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萍鄉丟了
- 藩變
- 吃飽除人
- 2070字
- 2024-07-20 23:02:51
周王利用三年、康熙十五年二月、長沙巡撫府
從松滋前線回到長沙不久的方光琛,正在巡撫府上接見湖南布政使李子受、新任長沙守將高啟隆。
“中堂大人舟車勞頓,本應歇息,卻仍心系長沙百姓,下官佩服。”
湖南布政使李子受躬手行禮道。
“老夫覲見大王,庶務都壓在藩臺大人肩上,辛苦辛苦。”
“高將軍。”
方光琛轉頭又和高啟隆拉起了親近。
“在路上,就聽聞將軍從岳州南下,率虎賁前來據守星城,老夫當天就多吃了一大碗米飯啊,哈哈哈……”
一陣寒暄過后,又跟李子受、高啟隆二人說了此次覲見吳三桂時的情況。
在聽到行轅對東邊的夏國相滿懷信心時,二人雖然不好說什么,但也只是點頭稱“是”。
為了給他們信心,方光琛一改在吳三桂面前的擔憂模樣,一副滿懷信心模樣,給他們鼓氣加油。
“二位大人莫要擔憂,現在的長沙,就是被團團保護的地方,稱得上整個湖南最安全也不過分。”
方光琛好似當年在遼東揮斥方遒、指點江山的熱血少年那般,侃侃而談。
長沙北方的岳州,放著水陸大軍七萬余眾;
東邊,有著夏國相的萬余精銳。
再東的地方,還有高大捷的三萬人馬,執行包抄迂回。
往南,由何繼祖率軍萬余,南下取粵。
如今,又有高啟隆駐守長沙。
湖南,無憂矣。
就在方光琛的牛還沒吹完,一騎風塵仆仆地快馬入城,直沖巡撫府。
“報!萍鄉急報!”
看到傳令兵那驚慌失措的樣子,方光琛幾人忽然涌起一股不詳的預感。
等打開軍報,上面只有筆跡潦草的六個字。
“萍鄉失,清兵至”。
僅僅六字,方光琛猶如雷擊,愕然呆立許久。
忽然,方光琛不顧形象,指著萍鄉方向破口大罵。
“老夏你個淫棍!誰讓你把岳樂放進來的!!”
==
夏國相被方光琛罵為“淫棍”,不是沒理由。
夏國相本人長相俊美,又是高門出身,一身文韜武略在吳藩武將中顯得鶴立雞群。
由于出身優渥,染上了紈绔子弟驕奢淫逸的毛病,在駐扎萍鄉時就“淫掠酗酒,歌童舞女充斥營中”。
但此時的他,一副滿臉胡渣、披頭散發的倉皇模樣,早已沒有平時長發飄逸的俊朗。
“快!跟上跟上!”
騎在馬背上的夏國相舉著馬鞭,對著低頭趕路的吳軍士兵斥令道。
“干,真他娘的見鬼了,打了這么多年,什么時候滿洲兵這么不怕死了?”
夏國相也沒想到,平時一個個都躲在漢軍和蒙古軍后面瑟瑟發抖的滿洲兵,這次竟然怎么猛!
那一個個像不要命似的往前沖的場景,讓他恍惚間以為是30年的滿洲兵回來了。
他記得很清楚,在二月十四號之前,城外的清兵還是一副膽小模樣,他連續派了幾支騎兵過去騷擾掠陣,就是想要引誘對方出城野戰。
為了更大的絞殺滿洲兵,夏國相聯合萍鄉響應吳軍反清的棚民軍,在城北澆筑土城,建炮臺十二座。
只要對方來攻,在吳軍占據了來龍山、七星臺、萍鄉城三面圍攻的情況下,對方絕對占不到一點便宜。
甚至他還藏了一支善于林中作戰的倮倮兵,打算等清軍敗退時,把倮倮兵放出去,在崇山峻嶺中獵殺、追擊潰敗的清兵,以擴大戰績。
在江西,擁有軍民百姓支持的吳軍所堅守的萍鄉,可謂是固若金湯的。
得益于清軍的殘暴,吳軍在萍鄉可謂天時、地利、人和。
順治二年(1645年),清軍入贛,江西遭屠。
其中萍鄉縣原有丁婦約12萬,屠后僅剩丁婦48198人。
后金聲桓、王得仁反正歸明,清廷派軍平金、王,再屠萍鄉。
直至康熙十三年(1674年),萍鄉僅剩丁口39285人。(注1:)
可令夏國相想不到的是,康熙為了支持岳樂,竟然不遠千里從燕京送來了傳教士南懷仁研制出來的新式大炮,使原本畏手畏腳的清軍頓時士氣大漲,形勢扭轉直下。(注2:)
新式大炮剛率軍抵達前線后,岳樂就立即派兵猛攻。
面對清軍的攻勢,夏國相倒也沒有慌張,憑借城外制高點來龍山、七星臺駐扎的三營軍隊,并倚靠早就構筑好的炮臺,居高臨下與清軍對轟。
并且率吳軍主力死守城東流江橋,給攻擊萍鄉縣城的清軍造成了巨大的傷亡。
滿洲正白旗出身的署參領恩圖、納開中炮身亡。
雙方僵持兩日后,夏國相心生怯意,竟抽調制高點七星臺的守軍加強城內的防御。
而岳樂也抓住了時機,派軍往山上發起猛攻,在奪取制高點七星臺后,反過來沖擊萍鄉城。
萍鄉城里的夏國相抵擋不住,甚至連吳三桂發給他的大印都丟棄在路上,倉皇逃回湖南。
而棚民軍,則在首領朱益吾之子、受吳三桂封總兵官的朱永盛帶領下,撤回三關。
好在,夏國相逃跑前,先派出幾支快馬報信,分別往岳州、松滋、長沙報信,然后帶著嫡系精銳和倮倮兵,快馬疾馳,其余步卒折損近萬人。
但卻唯獨少了告訴在吉安的高大節部,致使高大節準備仍按之前的部屬,包抄袁州,截斷岳樂軍后路。
就在高大節即將出兵袁州,以達到圍堵岳樂大軍的戰略目標時,大營里卻來了一個人。
高大節看著手上的信件,一臉不可思議地向來人問道:
“你說你自昆明來?”
“是,卑職吳成鰲,現為世孫殿下門下護衛。”
吳成鰲一臉疲憊的樣子,現在就想找個地方睡上一覺。
連續奔襲上千里路,以為在朝廷的控制區內就沒事,可來到江西后,望著重巒殿章的高山,才知道吳世璠那幾千兩銀子真不好拿,因為他迷了路。
好在遇上了山上的棚民(注3),在聽到熟悉的閩南方言后,才知道來人是朝廷派來的信使,不僅把搶奪幾匹軍馬還給他,還帶他爬山涉水,找到了駐扎在吉安的高大節。
高大節把信件丟給了一旁的韓大任后問道。
“老韓,你是大王侍衛出身,我記得大王的世孫,今年才七八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