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楊一清的野心
- 重返大明:我朱厚照揭棺而起
- 騎辰尾
- 2011字
- 2024-01-31 20:54:54
楊一清好不容易回神,反應過來第一件事,就是令人去將方才報信的人叫回來。
“楊公還有何事要吩咐?”
楊一清細細叮囑道:“先問問那些船工和通事,可有家人在中國。若是有需要,官府可以先將他們的家人妥善安置好。”
“再有,若是有那滿剌加之民,就說天子允諾,將佛郎機驅逐后,會協助其王重新奪回滿剌加。”
生怕事有異變,他還多囑咐了一句。
“若是有其他要求,也可一并提來,官府會盡量滿足。只要為中國辦事,天子絕不會虧待了他們!”
“諾!”
將自己方才說的話,想了一遍,覺得沒有其他遺漏的地方后,楊一清才點點頭。
“去吧,切莫記岔了話。”
目送那人離去,楊一清覺得自己一直以來緊繃著的狀態,終于可以松懈下來了。
他迅速回到書房,給漳州的王守仁寫了一封信。
“速速將信送往漳州,走官道加急,不得延誤!”
仆從領了信,正要下去,又被楊一清叫了回去。
“且慢,記得休要對外提起今日之事。信件也莫要與人看去。若有問起,就說是我向漳州那邊問問援軍何時到。”
“哎,主人放心。”
楊一清坐在桌后,屁股左搖右晃,頗覺不安,又站了起來,在書房內踱步。
步子時慢時快。
他已經許久不曾經歷過戰事了。
如今這般熱血沸騰的心情,倒像是回到了當年北境時。
撲面而來的風沙,會從衣領子里灌進去,不將身上的衣物裹嚴實了,就會被凍斃在屋外。
北境的百姓,一日復一日地,南望王師,祈求老天開眼,將南下打秋風的韃子滅族。
彼時自己尚年輕,正值壯年,一腔熱血尚未涼透。
目之所及,乃百姓破家人亡之苦。
于心何忍?!
自己于北境深耕,春夏組織田耕牧馬,保百姓冬時可以果腹;秋冬部署兵馬,將南下的蠻夷抵御城門之外。
對于自己在北境的政績,楊一清還算是滿意,起碼不負皇恩。
現在,是沉寂后的第二次,在廣州府,發出自己的聲音。
楊一清強迫自己冷靜下來,信手在博山爐中投了一小撮沉香,在桌邊重新落座。
他閉上眼,嗅著帶著潮氣的沉香味道。
心慢慢地,慢慢地,一點點平靜了下來。
楊一清睜開眼,同時松開方才緊握住的拳頭。
不可心急。
他這樣告誡著自己。
切不可心急。
這次巡檢抽分,能查到佛郎機的船上,得虧了鄭家通風報信。
他們早先就和佛郎機有商貿往來,只要給官府供足了油水,上頭人自會睜一眼閉一眼。
鄭志銳被那塊御賜的匾額,激地眼睛都紅了。
吳鄭兩族雖交好,私底下暗暗較勁的時候,也不是沒有。
誰愿意做老二呢。
上回協戰,是吳瑗領的頭,那這回怎么都該輪到他鄭志銳了。
鄭家內部不是沒有反對聲音,怕自家暴露后,事后被官府追究。
佛郎機可以聞風而逃,他們世代生活在這兒,拖家帶口的,能跑哪兒去?
鄭志銳憑一己之力,壓下所有反對聲音,義無反顧地暴露了鄭家與佛郎機之間的暗中交易。
鄭家與佛郎機碰上頭的時候,東莞那頭的巡檢,一早就蹲守著了。
佛郎機的大船一出現,立刻蜂擁而上。
因兩國先前在屯門島有過摩擦,船上的佛郎機商人如臨大敵,差點就火并起來。
不過在船上通事的溝通下,發現只是尋常抽分,對自己征收的實物商稅,也就不再反抗。
甚至還拿出銀兩進行賄賂。
有心算無心,自然占了上風。
東莞的巡檢不僅錢照拿,連船上的船工、通事,也都有了初步聯絡。
楊一清判斷,接下來,佛郎機的警惕之心,也許會大大降低。
由此事,佛郎機會得到一個訊息。
先前的交戰,可以被歸于官府之間的事。
商品交易,還是照做不誤的。
先前汪鋐向楊一清提出,自己想要取得佛郎機的火器,然后再自行仿制。
楊一清想的,就要大膽得多了。
他不僅要火器,更要佛郎機的蜈蚣船。
中國的大船,不是不如佛郎機嗎?
那為何不能弄一艘來仿制一番?
當年三寶太監遠航的寶船圖紙已經沒了,皇明如今憑借自己,恐怕不能在短期內,制造出足以抵擋佛郎機的大船。
想法子弄一艘來試試看。
即便如今用不上,以后也會用上。
滿剌加乃朝貢藩國,今佛郎機據之,欲竊皇明,一計不成定再生一計。
沒有千日防賊的道理。
定要將其徹底從滿剌加趕出去,才能穩定廣東沿海一帶的安寧。
自太祖定下十五不征之國后,東南沿海的倭寇之禍,已有愈演愈烈之勢。
朝中不少迂腐人,以《祖訓》為由,不許大軍征討。
已經有了一個倭寇,可不能再多一個。
再者,佛郎機的蜈蚣船,亦可日后為討伐倭寇所用。
中國的水師還是差了些,若非佛郎機,豈知世間已有蠻夷造出這等船只?
楊一清對佛郎機這個蠻夷之國,有些好奇。
其服飾、語言與中國異,卻能造出此等大船和與眾不同的火器。
那其國內,該是何等情形?
若天子有意,是否可以重啟當年三寶太監之事,重新一覽各國?
不過楊一清很快就否定了這個想法。
海禁一事,是太祖定下的。
雖然太宗讓三寶太監率船游歷各國,但寶船圖紙及當年的航海圖被毀,就可看出朝臣的態度了。
更不提當年太宗為此事所耗費的銀錢了,如今哪里來這么多銀錢去支撐此事重啟。
寸板不許下海啊……
楊一清重重一嘆。
這事不好提,提了天子會為難的。
不過從佛郎機手中,奪其船只的事,楊一清是勢在必行的。
這是他認為,必須要做的事。
不能僅靠火器的威力。
船只速度跟不上,火器射程再遠,也打不中敵船。
待廣東戰事了結,再將佛郎機的蜈蚣船和火器,于沿海一帶推廣。
屆時,何愁倭寇除不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