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媽媽告訴我,她的書是關于家庭教育的。我對于她在“家庭教育”方面的印象,僅限于她很專業,有很多人請她做講座,有很多人在網上學習她的課程,還有一些家長來找她一對一咨詢。
我對于家庭教育方式的了解也只源于我閑暇時偷看的幾本她的家庭教育書籍。在閱讀的過程中我會疑惑,所謂成功家庭教育的標準是什么?我嘗試再深層思考屬于她的家庭教育,我是她的孩子,我作為被教育者的形象出現。也許,我的成功與否就是她家庭教育成功與否的關鍵?我無法判斷我是否成功,但我在和媽媽相處的過程中,有許多可以拿出來講一講的故事。
我與媽媽交流的時候,她不常用句號結尾,而是用疑問句的方式:“你覺得呢?”“你的想法是什么?”“你怎么看待這件事?”所以每次我們交流時,我都可以滔滔不絕地說很長時間,極大地滿足了我的表達欲。因為她總讓我感覺我的想法很重要,我可以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后來我發現,正是這種交流方式,讓我常常保持思考的狀態,無論是學習上,還是生活中,我都會在腦海中多提出幾個疑問,并且主動尋找答案,而不是人云亦云。
聽媽媽說,在我出生之前她就開始給我讀書了,我出生后更是生活在一個被書包圍的環境里,于是看書就成了我的愛好之一。閱讀讓我受益良多,例如對問題的深層思考能力、更為開闊的眼界、豐富的知識面等。記得我上小學五年級的時候,因為想幫班上一位女生解決與其他同學的相處困難問題,回家跟我媽探討,她第二天就給了我一本心理學百科,讓我自己從書里去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這養成了我的一個習慣,遇到任何問題,我都有自信可以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比如通過閱讀、資料搜集、請教老師,或者自己想辦法,等等。有一次我和隊友去參加世界DI創新思維大賽,臨上場比賽前,我們的機械道具突然出了故障,但是作為隊長的我和隊友們顧不上著急和抱怨,我們相信自己可以解決這個難題,于是馬上開始分工合作修理,最后在上臺前5分鐘成功修好了道具,最后還拿到了創新思維大賽小學組科技類項目的世界冠軍。
不過,有時候我媽媽的“教育方式”也讓我費解。我從上幼兒園到現在,幾乎所有的時間安排都是我自己來做的,什么時候玩耍、什么時候學習、什么時候閱讀、什么時候鍛煉……她很少幫我做決定。甚至在我剛開始做“日常慣例表”的時候,因為不太懂,所以每件事之間都沒有安排過渡的時間,導致自己在執行的時候特別趕,每次都急急忙忙。而我媽竟然沒有及時提醒我,眼看著我“犯錯誤”。后來,我自己就一次次反復修改調整,在這個過程中,我了解了給自己留余地的重要性,也更加懂得合理安排時間,在自律的同時也有適當的自由。
媽媽一直鼓勵我要自信。所以我從小就敢于胡說八道,敢于胡思亂想。我現在堅定地相信,我身上的閃光點有很多,這也讓我在一些挫折面前顯得不那么在意。比如某次我競選年級活動的主持人失敗,我以為她會像所謂育兒書里一樣正常地安慰我并告訴我這一次失利不過是因為意外因素,或者未來會有更好的機會的。結果她直接回了一句:“你原來主持的還不夠多嗎?這次就當給其他同學機會吧?!蔽抑苯釉谠劂蹲?,但是隨即就想開了,笑個不停。
我有時候在生活中注意觀察,試著把媽媽的每一個行為與我在她的書上看到的資料進行一一對應,但最終都沒有什么結果。我想她可能已經做到“潤物細無聲”了吧。我們偶爾會有矛盾,也會爭吵,但我依舊堅定地認為,我的家庭教育環境是溫馨、幸福而美好的。我無法證明自己“有多優秀”,但是我可以確定,我在媽媽所營造的環境里自由快樂地成長著,以后會一直這樣成長為一個更加充盈的成年人。在未來的某一天,我或許也會拿著這本書教育我的孩子。
李付沐瞳(14歲)
2016年全國“十大讀書人物”獲獎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