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類心理3000年:從荷馬史詩到人工智能
- (美)托馬斯·哈代·黎黑
- 4190字
- 2024-01-09 14:57:36
|本書的主題|
現代化與現代主義
歷史學家會將歷史劃分為各種不同的時期和亞時期(sub-periods)。最粗略的劃分方式,也是本書最重要的敘事結構,是分為前現代(premodern)、現代(modern)和后現代(postmodern)。盡管我們隨后將會看到,這些時期的劃分界限是有爭議的。標識和描述這些時期的另一個問題是關于我們剛剛討論的“反身性”——身處對應時代的人是如何思考他們所在的時代的?顯然,前現代的人不會認為自己處于“現代之前”,因為他們不知道“現代”即將到來,但后期的人確實會把自己所在的時代描述為“現代”或“后現代”,尤其是受過良好教育的知識精英。他們創造了例如“現代主義”和“后現代主義”等術語,用以描述和理解他們所在時代和歷史的變遷過程。
現代化和現代主義的概念很容易讓人困惑,因為這些概念缺乏統一性且充滿爭議,對于不同的學者來說可能意味著不同的東西。甚至想確定“現代化”是從何時開始的也很困難。某些學者認為現代化出現的時間很早,研究現代化的思想史學家邁克爾·吉萊斯皮(Michael Gillespie,2008)將現代化的起源歸于14世紀的神學,從1326年開始紀元。政治歷史學家C. A.貝利(C. A. Bayly,2004)和保羅·約翰遜(Paul Johnson,1992)都認為現代化起始于1815年左右,貝利認為結束于1914年,約翰遜則認為現代化在1830年就結束了。小說家和歷史學家A. N.威爾遜(A. N. Wilson)戲劇性地給出了現代化開始的準確日期:“……在法國大革命(1789)中傾注的東西極具破壞性。這是現代的曙光?!边€有因藝術運動而聞名的現代主義,喬伊斯·梅迪納(Joyce Medina,1993)繼早期批評家羅杰·弗里(Roger Fry,1909)之后,將其起點定位于1885年左右保羅·塞尚(Paul Cézanne)的晚期作品。
在本書中,我們將從“現代化”和“現代主義”的角度看待心理學歷史和心理學史前史(prehistory of psychology)。我們先從區分思想領域和日常生活領域開始。吉萊斯皮(Gillespie,2008)認為,現代化的起源是一場關于概念的重要爭論(詳見第4章),這場爭論甚至在14世紀就被看作“古典認知”(via antiqua)和“現代認知”(via moderna)之間的爭論。當我使用像“白宮”這樣的名字時,我的表述很清楚:美國總統的個人住宅。但是當我使用“房子”這個通用術語時,我指的是什么就不太清楚了。一個名字指向一個具體的事物,而一個概念卻不是。正如我們將在第2章中看到的,對這一點的困惑幾乎成了認知心理學的起點。
古人,包括古希臘哲學家和歐洲神學家,直到14世紀,都在努力嘗試通過不同的方式給各種概念命名。他們說,每一個特定的房子、貓、石頭、花或人,都是一個固定不變的“理想事物”的實例,所以我們所說的房子、貓、花或人,實際上是這些理想事物的命名。這種“古典認知”(現代人會覺得有點不可思議)被稱為實在論,因為他們認為,如同“白宮”指的是真實的存在一樣,“房子”也是,盡管這個理想化的“房子”我們不能住進去。此外,理解這些“理想事物”的能力,被視作區分人類思維和動物反應的關鍵。
而現代主義出于各種原因拒絕實在論。他們認為,像房子或貓這樣的概念,只是一種便于人類理解的命名方式,人類具備歸納相似的事物的能力,因此他們的觀點被稱為“唯名論”(nominalism)。“理想事物”是一種有用的虛構,只存在于人類的意識中。
