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縱觀全局:
理解并克服創新的障礙
第2章 一切取決于你怎么看
在引起問題的認知框架內思考,則永遠無法解決問題。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
創新性思維是不同尋常的,它混亂而古怪,游離在認知框架之外,且無跡可尋。相對而言,習慣性思維規整且清晰,能讓你以一種高效且可預見的方式感知世界。常規思維則需要運用被檢驗過的可靠預期結果來處理新信息并作出推論。語言學家將這些預期或假設稱為認知框架。事實證明,認知框架比你想象的要強大得多。
認知框架幾乎無處不在地影響著我們的所見所想。不妨思考一下我們關于餐館的認知框架。提到餐館,我們想到的是點餐、用餐及結賬。走進世界上任何一家餐館幾乎都是這樣的體驗,但如果事情并未完全按照我們預想的方式發生呢?
你坐在家附近一家可愛的小餐館里點了一份意大利面。一個深褐色頭發的年輕白人女服務員面帶迷人的微笑,端上來一份熱氣騰騰的意大利面,她輕輕地擺好刀叉,放好餐食,然后退后一步。你正被她的服務打動時,卻發現面條上的醬汁少得可憐。當服務員問你還有什么需要時,你禮貌地請她再加一些番茄醬。她的回答卻是:“你自己去廚房拿吧。”
這種出乎意料的回答會使你一下子愣住。你會暗自猜想:“是我誤解了嗎?”“是我冒犯了她嗎?”或者“她瘋了嗎?”你在窘迫的同時會感到生氣。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困惑呢?因為這位服務員打破了你的認知框架。
認知框架在你的腦海中無所不在且使你無法抗拒。在餐館時的認知框架是服務員會提供有關服務而不是你自己動手去找食物。在排隊時,你會自覺站在隊尾,認為插隊是不禮貌的行為,如果有人不按順序排隊就得到服務,你會情緒激動。在教室里,如果老師沒有任何理由卻缺席或是花了整堂課的時間來回憶他的暑假經歷,對你而言這是難以接受的。
當你的假設得到滿足時,你會毫不費力地迅速作出反應。但是當你的預期被打破,你必須要停下來,看看是哪里出了問題,同時仔細思考下一步怎么做。認知框架是潤滑劑,能夠提高日常的效率。打破認知框架是預料之外且不受歡迎的思維干擾。
花上一天時間去仔細想想,回憶你所有的預期和假設。就算你的認知框架僅僅只有一小部分被打破了,那也會令你非常不安。
科學同樣也有認知框架,有一系列緊密相連的預期,會被稱為“范式”。譬如細菌理論(傳染病是由病毒或細菌引發的)、進化論(有利于生存的基因突變會被自然選擇出來)和科學方法(收集數據形成理論)都是范式。這些框架使得科學家能夠快速完成他們的研究。試想一下,如果每個科學實驗都需要驗證萬有引力的存在或是證明原子或每個化學結構的存在,科學的進步將會變慢到什么程度!已經建立起來的基本原則使得科學家們能輕松地解釋那些嚴謹的、可復制的實驗,從而更高效地探尋整個世界的運行之道。
科學進步不僅建立了科學界的預期,同時也建立了相應的公眾預期。例如,公共衛生的進步使你知道家里水龍頭放出的水是干凈的,一旦水龍頭流出了黃褐色的液體,那你就會驚慌了。你知道你吃的食物是安全的,所以你當然不會擔心患上血性腹瀉。
認知框架具有影響創新的幾個特點。首先,認知框架不是永恒的,它會隨著時間和語境的變化而變化。這對創新是有利的,因為創造力得益于認知框架的轉變(如你將在下文看到的一樣)。如果餐館服務員說“你自己去廚房加調料”,這肯定是不正常的。但是在其他情況下,這個說法就是可以接受的。例如,弟弟請哥哥去拿一些意大利面醬,哥哥可以說“自己去廚房拿”。但如果哥哥猛推弟弟一下,命令弟弟不能提這種要求,這就比較糟糕了。在廚藝課上,學生不斷讓老師拿更多的醬汁來。這個學生面臨的充其量是老師否定的回答。或者更糟的情況是,老師會因此給他打一個低分。所以,如何對“自己去廚房拿”這句話作出反應,完全取決于具體語境。
假設你是個空中飛人,正在一趟開往尋常目的地的航班上。你戴上耳機,聽著舒緩的舒伯特華爾茲,專心致志地準備一個科學演講。你可能不會注意到飛機穿過云層時發生的那幾次顛簸。就算飛機急速下降,你也會平靜地看著旁邊驚愕的乘客,因為你知道在4月的休斯頓,上升的暖氣流常常使著陸非常顛簸。
