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司上市指導手冊
- 楊之曙 王文召等編著
- 2807字
- 2024-01-09 11:33:24
2022年A股市場IPO主要情況及特點
2022年,在全面實行股票發行注冊制的背景下,A股市場IPO保持常態化的良好發展態勢,總量增長、結構優化、質量提升,在支持國民經濟恢復、鼓勵科技創新、助力高質量發展等方面取得新的重要進展。
A股IPO的總量居全球前列
2022年,A股IPO融資規模創歷史新高,在全球主要股市保持領先。如圖前–1所示,全年A股市場共有428只新股上市,融資規模約5 869億元,上市公司數量在2022年11月正式突破5 000家。與2021年相比,新股上市公司數量有所下降,但融資額上升443億元,同比增長約8%,融資規模連續兩年創歷史新高。從證券交易所來看,上海證券交易所(簡稱“上交所”)IPO企業有155家,合計募資3 511億元;深圳證券交易所(簡稱“深交所”)IPO企業有190家,合計募資2 115億元;北京證券交易所(簡稱“北交所”)IPO企業有83家,合計募資約165億元。上交所、深交所IPO的數量、融資額在全球主要股票交易所均列前兩位。與A股IPO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形成鮮明對比的是,2022年全球其他主要IPO市場明顯收縮。2022年美股市場累計新上市345家公司,其中,美國全國證券交易商協會自動報價系統(簡稱“納斯達克”)290家、紐約證券交易所(簡稱“紐交所”)46家、美國證券交易所(簡稱“美交所”)9家,累計募資總額約為3 350.97億元。

圖前–1 A股近年首發數量與募資金額
數據來源:萬得。
A股IPO的行業結構優化
2022年,A股IPO募資額最高的三個行業分別為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其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共有88家企業通過IPO,募資約1 400億元,約占總募資額的1/4。2022年IPO企業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占59%。截至2022年末,我國約有9 000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超過50%的A股上市公司屬于戰略性新興產業。
A股IPO科創板和創業板占比較高
2022年,中國A股IPO突出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的主體地位,引導市場資源更多向科創企業傾斜,積極暢通“科技—產業—金融”的良性循環。分板塊看,股票發行注冊制框架下,科創板與創業板以其包容性的制度設計,滿足了大批科創企業的融資需求,兩個板塊的IPO企業數量、募資規模增勢強勁。如圖前–2所示,2022年,科創板IPO企業有124家,合計募資額約2 520億元,金額同比增長24.2%;創業板IPO企業有150家,合計募資額約1 796億元,金額同比增長21.8%。科創板與創業板的合計募資額占A股全部募資額的比重超過70%,合計IPO數量約占A股市場IPO數量的2/3。2022年,在A股前十大IPO融資額企業中,7家來自科創板,1家來自創業板。

圖前–2 2022年A股市場各板塊IPO公司數量、募資金額
數據來源:萬得。
A股IPO的板塊屬性和特色明顯
A股市場主板突出“大盤藍籌”特色,科創板堅守“硬科技”定位,創業板服務“三創四新”成長型創新創業企業,北交所強化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新三板承上啟下服務創新型、創業型、成長型中小微企業,區域股權市場主要服務所在省級行政區域內中小微企業的私募股權市場,各板塊錯位發展、適度競爭,以滿足不同類型、不同生命周期企業的多元化融資需求。從2022年A股IPO過會的企業看,主板的定位突出“大盤藍籌”特色,上市企業主要是規模較大、業務模式相對成熟、經營業績相對穩定的行業代表性優質企業,過會企業的年凈利潤均超過5 000萬元。創業板和科創板對企業的盈利能力相對包容,一些符合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的、市場認可度高的優質科技創新創業企業,即使部分尚未形成一定的盈利能力,也實現了上市。北交所積極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2022年過會企業中超八成集中于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近七成企業的年凈利潤低于5 000萬元。A股各板塊的特色和上市條件如表前–1所示。
表前–1 A股各板塊的特色和上市條件