這與現代化以及現代主義有什么關系呢?人們普遍認為,現代生活的一個特征是世俗化,而不是宗教:今天占主導地位的權威是科學和政府,而不是神學和教會。當神學和“古典認知”盛行的時候,認識概念就是認識上帝神圣的真理,他創造了房子、貓、花和其他一切的理想事物。唯名論將關于人的知識與關于神的知識分離開來。唯名論者認為,概念是由人創造的,不是來自上帝的思想,和天堂沒有關系。不能再通過是否符合神學思想來判斷一個概念的真偽,于是哲學家們努力尋求一個新的基礎來解釋和證明人類思想的真假對錯,最終提出了客觀性、同行審議、統計等概念,簡而言之,就是現代化的權威——科學(Gaukroger,2006)。
關于唯名論的爭論始于思想領域,開始只有少數與世無爭的學術神學家參與其中,對他們來說,賭注就是宗教和形而上學,比如對于上帝的權力是否有任何限制。然而,從神學的象牙塔中滾落的唯名論之球最終還是碾壓了日常生活,破壞了宗教,創造了現代化,一種基于理性而非啟示的生活方式。因此,現代化這個詞,在本書中有兩層含義,一是其學術性含義,二是指人類當下的生活方式。第一層含義創造了第二層含義的思想基礎。借用認知心理學的方法,第2至第7章的大部分內容將自上而下地講述人類心靈觀和人類在自然中自我定位觀的演變,這些演變同時改變了人們的社會生活方式。
僅作為一種思潮的現代化思想,不可避免地對普通人的生活方式產生了自上而下的顛覆性影響,將我們帶入了現代主義時代。現代主義的生活方式引起了人們的注意,知識分子開始思考如何應對。由此,塞尚和其他現代主義者,包括弗萊等批評家,開始拒絕傳統藝術,認為它們屬于過時的生活方式,并重新思考藝術在現代世界中的存在方式。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代表了“現代認知”再次徹底否定“古典認知”,區別在于,這一次的影響來自基層——生活已經改變了,藝術(以及哲學和科學)也應該變得現代。因此,現代主義可以被看作一種現代化的意識形態,是知識分子對現代生活的反思,以及對它的贊美、否定、批判和改造。
我們研究現代主義,也受制于現代主義,正是現代主義促使心理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1879年,伴隨著塞尚和現代主義藝術,心理學學科宣布創立。正如我們即將看到的,在與現代主義交織發展的過程中,心理學扮演著特殊和關鍵的角色。實在論和唯名論的爭議,也就是認知心理學中關于我們如何學習一般概念術語的爭論(順便說一句,這場爭論從未止息)。本書大部分內容都是關于心理學是如何促成現代化的。
這里我要補充說明現代化的另一個方面——它帶來了應用心理學并在現代生活中發揮重要作用。
圖1.3(Clark,2007,p.2)顯示,雖然法國大革命中傾注的東西在1789年并沒有帶來災難,但帶來了其他東西:財富。該圖顯示了從公元前1000年開始,考慮通貨膨脹后計算的人均收入。注意,前面的幾千年,人類都沒有持續的收入增長。古人生活在所謂的馬爾薩斯(Malthusian)條件下,這一概念由政治經濟學家托馬斯·馬爾薩斯(Thomas Malthus,1768—1834)提出,對達爾文產生了重要影響(見第10章)。在馬爾薩斯經濟學中,財富的數量是固定的,人口增長只受可獲得的食物數量的限制。當偶爾遇到好年景——豐收,由于唯一的財富來源是農業,而隨著財富的增加,人口也會增加,這就抵消了人均財富的增加。人均收入增加的另一種方式是通過饑荒、疾病或戰爭,同樣數量的財富分配給更少的人。古人,即便是相對富裕的人,也過著極其貧苦的生活,大多數情況下只有35歲左右的壽命。[3]

圖1.3 在有記錄的歷史中,世界人均年收入在2000美元左右,這種狀態維持了近3000年
資料來源:CLARK, GREGORY; A farewell to alms, ? 2007 b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Reprinted by permission of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問題5
