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中國自然地理空間格局與人文歷史,誰是主宰?

1963年,陜西寶雞賈村鎮西街(今陜西省寶雞市陳倉區)有一男主人叫陳堆的人家。屋后有個約3米高的土崖,陳家常年在崖根取土。8月一個雨后的上午,陳堆在后院發現被雨水沖塌后的土崖上有亮光,用镢頭刨,竟掉落青銅器一件,簡單清理后不以為奇,用以盛糧食。第二年,陳堆從寶雞去固原,臨走時將青銅器交給哥哥陳湖保管。1965年,陳湖為補貼家用將其賣到廢品收購站,得錢30元。是年,寶雞市博物館干部佟太放在市區玉泉廢品收購站搜求文物,見該器物造型凝重雄奇,紋飾嚴謹而富有變化,頓覺珍貴,向館長吳增昆匯報,館長隨即讓保管部主任王永光前去查看,亦斷定為寶器,出資30元購回。后經考古人員確認,此乃一尊西周早期的青銅酒器,尊體以雷紋為底,高浮雕處則為卷角饕餮紋,圈足處也飾有饕餮紋。后在上海展出時,上海博物館館長馬承源先生發現尊內底有銘文,被定為首批禁止出國展出的“國寶級文物”。

這個差點被當成廢品進入熔爐的青銅器,由一名叫“何”的西周宗子鑄造,用銅是成王賞賜之物,被專家命名為“何尊”。內底有銘文122個(可辨識者119個,見圖1-1),記載西周武王翦滅“大邑商”后,思考如何統治天下,不過他在位不到三年就去世了,嫡子姬誦年幼,周公旦勇挑重擔,攝政輔弼成王,平定三監之亂,誅殺商紂王之子武庚祿父,翦滅奄、淮夷之亂,營建東都洛邑(今河南洛陽),制禮作樂,七年后移政成王。成王在洛邑召集周室宗子訓誥,囑其記住先輩輔佐先王功德,繼續支持周王統御四方的偉大事業。小子“何”就在其中。

圖1-1 何尊及其內底銘文拓片

注:藏于寶雞青銅器博物院。

銘文有言說:“余其宅茲中或,自之乂民”據山西陶寺遺址出土文物,“中國”的觀念在“堯帝”時就已有雛形,即用圭表測地中。該處古觀象臺所示與《堯典》所記相互印證,說明“中國”的觀念起源甚早,河南鞏義伊河和黃河匯流處新發掘的“伊洛古國”遺址,更增添了這方面的想象。參見何駑:《陶寺圭尺“中”與“中國”概念由來新探》,《三代考古(四)》,科學出版社,2011年,第85~119頁。武家璧:《陶寺觀象臺與考古天文學》,《科學技術與辯證法》2008年第5期。,蓋是“中國”最早的文字記錄。當時“中國”蓋指“王畿之地”,即周天子統轄的以洛邑為中心的地盤,是一個地理概念,即天下之中,包括關中平原到伊洛河盆地,黃河與汾河、渭河、伊洛河交界處為中心的區域。當時,“或”尚無外“囗”,“囗”是武裝守衛的城池,右“戈”表示武裝防衛,是軍事要塞。“囗”上下兩橫,表示護城河之外的郊野之地。在王畿之外,則有“萬國”布列。《史記》中有名有姓的諸侯國就有108個之多,如秦國是護送周平王東遷有功時被分封,與戎狄雜處。其他文獻和出土文物,今知道者有270余個。還有諸多附庸國無算。但這些封國集中分布在黃河中下游,尤以西周都城豐鎬向東經伊洛河盆地,再向東經嵩山到山東半島的東西向地帶居多。向北沿太行山東麓向東北方向延伸到燕國,向東最遠到齊國、魯國、莒國,東南到蔡國,秦嶺以南淮河上游、漢水流域則有楚、隨、聃等,呈扇形展開,更遠者至吳國(不屬于分封)(見圖1-2)。在齊燕之間無封國,因當時此處還是湖泊、沼澤、海灣相連,渤海海岸線深入內陸上百公里,汪洋一片。

