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作為一名腫瘤臨床從業者和科普作者,我一直深知癌癥科普并不簡單,因為很大程度上我們需要避免去傳遞一種情緒——恐懼。而這種情緒就像是給信息傳播的最好“妝容”,一旦信息以恐懼情緒打底,往往能夠獲得更多傳播。我們曾經和數學系團隊一起對網絡上傳播的流言進行了語義及情緒分析,發現轉發量、閱讀量最多的往往都帶著恐懼的情緒。如果想做“營銷”而不是“科普”,可能這就是流量密碼了。
針對癌癥的恐懼“妝容”不難理解,畢竟很長時間以來,我們一直將它與絕癥畫上了等號。但如果真的是腫瘤專業從業者,特別是腫瘤臨床醫生,大概都不會同意這樣的觀點。目前我們整體的腫瘤治療效果在近30年來取得了非常大的進步,生存率也大致以每年1%的速度穩步提升。像乳腺癌、甲狀腺癌等不少惡性腫瘤的療效已經非常好了。而近些年來出現的免疫治療等新型治療方式,在腫瘤治療歷程中掀起了新一輪的大變革。作為腫瘤臨床醫生,我非常慶幸自己有幸目睹、親歷腫瘤生存率得到巨大提升的這一變革時代。
但要給癌癥卸下恐懼的“妝容”是非常難的,因為癌癥和絕癥的關聯,對大多數人而言還是根深蒂固的。對我們父母輩而言,在他們第一次接觸到癌癥,看到、聽到周圍的人罹患癌癥的那個時代,癌癥確實都是不治之癥。20世紀70年代,西方國家腫瘤生存率也不過四分之一。盡管在數千年前癌癥已經被人類記錄,但一直到70多年前法伯教授發現甲氨蝶呤在白血病中的驚人療效,癌癥才真正變成有藥可控的疾病。而在此之前,腫瘤的治療只能靠醫生進行器官損毀性的腫瘤切除手術。
身為外科醫生,我知道,如果一種病主要依賴大范圍的器官損毀性的手術切除,那很大概率是因為醫生實在找不到更好的辦法了。例如胃腸外科醫生,原來做胃切除手術的主要原因一直都是潰瘍穿孔。現如今,因為有質子泵抑制劑等藥物已經能夠在早期就控制住潰瘍病,也就很難再看到因為良性潰瘍需要進行胃切除手術的患者了。盡管現在胃腸外科醫生做惡性腫瘤手術的比例還很高,但也能看到,隨著藥物治療效果的突飛猛進,原來做不了手術的患者也有了手術機會,原來需要做大手術切除的患者,現在只需要做微創甚至內鏡下切除手術就能把病治好了。
類似的例子還有許多。翻看手術歷史,早期的手術有很大一部分是截肢,并不是因為那時候外傷多,而是因為那時候沒有抗生素。一旦外傷感染,如未能自愈,在感染擴散前,截肢幾乎就成了救命的唯一辦法。因此,盡管“二戰”時武器要比“一戰”時更具有破壞性,但青霉素等抗生素的出現卻大大降低了戰士們的死亡率和截肢率。而在當下,單純因為感染而導致截肢的病例在國內外都已經非常少見了。也正是在包括藥物等眾多方面飛速發展的加持下,外科手術才越來越精準,越來越講究康復的速度和患者術后的生活質量。
所以“絕癥”這個詞,我們也是需要加上時代的標簽的。恐懼的“妝容”對于大多數疾病而言,也終究會被卸下。在抗生素時代出現之前,肺結核(癆病)也幾乎是絕癥,雖然當時有專門的肺結核醫院來治療相應的患者,但其實主要就是支持治療,俗稱“養著”。在介入時代出現之前,心肌梗死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絕癥,溶栓成功率不到三分之一。現在,這些疾病,以及很多其他類似疾病,雖然有些還是很危險,但已經不再是我們所謂的“不治之癥”了。
在經濟發展水平還不是那么高的地區,感染疾病以及傳染病仍然是最重要的死亡原因;而在高度發達地區,這一因素都已經排到十位開外了,排在前面的是老年病、慢性病等。實際上,從患病年齡來看,癌癥也是老年病。盡管現在患癌的年輕人越來越多了,但整體而言,患癌概率還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越來越高。很多人都不知道,也無法想象,其實癌癥已經是我們現代人的第二大致死病因,排在第一的是心腦血管疾病。
一旦“卸妝”,同樣的數據,只要把其中不好的情緒調整一下,情況就會完全不同了。例如,很多數據都提示,實際上當代成年男性一生中罹患癌癥的概率大約為30%到40%。如果繼續給癌癥加上“絕癥”的前提,配上恐懼的“妝容”,那這么高的比例顯然是能夠使其獲得大范圍的傳播的。但如果我們“素顏”以對,一般而言一生中大概率會遇到的病,都是常見病。試想一下,或許沒有人會因為一生中有很大概率會罹患高血壓而感到恐懼吧。
還是同樣的信息,我們繼續試著“卸妝”,還是能夠獲得不一樣的感受的。盡管近年來我國整體腫瘤發生率仍呈上升趨勢,這其中,一些生活習慣的改變確實帶來了更多的高危因素,但是大家可能忽略了一點,那就是,隨著篩查比例的提升,有越來越多的腫瘤在早期就被發現了。這么一解讀,相信大家對于罹患癌癥的憂慮又會減輕不少。
我一直希望找到一本能夠讓癌癥真的“素面朝天”面對大家的科普書,但這并非易事。看看社交媒體上大家發的照片和直播間里的主播們,就不難發現,有勇氣坦誠相待的人和事都不多,而在坦誠的基礎上要讓人覺得有趣就更難了。《癌癥密碼》正是這么一本抽絲剝繭,最終讓癌癥與我們“素顏相對”的書,很多原本令人恐懼的癌癥密碼經過破譯后變得并不可怕。而更難能可貴的是,它沒有用盲目樂觀麻痹讀者,例如“早發現早治療”這樣的在我們第一眼看來的好密碼也被它破解,閱讀起來真是別有一番趣味。
我們大概從來不會介意身邊陪伴的人卸妝后的模樣,疾病或許也是如此。在多年以后,我們的孩子們再回顧癌癥這種疾病的時候,會覺得其實這種慢性病很好“控”“治”——正如我們現在看待絕大多數細菌感染一樣。
吳舟橋
2022年9月10日中秋節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