從日常生活的角度來看,現代化源自工業革命,而并非源自唯名論甚至科學革命。關于現代化的源頭,經濟史學家仍在進行調查和辯論(Clark,2007;Mokyr,2009),但不可否認的是,工業革命是現代化出現的重要因素之一。每個人都擁有不同的技能,如果人人都從事其擅長的事情,而不是像古代農民那樣試圖自己生產一切,結果一定是生產力的提高。因此,要想提高經濟產出,就必須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這是心理測試最初的任務,也是應用和臨床心理學的基石。因此,測試是現代主義的一個例子,是知識分子對現代生活方式的反思和尋求改進的例子。
后現代主義
你可能聽說過“后現代”或“后現代主義”這個術語。和現代主義一樣,后現代主義開始于藝術領域,尤其是建筑領域(Jencks,1981)。建筑師們厭倦了現代建筑中未經裝飾的方方正正的結構,這種結構代表了一種簡樸、干凈、受科學啟發的建筑觀,與教堂和古代寺廟中發現的前現代建筑的多彩和裝飾風格截然相反。順便說一句,古希臘和古羅馬藝術并不像我們今天看到的那樣呈現出統一的純白色大理石外觀,它們原本是更加栩栩如生的創作。得益于建筑材料和建筑技術的發展,建筑師開始設計更有趣的結構,在他們看來,這更適合“后現代”的生活方式。最著名的后現代建筑之一是位于西班牙畢爾巴鄂的,由弗蘭克·格里(Frank Gehry)設計的古根海姆博物館。
那么,新建筑風格所表達的“后現代”生活到底是什么?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和考察現代主義的發展背景一樣,我們應該先根據工作性質的變化來觀察后現代主義的發展軌跡。再回到圖1.3,發達國家的財富呈指數級增長的年份,大約有一半集中在20世紀60年代。這一數量上的變化,給日常生活帶來了質的改變。我上大學的時候還沒有個人計算機,至少在1982年之前,我一直是用打字機敲字,而不是透過屏幕做文字編輯。教室里沒有iPod、iPad、蘋果手機、互聯網,只有粉筆和黑板。
工作的性質也發生了變化(Drucker,1994)。古代、前現代和現代,我都稱之為“舉重”(heavy lifting)時代。在機器出現之前,戰爭和農業需要強壯的肌肉,在很多工廠里上班也是一樣??傮w來說,人們主要使用他們的身體而不是他們的思想工作,重視體力,偏愛男性。然而,在發達的后現代世界中,人們是信息工作者(Drucker,1994),用他們的頭腦而不是他們的身體進行生產。生產力的溢價轉移到智力和教育上,更多的工作可以由兩性平等地完成。請注意,我上文列出來的那些新鮮玩意兒(可能對你們來說不算新鮮)都屬于信息工具。
心理學同樣也發生了轉變(Leahey,1997,2001,2008)。第二次世界大戰[4]后,心理學家的數量急劇增加,并且呈加速趨勢。美國心理學會的專業細分由成員的工作和研究興趣決定。目前的大部分心理學細分專業,在我讀心理學專業本科的時候都不存在,并且,大部分細分專業都與職業應用而不是學術有關。事實上,隨著后現代主義在建筑領域的出現,美國心理學會也在1988年一分為二,分離出了美國心理科學協會。正如后出現的心理科學協會的名字所示,分家的主要原因是職業心理學家和學術科學家之間的理念沖突,心理學的職業分支和學術分支一直關系緊張。
在回顧完科學和歷史的本質,并考察了心理學可能成為一門科學的各種可能性之后,現在讓我們盡可能少地攜帶先入為主的觀念,開始我們跨越數千年的心理學樂園夢幻之旅。
[1]持輝格主義史觀的人相信在歷史學中存在演變的邏輯,他們用現在的標準評判過去。——編者注
[2]反身性意味著當代社會科學的知識和實踐本身同社會科學對其知識和實踐的反思日益糾纏在一起?!幷咦?/p>
[3]在克拉克(Clark)的圖中,“大分流”指的是相對于大部分國家在工業革命后收入的巨大改觀,一些國家仍然生活在前現代馬爾薩斯條件下的事實。
[4]后文簡稱“二戰”。——編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