舢板大小的五桅帆船看起來怪模怪樣。雖然這個模型是按照朱瞻圻和工部大匠的設計等比例縮小的,但只要一看到這屁大的小船上插了五根桅桿、上面還掛著21面船帆,立刻會讓人忍不住哈哈大笑。
小船推到翠湖中,朱瞻圻被韋氏和李氏嚴令不得上船,這兩位板起臉來說話,連朱高煦這個堂堂漢王爺也要縮著脖子聽話,所以船下水的同時,趙恒便一把按住了朱瞻圻的肩膀。
“老趙!過分了!”朱瞻圻翻了個白眼,對趙恒道,“公子我都答應不上船了,那肯定說到做到,你不用對我這般嚴防死守!”
只有二十歲出頭的趙恒被自家二公子喚作“老趙”,也只能無奈地嘆了口氣,這個稱呼被眼前這位二公子首先叫出,然后在很短時間內便被朱瞻壑和子規接受,并且有樣學樣,都喚趙恒為“老趙”,甚至昨天朱高煦嘴一禿嚕,也這么叫了趙恒一聲,把趙恒叫得一哆嗦——天可憐見,朱高煦的年齡可比趙恒還大著兩三歲呢!
“二公子,您可別為難我。”趙恒道,“府里邊誰不知道公子心機百變?公子為了這船與工匠殫精竭慮,不能上船肯定心理抓撓。要是不看好您,回頭兩位王妃肯定尋個由頭把我教訓一頓。”
“好好好,不上船不上船!”朱瞻圻只好搖頭,無奈接受了這個事實。
朱瞻圻不能上船,今天上船試驗的便是朱高煦帶著兩名工部大匠和兩名親兵。這船雖然小,但卻按照設計那般做了封閉的船艙。船艙中也不是空載,而是堆了十幾袋泥土。
兩名工部大匠均是南方出身,在船上還顯得挺自在,朱高煦和兩個親兵全都是北方長大,上了船之后便立刻有些站立不穩,搖搖晃晃,調整了好半天才穩定下來。
“坐下!坐下!”朱瞻圻在岸上跳著腳喊道。
等比例縮小的艦船模型當然應該配上等比例縮小的其他東西。但桅桿、船帆這東西能夠等比例縮小,船上的人卻不能。人站在這山般大小的船上立刻將船的重心太高,不搖晃才是怪事。
工部大匠指揮著漢王爺和他的親兵坐在甲板上,才讓岸上的親兵解開了纜繩。然后小心翼翼升起不大的船帆,這小小的船便乘著風離開了岸邊。
朱瞻圻一眼便看到了問題:因為船只太小,雖然按照比例只上了五個人,依然對船的平衡性有很大的影響——這個船只設計的平衡性以及載重性能關系不大,原因還是在于相比較這小船而言,甲板上的五個人對船的重心影響太大。
朱瞻圻能看出來的問題船上的工匠自然也能看出來。他們指揮著朱高煦和兩個親衛稍微挪動了一下位置,船身便恢復了平衡,然后在云南城幾乎終年不停的風的吹拂下,移動速度緩緩提了起來。
一個工匠扯著繩子調整船帆的角度,另一個工匠用力操縱船舵,終于將船前進的方向調整到正對翠湖中心的方向,小船速度再次增加,在船后面扯出了一條白色的波浪。
朱瞻圻緊張地握著拳頭,眼睛一瞬不瞬盯著小船移動的方向,然后在某一瞬間似乎終于放下了心中的擔子,跳著腳大聲歡呼起來,然后掙脫了趙恒依然按著他肩膀的手,沿著湖岸奔跑起來。
當然是不可能追上越來越遠的小船的,他就是不知道應該如何壓抑雀躍的心情。眼看著小船越來越遠,然后慢慢轉了個彎,復又朝著岸邊漂過來,朱瞻圻才停下來,一屁股坐在湖邊,然后將手背在后腦勺上,躺了下來。
終于是長出了一口氣。雖然自己總是表現得自信滿滿的樣子,但畢竟不是真正造過船。只靠著上輩子打造了一艘模型的經歷,就敢大言不慚說要“兼容并蓄、博采眾長”,心中怎么會沒有壓力?
好在結果不錯,這船終于跑起來了,看樣子表現還不錯,就等著不久之后在合浦建造港口船塢、真正開始營造真正的帆船了。
小船回到了岸邊。一來一回的功夫,風向自然不會變。但小船仍然僅僅只靠著風帆回到了出發點,而且看上去速度相差并不很大,再次驗證了硬帆在利用風力方面比軟帆強的優勢。
朱高煦一臉平靜,背著手從船上下來。只對著朱瞻圻微微點了點頭,面上十分贊許的模樣,便一言不發朝著不遠處吃草的白馬走去了。上船的兩個親衛也跳下船來,腳步一個趔趄,一個不穩便跪在了岸邊,然后不約而同哇哇吐起來。
朱瞻圻顧不上最后從船上下來的兩個工匠,而是有些狐疑地看向了朱高煦離開的方向——那里已經沒有了漢王爺的蹤影了。
兩個工匠卻根本沒注意朱高煦的反常。下船的第一時間便興高采烈圍住了朱瞻圻,嘴里不斷說著這艘小小的船在這次試航中表現出來的優點。
“根本沒想到速度會這么快……”
“公子設計的那個叫球鼻艏的構件作用很大……”
……
雖然兩個工匠一再夸贊,這次試航也同樣發現了不少問題。
首先自然是因為船只太小,乘員一旦上船,便會極大影響船只平衡性的問題——這個倒是好解決,這畢竟只是模型而已,對于將來建造的完全體的大船而言,根本不算問題。
然后是船舵的操作性的問題——同樣是因為船只太小,雖然之前工匠借鑒了朱瞻圻的提議,已經設計出了帶有舵輪的船舵,但卻無法在這艘小船上安裝,所以剛才試航的時候操作船舵依然和小舢板搖櫓差不多:一根木棍連接船舵,通過調整木棍的指向來調整船舵的角度。雖說將來大船空間足夠安裝帶舵輪的船舵,但畢竟沒法在這小船上試驗。能不能起到作用還有待驗證。
最后也是最大的問題,在于船帆的操作。
因為船小,帆也小,操作這小船的船帆不需要太大的力氣,一個人在甲板上扯著繩子就能完成船帆的升降和船帆角度的調整。但將來大船上的船帆是一個人絕對無法扯得動的,需要幾個人配合才行。而人手一多,配合又是大問題。
“這個沒法子。”朱瞻圻對于前兩個問題倒是沒放在心里,畢竟只要是造出了大船,基本上就算是解決了這兩個問題了。但第三個問題朱瞻圻也沒有速成的解決辦法,“只能多加練習。您二位這幾天辛苦一下,用這小船總結一套各種情況下船帆調整的要點出來。比如順風時左轉或逆風時右轉,應該如何調整船舵和船帆。然后寫出個條陳來,在父王那親衛營地中按照大船完成的樣子,豎起桅桿、掛上船帆,從現在開始,就讓人練習吧!沒有速成的法子,也只能用這樣的笨辦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