都是當時中國交通的主要干線(見圖1-12)。

圖1-12 宋代山西交通要道
新城與舊城比,更加突出交通與經貿價值,弱化政治功能,以防止割據政權再起。但地理格局不改,其政治價值難滅。每當中央王朝力量弱,這兒易出土皇帝,若與北方游牧民族(武力)勾結,其禍害尤烈。這兒還是被北方游牧民族攻擊的前沿陣地,也是邊關大將“齷齪政治交易”的權力場,南強則外攻,北強則外附,兩邊要價,故有“治世之強藩,亂世之帝都”之稱謂。
歷史地看,隋唐前,晉陽主要是南方政權進取與防御前哨。隋唐時,李淵在此發跡,唐天寶年間,設河東節度使,防御突厥,治太原府(今山西太原西南晉源鎮),統轄天兵軍、大同軍、橫野軍、岢嵐軍、云中守捉及忻州(定襄郡,今山西忻州)、代州(雁門郡,今山西代縣)、嵐州(樓煩郡,今山西嵐縣北)三州郡兵,管兵五萬五千人。因此,駐扎太原的軍隊將領,手握重兵,便上下其手,兩邊要價。直到宋太宗摧毀太原古城,太原一直是南北地緣沖突的樞紐。
宋朝之后,天下的地緣形勢大變,即宏觀地緣政治格局向北、向東、向南轉移。山西變成各種政治勢力沖突、融合的地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