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投資項目社會評價指南
- 中國國際工程咨詢公司編著
- 1834字
- 2024-04-17 16:58:41
第一節 我國引入社會評價的背景
開展投資項目社會評價有利于協調項目與其所在地區社會發展的關系,促進社會進步及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是規避投資項目社會風險的重要手段。社會評價重視對人的因素的分析,通過深入系統的調查研究,分析項目可能產生的社會影響,評價項目與社會的相互適應性,分析項目可能存在的社會風險,并研究提出消除項目的不利影響,規避社會風險的對策,對確保項目的可持續性具有重要作用。隨著人們對社會評價重要性認識的不斷深化,社會評價的理論及方法體系逐步引入到我國。
一、發展戰略轉變的需要
我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發展戰略正在經歷從單純強調經濟增長到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的轉變。從“六五”計劃(1981~1985)開始,我國政府將每隔五年制定的“國民經濟發展五年計劃”易名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計劃”,將社會發展和經濟發展作為同等重要的內容納入全國的發展規劃中,從而使社會發展得到了應有的重視。在其后國家制定的所有五年計劃和遠景規劃中,都明確提出各項社會發展的目標與指標,并制定相應的社會發展政策。從“九五”計劃(1996~2000)開始,我國的經濟發展由傳統的發展戰略轉變為可持續發展戰略,要求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
我國長達20多年的改革開放政策不僅使國民經濟保持持續、快速、穩健發展,而且給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帶來了許多重大而深遠的變革。在投資項目的選擇及戰略取向方面,從過去單純追求財務及經濟目標,轉變為經濟、社會、環境全面發展,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并越來越關注經濟發展中的各種社會因素。與此對應,我國的投資項目管理體制、決策機制及項目評價、實施監測機制必須滿足這種戰略轉變的要求。這就要求在項目的前期準備、方案設計、實施等項目周期全過程的各個環節,必須建立包括市場環境、工程技術方案、財務及經濟狀況、環境影響狀況以及可能涉及的各種社會因素在內的評價、監測及跟蹤機制,并配備必要的機構和人員,采用適當的方法和工具,確保這種機制的有效運行,以實現項目投資的各種預期目標。
在這種背景下,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對投資項目社會評價的要求日益迫切。與此同時,在社會科學的研究領域,社會學的研究也逐步深入,我國的社會學家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地位逐步受到尊重,社會學家對國家重大項目投資決策前期論證及咨詢評價中的參與力度開始受到重視。所有這些,為在我國開展投資項目的社會評價工作提供了有利的宏觀背景和重要基礎。
二、項目評價實踐經驗教訓總結的結果
趨利避害,規避社會風險,尋求發展機遇,是社會評價所追求的目標。通過投資項目社會評價,可以消除項目可能導致的各種不利影響,降低社會風險和成本,改善弱勢群體的社會地位,增加項目投資的社會效益,從而使得社會評價成為項目評價方法體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過去忽視投資項目的社會評價工作,教訓是深刻的。例如,過去有些項目由于沒有進行社會評價,在項目的可行性研究和方案設計中,許多隱含的社會、環境問題不能得到有效解決。項目建成后,由于有害物質污染環境,引起周圍居民不滿,結果造成項目不能順利地開工生產。一些在少數民族地區建成的扶貧項目,由于在項目方案的設計階段沒有安排當地居民的廣泛參與,沒有很好地吸納利益相關者的意見,居民對移民搬遷的住宅建設不滿意,項目工作機構撤離后,居民又搬回原來的住處,影響了項目目標的可持續性。還有一些水利項目由于移民安置解決不好,導致部分居民生活水平下降等等。
相反,有些項目由于開展了社會評價,為項目的建設運營帶來了明顯效果。例如,亞洲開發銀行提供貸款支持的大連市城市供水項目[1],由于充分考慮了項目的實施可能帶來的社會經濟影響,積極要求廣大市民參與項目規劃方案的設計和實施,對于工程實施可能帶來的不便,積極與廣大市民溝通,取得市民的諒解和支持,包括水價的上調這類敏感問題,均取得全市人民的理解,保證了項目的成功實施。在1992~1999年麥克阿瑟基金會(Marc—Arthur Foundation)和國際山地中心(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Integrated Mountain Development)資助的云南省紫溪山生物多樣性和社區發展項目[2]中,充分重視了社會性別分析方法的應用,注意收集整理當地婦女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經驗知識,促進婦女在自然資源管理中的參與和決策能力,增強了婦女參與項目實施和管理的自信心,促進了不同性別成員在社區參與中的公正性和平等性,取得了理想的社會效果。
正反兩方面的經驗表明,重視投資項目的社會評價工作,是總結我國項目評價經驗教訓而采取的一項重要行動,也是我國應對未來發展戰略調整及社會經濟變革的一項重要舉措,不僅是必要的,而且十分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