A股IPO審核注冊的透明度與可預期性提升
注冊制下,IPO更加突出信息披露的核心地位。2022年,A股IPO上會企業數量約為600家,同比上升約20%,IPO審核整體過會率比2021年下降1個百分點。從2022年過會被否的企業來看,注冊制下IPO的審核關注重點是企業收入的真實性、業績的成長性、持續經營的能力、創新能力、板塊定位及內控制度等,更加突出信息披露。隨著注冊制下股票發行上市審核的透明度與可預期性持續提升,審核效率也得到提升。監管部門主要通過問詢來把好信息披露質量關,壓實發行人信息披露第一責任、中介機構“看門人”責任。申報文件后的受理、交易所審核問詢、發行人問詢回復、交易所上市委審議和證監會注冊等均有明確的時限規定,審核流程和時間更加透明、可預期。與此同時,注冊制下上市公司監管持續強化。2023年2月17日,證監會發布《欺詐發行上市股票責令回購實施辦法(試行)》,對在招股說明書等證券發行文件中隱瞞重要事實或編造重大虛假內容并已發行上市的公司,將依法責令發行人或負有責任的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回購欺詐發行的股票,這有助于強化保薦機構、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等中介機構的把關責任,更好地保護投資者的利益。
A股上市公司的常態化退市格局基本形成
退市制度在營造良好市場生態、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退市新規正式實施的第二年,證監會于2022年4月發布《關于完善上市公司退市后監管工作的指導意見》,以完善上市公司退市后的監管。目前,A股上市公司多元化退出渠道拓寬,財務類、交易類、規范類和重大違法類等的強制退市指標體系得到完善,逐步形成了“退得下”“退得穩”“優勝劣汰”“應退盡退”的常態化退市格局。2022年,A股市場共有51家公司完成退市,其中42家公司屬于觸及退市指標而被強制退市,退市公司數量創歷史新高。加上2021年強制退市的17家上市公司,2021—2022年A股退市公司數量相當于近30年退市公司總數的40%。從退市公司經營情況看,公司多是扣非后持續多年虧損、營收規模特別小的殼公司,其退市結果符合市場預期。目前,“空殼僵尸”“害群之馬”公司被集中清理,“炒小炒差”等投資理念得到遏制,一、二級市場的動態平衡得到增強,市場生態逐步改善。
A股IPO和投資的綠色含量上升
2022年,《可持續金融共同分類目錄》、《碳金融產品》標準和《中國綠色債券原則》等的發布豐富了我國金融市場的綠色金融標準體系,綠色金融標準、環境信息披露要求、激勵機制、綠色金融產品創新、國際合作與能力建設等方面得到提升。我國的綠色貸款、綠色債券余額居世界前列,資本市場大力推動綠色產業快速發展。2022年1月,上交所首次強制要求科創板公司披露ESG(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信息。4月,證監會發布的《上市公司投資者關系管理工作指引》首次納入ESG相關內容。5月,國資委要求推動更多央企控股上市公司披露ESG專項報告。資本市場ESG相關團體標準爆發式增長,同時A股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率提升。綠色能源、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行業的企業上市融資規模不斷擴大,截至2022年末,滬深北交易所的新能源、節能環保等行業的上市公司數量超過400家,全國股轉系統掛牌綠色企業超過200家,相關上市公司市值合計超過1 000億元。綠色、可持續、ESG等方向的公募和私募基金的數量合計超過1 000只,規模超過8 000億元。
- 解悟名家:與中聯重科一起聆聽
- 阿米巴經營會計(修訂版)
- 企業合規管理實務手冊
- 基層工會經費收支管理辦法(2018年版)
- 圖說精益管理系列:精益生產管理實戰手冊(圖解升級版)
- ISO 9001:2015制造業文件模板全集
- 企業合規制度規范選編(企業合規師專業水平培訓輔導用書)
- 中國傳統文化進企業:文化管理評論
- 商務管理師崗位技能職業培訓手冊
- 釋放數據新動能:數字造價管理2021(案例篇)(2021數字建筑白皮書)
- “一帶一路”工業文明:工業信息安全應急管理
- 外部技術獲取驅動下產品集成企業技術知識轉化和能力提升研究
- 審計與內控管理工作手冊
- 國際特許經營(21世紀特許經營管理系列教材)
- 一本書講透數據體系建設:方法與實踐(數據資產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