圖1-2 西周分封形勢

諸侯國主要分布在山前平原、山間盆地、河谷平原,至戰國時,黃河下游的沼澤、湖泊逐漸縮小,變成平原陸地,甚至沃野,諸侯國才紛紛進擊中原,爭奪地盤,才有了戰國紛亂之局。更值得注意者,該區域絕大部分在溫帶季風氣候區內,兩者形態竟是驚人的重疊世界上幾大文明的擴散皆沿緯度地帶東西向擴展,因為東西向的氣候、植被、耕作方式差別較小,阻力不大。若南北向跨緯度地帶擴散,則有不同生產、生活方式的族群阻擋,擴散不易。中外皆然。

中國大歷史就是先在這個東西向展開的小地面上展開。按照梁啟超先生《中國史敘論》,中國疆域經過先秦“中國之中國”階段,然后經過2000年的“亞洲之中國”階段,至清康熙中期以后,進入“世界之中國”階段,發展到今天的疆域規模,文明光輝燦爛,成為世界四大古文明中唯一延續至今者。其先在黃河中下游溫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孕育,內部整合,形成地理上的“小中國”,然后形成文化上的“諸夏”,過渡到“文化+地理的中國”,進入內諸夏外夷狄階段。而后逐步展闊、豐盈,與亞洲各民族激蕩交融。當西方興起、全球運營、四處殖民時,古老的中華文明就被裹挾到世界體系中來。

那么,該過程依據一條怎樣的具體開拓、展闊路線呢?或者,何以有如此模樣?為什么統一天下的政權多源自西北?炎、黃、西周、秦、韓、趙、魏、漢、唐等,都自西向東轉移,如果你明白了中國自然地理格局及其環境變遷,就會理解其中原因了。例如,史念海先生研究指出:中國北方在西周時期的農牧分界線:“這條分界線是由隴山之下向北繞過當時的密須,也就是現在甘肅靈臺縣,折向東南行,由今陜西涇陽縣越過涇河,趨向東北,過相當于今陜西白水縣北的彭衙之北,東至今陜西韓城市,越過黃河,循汾河西側,至于霍太山南,又折向南行,過澮河上源,至于王屋山,更循太行山東北行,繞北燕國都城薊之北,再東南至于渤海岸上。燕國所都的薊就是現在的北京市。”史念海:《論兩周時期農牧業地區的分界線》,《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87年第1期。與分封區域的北界相當。

而南界不過淮河流域,因為彼時長江流域濕熱的氣候反而不適合人類生存,且長江中下游三角洲還是水波連天、浩浩汪洋呢,如洞庭湖的前身云夢澤比現在不知大多少倍,江漢平原當時就是湖盆(但最近時期的長江流域考古似乎表明,在商代之前,長江流域還一度存有豐富多彩的文明,如三星堆遺址),太湖流域更是汪洋沼澤……

本章將概括介紹中國歷史演變的自然地理格局基礎,探究地理環境變化與歷史變化之間的關系,揭示歷史演變的地理密碼,為以下各章分析之展開奠定基礎。

講好中國故事,就從地理開始!

主站蜘蛛池模板: 聂荣县| 苏尼特右旗| 大厂| 普宁市| 金华市| 鄱阳县| 平邑县| 新邵县| 西林县| 仙游县| 景谷| 林周县| 伊宁县| 尖扎县| 随州市| 梁山县| 梁山县| 洞口县| 新沂市| 清涧县| 汉源县| 兴仁县| 新余市| 张家川| 邛崃市| 九龙坡区| 蓬溪县| 府谷县| 元氏县| 竹溪县| 陵水| 木里| 稷山县| 房山区| 南平市| 大城县| 昆明市| 连城县| 金沙县| 澄迈县| 长乐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