轟!
宛如驚雷落下。
大殿內鴉雀無聲。
眾大臣你看我,我看你。
一時之間,竟無人反駁。
半晌無言。
一名大臣出列道:“孫傳庭戰敗,雖是最近之事。然陳大人五月份才添為首輔,執掌內閣。”
“朝廷有今日的局勢,并非是他的過錯,而是前任首輔周廷儒失職。”
“這不應該怪到陳大人的頭上。”
孫傳庭兵敗后,朝廷對這件事有過多次討論。
已經達成了責任首在周廷儒,次在兵部尚書的結論。
而且,這個結論,還是得到了崇禎帝認可的。
此時王者永不屈服提及陳演應負責,就相當于推翻了皇帝認可的結論。
在不少官員看來,這是王者永不屈服不明朝廷深淺,跳進坑里了。
王者永不屈服冷哼了一聲,道:“我聽說,此前孫傳庭帶兵去圍剿李自成,曾幾次上書朝廷,認為闖賊勢大,朝廷新招募來的士兵沒有經過嚴格訓練,暫時不宜上戰場,只能堅守避戰。”
“等到訓練好了,再上場與闖賊一決高低。”
“這本來是老成持重之言,也說明他對前線局勢和己方軍隊有清晰認識。”
“若真按他說的做,孫傳庭也不致于一敗涂地。”
“陳演以及你們一干廷臣,都認為大軍不能拖延,一直不與闖賊打,就會導致士兵低落,甚至害怕闖賊,要速速圍剿,與闖賊決戰,才導致大敗。”
“這難道也不是陳演和你們的過錯嗎?”
“我還聽說,兵部尚書馮元飆也曾經多次勸諫,不要輕易與闖賊的軍隊交鋒。”
“實在勸不動你們這些人,馮元飆甚至提出,自己愿意下獄,若是草率出兵,還能打贏的話,就斬他的頭。”
“我說的這些事情,沒有錯吧?”
“要不是陳演一力主戰,你們跟著附和,孫傳庭不會敗,大明的局勢,也不會到今天這種田地。”
“他不負責,誰又應該負責?”
他這兩天,每次下游戲之后,就瘋狂在網上查找明末的史籍資料。
對大明朝廷的情況,以及孫傳庭戰敗的原因,已經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話音剛落,忽聽得一聲怒斥,驟然炸響。
“放肆,分明是孫傳庭貪功冒進,指揮無方,以致釀成大敗,與首輔大人有何干系?你這是信口胡來!”
一名年齡很大的老臣,用顫顫巍巍的手,指著王者永不屈服:“讓孫傳庭擇機尋闖賊主力大戰,乃是陛下欽定,你是指責陛下錯了嗎?”
就知道你會扣這頂大帽子!
在他們這幫人看來,自己已經穩操勝券。
因為王者永不屈服看似是在指責陳演,可實際上,那些決策,都是崇禎帝親自決定的。
他指責崇禎帝錯了,不是找死嗎?
不料。
老臣的話剛說完,就王者永不屈服再度響起。
“不錯,就是陛下錯了!”
聲音洪亮,響徹大殿。
剎時間,滿殿大臣,皆是赫然變色。
那天他在朝堂上斥責陛下一次,也就罷了。
現在已經在給朝廷辦事,還敢如此?
真當崇禎帝沒有一點脾氣嗎?
果然。
王者永不屈服的聲音一落,朱由檢的臉色已是鐵青。
王者永不屈服回頭,面向崇禎帝,看著他一字一句的開口:“陛下,你想成為太宗皇帝那樣的千古名君嗎?”
“如果那樣的話,草民就愿意做魏征,但不知陛下是何意?”
崇禎帝神情大變,手中的拳頭微微握起,卻是一言不發。
“你……你……你竟敢對陛下如此無禮!”那名老臣伸手指著他,全身都在顫抖。
“這不是無禮,我既然站在朝堂上,指出陛下的錯誤,這就是我的職責。”
王者永不屈服道:“陛下有錯,臣子就該直言進諫,這才是做臣子的本分。”
“良藥苦口,忠言逆耳。”
“若是一味迎合陛下,那便是奸臣,便不配站在這朝堂之上。”
他擲地有聲。
“讓孫傳庭早日出戰,確是陛下心意所屬。”
“但兵部尚書馮元飆尚且知道不能這樣做,能直言進諫。”
“可陳演身為首輔,不能洞察先機,只知一味揣摩陛下心思,迎合陛下。”
“試問,要這樣的首輔何用?”
“可陛下雖是天子,卻也離不開大臣們的輔佐。”
“要不然,何必給你們封官加爵,讓你們手握大權,幫助陛下治理天下呢?”
“若只是讓你們來迎合陛下,陛下有錯誤的時候,也畏畏縮縮,不敢指出。那朝廷大可找一群歌姬舞女,日日給陛下唱歌跳舞作樂,要你們干什么?”
一席話將那名大臣懟得說不出話來。
王者永不屈服轉身對崇禎帝道:
“陛下,草民說話不好聽。”
“但草民也知道,自古忠臣都是犯天顏直諫的。”
“魏征還讓唐太宗多次氣得跳腳,高喊要殺了他。”
“可太宗皇帝最終還是容下了魏征,留下千古君臣佳話。”
“陛下身為天子,朝堂上大臣,沒人敢說不好聽的話,那陛下又如何能知道自己的過錯呢?”
“孔圣人都說,三人行,必有我師。”
“若是沒有人指出陛下的錯誤,沒有人像老師一樣提點陛下,久而久之,陛下就很容易生出輕慢之心,會犯更多的錯誤。”
“可朝堂上的官員,他們都不敢說,他們都怕得罪陛下。”
“草民認為,這些官員尸位素餐,沒有什么用,應該全部罷黜。”
“大明朝廷,應該變革。”
說完,頓了頓,又接著道:
“我今天說的這些話,都是冒犯天顏的。”
“陛下若是認為我說得不對,那就叫人將我的腦袋砍了。”
“以后朝堂,肯定沒有人再說陛下做錯了什么事。”
“陛下可以過得舒舒服服,不用這么刺耳難聽的話。”
“將來大明亡了,也無非是一死而已。”
“至少在世的時候享受過,快活過,也不算白來人間一輩子。”
“陛下若是不想這樣,想做一個千古流芳的名君。”
“不但要解決大明眼下的危局,還要重振大明。”
“那就應該認識到自己以前的錯誤,痛改前非,整頓朝綱,革新吏治,重新啟用真正有能力的人。”
“陛下會吃很多苦。”
“因為以后朝堂上的大臣,說的話就沒有現在的人這么好聽了。”
“而是會非常刺耳。”
“陛下的以后日子也會非常難過。”
“身為帝王,不僅不能享受吃喝玩樂,歌舞逍遙,還要被人罵。”
“一旦犯了一點錯誤,就會被人毫不留情的指出來。”
“一輩子都不得安寧。”
“唯一的好處是,大明能夠重振,以后青史上會記載陛下是千古名君,而不是亡國之君。”
“死了之后,見到朱家的列祖列宗,陛下不會無顏面對。”
“這兩條路,就請陛下自己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