現在讓我們來考慮一下,你的認知框架和預期在其他環境下會有怎樣的改變呢?如果你是一名記者,正隨美國第13海軍陸戰隊飛往阿富汗執行一個危險的偵察任務,遇到了上述情況,你會怎樣呢?如果你在一架單引擎的塞斯納(Cessna)172飛機上突遇暴風雨,你會怎樣?如果你是奧維爾·萊特(Orville Wright),正在第一次試飛自己設計的飛機,你又會怎樣?你會有完全不同的心理預期吧。這些環境都會改變你對飛機突如其來顛簸的反應。但是你會擔心物理學原理在你的飛行中發生改變嗎?當然不會。
有一些指導體驗的認知框架是相對不變的。比如,即使空間和時間會影響你關于飛行風險的焦慮程度,你對于物理學原理的認知是不會隨之發生變化的。類似的,你會懷疑一個不發達國家的酒店水龍頭流出來的水不太干凈,但你絕不會懷疑水的化學成分會發生變化。
假設你是一名科學家,生活在羅伯特·科赫和路易斯·巴斯德建立細菌理論之前的19世紀六七十年代。雖然自1670年安東·萬·列文虎克(Anton Van Leeuwenhoek)觀察到植物和動物的細胞時,顯微鏡就問世了。但直到1865年西博德(Siebold)發現細菌是單細胞以后,科學家才普遍意識到病變的人體組織內含有細菌。但是含有細菌意味著什么呢?當然現在大家都知道那些組織中的細菌是致病的。但是作為一個在細菌理論誕生之前的科學家,你不會想到這樣的解釋。相反,你會認同“細菌是自發產生的”這樣的觀點。這種說法的理由是,如果細菌會毫無緣由地出現在發臭的肉里,那么它們同樣會自發地(而且毫無意義地)出現在人體器官中。
直到巴斯德和科赫發現某些特定疾病是由特定細菌引起的,你和其他科學家才能解釋你們在顯微鏡下所觀察到的一切。在細菌理論這樣的顛覆性創新產生之前,人們認為疾病無處不在,也無法預防。但細菌理論形成之后,人們找到了疾病傳染的原因,隨后約瑟夫·李斯特(Joseph Lister)作為先驅,開啟了抗菌之路。
認知框架的第二個特點是,打破它會激起強烈的情緒波動。這對創新是不利的,因為認知框架會因此而更加根深蒂固。我們來繼續討論之前提到的美國第13海軍陸戰隊的那架飛機。春季在休斯頓上空發生顛簸是在意料之中的,但是在阿富汗上空顛簸就不符合預期了。當這事發生時,你不會“改變你的看法”。事實上,你連想都不會去想。你屏住呼吸,渾身冒汗,握緊拳頭,害怕極了。甚至在你聽到身邊響起“嘭、嘭”槍聲之前,你就會斷定飛機顛簸是因為遭受了敵人的攻擊。
就像聽到“自己去廚房拿”一樣,當認知框架被打破時,你會感受到困惑、窘迫甚至是生氣。當你的飛機毫無預期地在阿富汗下降時,你會感到恐慌。面對認知框架被打破,人們的反應是迅速的、本能的。
如果我說:“我對于城市規劃學有一個極好的新范式。讓我們把市中心街道、十字路口的所有交通標識和信號燈都去掉。”你會停下來思考這個事情的得失利弊嗎?肯定不會,相反你會在心里暗自思忖:“這簡直瘋了,趕緊把這個危險的女人關起來吧。”
但是事實上,歐洲已經有7個城市拆除了他們市中心的所有交通信號燈。
根據荷蘭發明家漢斯·蒙德曼(Hans Monderman)“規則的數量越多,個人的責任感就會越少”的理論,一項大規模的實驗在德拉赫滕(Drachten)的市中心進行。交通規劃人員科普·柯克斯卓(Koop Kerkstra)報告說只保留了兩條規則:“右側先行”和“進入他人車道會被拖車”。沒有了交通信號燈和交通標識這些外部提示,這使司機們將精力高度集中在其他汽車、自行車、摩托車及行人身上,他們必須更小心地駕駛。開車變成了一項需要強大心理承受力的活動。這樣反而使得交通更加通暢,路上更加安全。效果令人矚目,是不是?盡管從市中心街道上拆除交通標識和交通信號燈有各種各樣符合邏輯的理由,但是你剛才的第一反應是對此事持否定態度。
關鍵問題在于,認知框架并不是完全符合邏輯的。它們是邏輯和情感的混合體。認知框架能同時影響理性和感性,因而會極大地影響我們對世界的感知和反應。然而,無論是在日常生活還是在科學研究中,人們對打破認知框架或范式的通常反應都是拒絕。
