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之鹽
- (法)弗朗索瓦絲·埃里捷
- 1477字
- 2024-01-12 11:25:56
序
下面的文字也許會令那些熟悉我撰寫人類學專著的人頗感意外。我在此謙卑地告訴大家這到底是一本什么樣的書:這是一本隨著筆墨和靈感而產生的“幻想集”,而且其來有自。某個晴朗的夏日,其實是在燒烤般的酷暑中,我收到一張從蘇格蘭寄來的明信片。是一個我非常喜愛的人,讓-夏樂·皮耶特教授——我在心底里把他尊稱為“皮耶特先生”——從斯凱島(Skye)給我寄來了片言只語,信箋的開頭如下:“偷得一周閑暇在蘇格蘭休假。”


要知道,皮耶特教授是著名的臨床專家,拉皮狄耶(La Pitié)醫院的內科教授,深受患者愛戴。我也是他的一名患者,30年來有幸得到他的治療。皮耶特教授只為患者和工作而活。我總是看到他處于幾近精疲力竭的狀態,為每一位患者看診都會花上數小時,甚至會親自把排在最后、等候太久的患者送回家,還去火車站接患者(他曾經接過我一次),何其慷慨和熱情,簡直到了不可思議的程度。他竟在信箋上用了一個“偷”字:“偷得一周閑暇。”這個字格外打眼。誰偷?偷了什么?是皮耶特教授從一個他虧欠太多還報不盡的世界偷走了一點點喘息的時間,還是相反?他讓鋪天蓋地的人和事、諸多沉重的責任和容不得片刻分心的工作剝奪了他的生活!是我們偷走了他的生活。是他偷走了自己的生活。
于是我開始這樣給他回信:您每天都忽略了那些構成生活之鹽的東西,卻只是得到一種永遠做得不夠的負疚感。這樣做又有何益?動筆寫下幾個主要思路之后,我很快陷入了深思,認真地自問,到底哪些東西在過去、在當下、在未來構成我自己生活中的鹽?
接下來便是一連串的羅列,一份簡單的清單,就這樣斷斷續續地從我腦子里冒出來,像一段長長的囈語般的獨白,有關覺知、感受、情緒、“小確幸”與大歡樂,偶爾出現深深的幻滅之感,甚至痛苦。盡管我愿意更多地回想生活中明亮的而不是暗淡的時刻,但后者不可避免地出現過。從那些每一個人(男人也好,女人也罷)都有可能在現實生活中經歷的普通小事出發,我在其中慢慢加入一些私人的、歷久彌新的、在腦海里留下強烈印象且永遠難以忘懷的記憶片段,雖然在當時只是如電光火石般的一瞬,但我相信那種體會可以經由簡短的文字傳達。大可以把這本小書看作一首贊美生活的散文詩。
我想,我的人生確實是逃過了不少煩心事的困擾。我很幸運能以智識思考為職業,這一職業讓我的人生有了一種高度,給日常生活也增添了一分極其罕見的愉悅。我過去一直很享受我的工作,現在也繼續享受著。我很幸運未曾遭遇貧苦和極大的困境,無須像成千上萬不幸者那樣為求生而掙扎。因此,我的話可能會被視為一個人生幸運兒的享樂主義言論,然而我仍期望這些談及純粹感官覺知的文字能喚起所有人的實際體驗。
讀者在閱讀這本書的時候會感覺到時間的厚度。我出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戰前。“二戰”給我留下了深刻的記憶,但我并未在“二戰”中經歷太多痛苦,反而有機會在利夫拉杜瓦(Livradois,位于法國中央高原地區多姆山省的一個自然區)度過了長長的假期,見識了業已不復存在的鄉村和鄉村生活方式。我在非洲的生活經歷也會穿插其中,還有我的患病經歷。當然還有各種相遇,不同尋常的邂逅,對自然、動物、天籟、光影、滋味等的關注,尤以對他人的關注為甚。
書中不會或極少觸及我的私人生活,同樣也不會涉及智識生活、研究與寫作,雖然這些事情也令人非常愉快;亦不涉及愛情,盡管愛情在我的生活中占據一席之地,就像在諸位讀者的生活中一樣,我想,它一定占據著很重要的位置。但它不是我要談的。我要談的是什么呢?
活著,這一簡單的事實里存在一種輕盈和美好,超越職業,超越強烈的情感,超越政治或其他任何方面的立場,我想談的就是這個,我們每個人都被賜予的這一點點多出的部分——生活之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