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有關查爾斯·斯特里克蘭德的文章和著述已有不少,我似乎沒必要再多加一本。畫家的作品就是他的豐碑。確實,我比大多數人都熟悉他。他還不是畫家的時候,我就認識他;他落魄巴黎的那幾年里我也經常見他;但若非戰禍讓我去了塔希提島[1]的話,我想我是不會將這些陳年往事寫出來的。眾所周知,他在那里度過了人生的最后幾年,而我在那里遇到了一些曾經熟悉他的人。我想我或許可以提供些許線索,讓大家了解他悲劇的一生中最隱晦的一段經歷。如果說斯特里克蘭德真像他們說的那么偉大的話,那么認識他本尊的人的親口敘述怎么也不會多余吧。若有人像我熟悉斯特里克蘭德一樣熟識埃爾·格列柯,為了讀到他寫下的回憶錄,有什么代價是我們不愿意付出的呢?
我不是給自己找借口。我忘了是誰說的,說人應該每天做兩件他不喜歡的事作為靈魂的修煉;那是一位智者,而我也一直謹守這句箴言:我每天都醒來,每天都睡去;但我本性中還有一點苦行主義傾向,每個星期我都強迫自己的肉身去進行一種更苦的忍辱修行——堅持閱讀《泰晤士報》的文學增刊。這是一種有益的磨煉,想想有那么多書被寫出來,它們的作者帶著美好的希望看著它們出版,可是等待它們的又是怎樣的命運呢?一本書突出重圍,脫穎而出的機會有多大呢?即便成功,也只是那么一陣子的事情。天知道作者承受了怎樣的苦痛,經歷了怎樣的辛酸,又是怎么絞盡腦汁,才能很偶然地給一些讀者帶來幾小時的消遣,或是幫他們打發旅途的無聊。如果書評可信的話,很多書都是精雕細琢的好書;它們是作者深思熟慮,甚至傾盡了一生心血才創作出來的。我從中悟出的道理是,作者應該從創作本身的快樂以及思想重擔的紓解中尋求報償,至于其他,則應看淡,不要在意別人的稱許或詰責,成功或失敗。
現在,戰爭已經來臨[2],隨之而來的是一種新的風氣。年輕人拜倒在我們老一輩不知道的神祇腳下,后輩們行動的方向已經可以看得清楚。躁動的年輕一代清楚自己的力量,不屑于敲門,他們闖進來,徑直在我們的位置上坐下。空氣中充斥著他們叫囂的聲音。他們的前輩中,有一些模仿年輕人的滑稽行徑,費力地說服自己他們的時代還沒有過去;他們和精力最充沛的一群人一起叫喊,但戰斗的口號在他們嘴里顯得那么空洞;他們像可憐的蕩婦,試圖用眉筆、胭脂、粉餅和刺耳的歡樂偽造青春依舊的假象。而智者則泰然處之。他們矜持的微笑是寬容的嘲諷。他們記得自己也曾這樣踐踏已經落座的前輩,以同樣的狂言和同樣的輕蔑;他們也預見到今天這些勇敢的火炬手不久后也將讓出自己的位置。沒有誰能笑到最后。當尼尼微[3]發展到鼎盛時期時,新福音[4]也變成了舊的。那些豪言壯語在說的人聽來那么新鮮,但其實已經被說過上百遍了,連語氣都沒有差別。鐘擺來回擺動,一切不過是周而復始。
有時候,一個人活得夠久,會從一個有他一席之地的時代進入一個他完全陌生的時代,然后好奇的人就會看到人生喜劇中最奇特的一出。比如說,今天還有誰能想起喬治·克拉布[5]呢?在他的時代里,他是個著名的詩人,他的才華舉世公認——這種眾口一詞的情況在紛繁復雜的現代社會很少見了。他繼承亞歷山大·蒲柏[6]一派的衣缽,用雙行押韻體寫道德故事。后來法國大革命和拿破侖戰爭爆發,詩人們唱起了新調。克拉布先生卻繼續用雙行押韻體寫他的道德故事。我想他一定讀過那些轟動一時的年輕人的詩作,我猜他覺得它們糟糕透了。當然,它們當中有很多確實糟糕透了。但是濟慈和華茲華斯的頌詩、柯勒律治的一兩首詩,還有雪萊的幾首詩,確實開拓了前人從未探索過的廣袤精神領域[7]。克拉布先生已是明日黃花,但他依然用雙行押韻體寫著寓言故事。我零零散散地讀過一些年輕一代的作品。他們當中或許有人比濟慈更熱烈,比雪萊更空靈,或許已經出版了可以流傳于世的作品。我說不好。我欽佩他們的文采,驚訝于他們精妙的風格——他們年紀輕輕就已成就斐然,再說他們來日可期實屬可笑;但盡管他們辭藻華美、下筆千言(他們的用詞表明他們還在搖籃里便已熟讀羅杰的《分類詞庫》[8]),卻不能打動我:在我看來,他們的知識太過豐富,感情太過淺顯;我不能忍受他們打拍我后背時的親熱和撲進我懷里時的熱情;在我看來,他們的熱情有點貧血,他們的夢想有些索然無味。我不喜歡他們。我早已是不合時宜之人,我會繼續用雙行押韻體寫道德故事,可如果我這么做除了自娛自樂還有別的目的,那可就是十足的傻瓜了。
注釋:
[1] 塔希提(Tahiti),又譯作“大溪地”,是南太平洋法屬波利尼西亞群島中的一座海島,風景優美,為旅游度假勝地。
[2] 指的是1914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
[3] 尼尼微(Nineveh),西亞古城,位于底格里斯河上游,是早中期亞述的重鎮和亞述帝國的都城。
[4] 新福音指的是《希伯來圣經》中的先知書,共八卷,包括《約書亞記》《士師記》《撒母耳記》《列王記》《以賽亞書》《耶利米書》《以西結書》和《小先知書》。其中《小先知書》中的《約拿書》預言了尼尼微的覆滅。
[5] 喬治?克拉布(George Crabbe,1754-1832),英國詩人,韻文故事作家。
[6] 亞歷山大?蒲柏(Alexander Pope,1688-1744),英國啟蒙主義時期的偉大詩人。
[7] 華茲華斯(William Wordsworth,1770-1850),濟慈(John Keats,1795-1821),雪萊(Percy Byesshe Shelley,1792-1822),柯勒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1772-1834),均為英國浪漫主義大詩人。
[8] 《分類詞庫》(Thesaurus of English Words and Phrases),英國詞典學家P.M.羅杰編撰的一部英語詞典,是第一部英文分類詞典,于1852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