認知框架的最后一個也是最不利于創新的一個特點,就是認知框架具有約束性。這種約束有助于提高慣性思維的效率和預見性。大量的感官輸入和復雜的社交互動都是通過快速且有效的認知框架來處理的,你可以憑借認知框架快速地判斷處境并作出反應。但是這些認知框架同時也會限制你的思維,你會認為那個服務員瘋了,而不會想到你可能正在參與電視節目《隱藏的攝像機》的錄制。你會認為黃褐色的水是被污染了的,而不會想到這個顏色可能代表了氯化反應的新跡象。有了認知框架,你不會對能想到的所有可能性進行逐個判斷,而是直接就跳到某個單一解釋上。認知框架限制了新奇想法的產生,也帶來了相應的后果。
在科學研究中的認知框架,即所謂的范式,同樣會限制思維。范式必然會減少科學家提出的假設,縮小他們所開展的實驗范圍。和其他所有認知框架一樣,范式具有約束性、有感情色彩并且是根深蒂固的,但也不是一成不變的。
在20世紀后半葉,珍·古道爾一直致力于研究貢貝國家公園(Gombe National Park)的黑猩猩。之前,科學家一直認為黑猩猩是沒有思考能力、無法預測其行為的動物。一群科學家闖入黑猩猩的棲息地,受到驚嚇的黑猩猩們做出了一系列恐嚇行為。科學家給黑猩猩貼上了具有長期攻擊性的低等動物這一標簽。盡管早在一個世紀前,達爾文進化論就將人類和靈長類動物直接聯系在一起,但科學家思維深處的范式仍然認為人類和靈長類動物的行為模式是截然不同的。
珍·古道爾和別人的不同之處在于,某種程度上來說,她是沒有受過訓練的。她沒有被“人類具有優越性”這一偏見洗腦,她對于黑猩猩行為模式的意義不做任何假設。她并沒有以一個控制者的姿態靠近黑猩猩。相反地,她自己躲藏在旁邊。附近的一群大猩猩發現了她之后,起初表現出了時而小心謹慎、時而發出威脅的行為模式。但是古道爾并沒有立即把這些行為解讀為黑猩猩具有長期攻擊性,她只是繼續觀察,直到它們恢復到正常的生活習慣。古道爾接著又觀察了更多的黑猩猩。不到一年時間,古道爾就有了一個顛覆性的發現,她發現黑猩猩可以折斷樹枝,剔除樹葉,用這個樹枝來吸引蟻穴里面的白蟻。換句話說,古道爾發現了黑猩猩和人類一樣,會制造工具。
許多權威專家紛紛宣稱說這是不可能的,他們斷言制造工具是人類特有的行為。
古道爾并沒有被這些反對的聲音所阻嚇,她返回貢貝國家公園繼續觀察研究。直到1986年,她把研究成果寫成了一本厚重的著作——《貢貝國家公園黑猩猩的行為模式》(The Chimpanzees of Gombe: Patterns of Behavior)。在這本書里,她揭示了一些爆炸性的研究結果。黑猩猩通過一些非常復雜的習俗來社交,這些習俗只能被定義為“文化”,而且可以代代傳承。它們會嗜食同類,雄性之間為求偶而爭斗,年幼黑猩猩有時也會為了報復而引發種群內突襲;同時黑猩猩會悲傷,會保護其他家庭成員。所有這些行為模式都模糊了人類和靈長類動物的界限。
盡管古道爾最初因為缺少專業訓練和采用非同尋常的研究方法而飽受質疑,但她的發現最終還是被人們接受了。狹義而言,古道爾的工作改變了人們研究動物的實驗方法。廣義而言,她打破了“人類行為具有獨一無二的優越性”這一傳統認知。在這個范式改變之前,如果將某人稱作黑猩猩,是對其極大的侮辱。但有了這個改變之后,人們對這種綽號最多是置之一笑。
古道爾挑戰了一個有局限性的、根深蒂固的并且充滿強烈情感色彩的科學范式。她借助一個別人完全沒有使用過的新方法,發現了一個早已存在的事實。她改變了認知框架。她的創新成功了!
練習
1 不妨看一看下列幾個圖形來感受認知框架的巨大作用,很可能你立即會聯想到某個事物。除此之外,你還能想出這些圖形有可能代表別的什么東西嗎?

2 看看下面這些預期和事實不符的情況:
. 進一個教室:什么情況會讓我們覺得特別奇怪,但換個情境之后,又會完全符合我們的預想呢?
. 在一個生物能源的科學會議上,一個報告者走到講臺后面發出了一些刺耳的聲響,換個情境這件事情就會變得很合理。是什么事情呢?
3 在下列關于軍隊接種疫苗的兩種不同的認知框架中,分別設計一個實驗。
第一個框架:有必要進行大規模疫苗接種,預防潛在的生物恐怖主義。
第二個框架:對戰俘進行強制性的大規模疫苗接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