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1章 吃茶與喝茶

大哥哥面館前,老板泡好了一壺紅茶,聽著秋秋閱讀,坐在店門口,曬著太陽悠哉悠哉,聽聽書喝喝茶。

進店的學生紛紛跟老板打著招呼,有的說老板喝茶呀,有的說老板吃茶呀,有的說老板品茶呀,還有的說老板品茗呀!

老板娘一聽,喝個茶怎么有這么多的說法,于是問同學們怎么回事啊?

同學們一聽,趕緊就把老板拖了進來,一邊喝茶一邊聊聊中國茶文化和歷史。

老板說呀,茶最初的起源就是直接吃茶葉。

很久很久以前,中國就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傳說。

那時候,人們吃東西加工水平不成熟,經常生吞活剝后直接吃,有什么吃什么,因此經常得病。神農為了解除人間的疾苦,就把看到的植物都嘗試一遍,觀測這些植物食用后的變化,并判斷哪些無毒哪些有毒。

當他嘗到一種開白花的常綠樹嫩葉時,發現在肚子里從上到下,從下到上,到處流動洗滌,像在肚子里檢查什么,他把這種綠葉稱為“查”葉,以后人們又把“查”叫成“茶”。

老祖宗們又發現了茶葉具有解毒提神的同時,還有解渴去口臭的功效,便直接吃生茶葉。

有同學說,對呀以前不會刷牙,又沒口香糖,嚼幾片茶葉當口香糖吃多好,現在就有茶香牙膏,茶香口香糖等,就是因為喜歡茶香味呀。

有同學說,可是直接生吃茶葉好苦呀。

馬上有同學說,喝咖啡也一樣呀,有人就喜歡這苦味兒,何況茶葉還是先苦后甜呢?

老板點點頭說表示就是這個理,又接著說道:后來為保存方便,所以人們在大太陽天把鮮嫩的茶葉,晾曬在陽光下慢慢曬干,這樣就方便貯藏了,隨時可以用于干吃與治療疾病。

而且發現茶葉沒有澀味了,所以就有了曬茶。與現在的綠茶與炒茶有點類似了。

后來又發現茶葉可當配菜或配料吃,可以去油膩,增香味,先苦后甜生津液等功效。

所以就有牧民的奶茶,藏族的酥油茶,山區的打油茶,南方的擂茶,尤其是好吃的茶葉蛋等。

有同學說,現在牧區還是一樣喜歡用茶磚,因為茶葉壓縮成茶磚后攜帶方便,游牧轉場時更方便,煮奶茶時再切開茶磚。

藏族因為:“其腥肉之食,非茶不消;青稞之熱,非茶不解。”

所以將酥油茶作為“一日不可或缺”的生存必需品。

藏族不產茶葉,內地馬又少。所以唐代以來就以內地的茶葉與藏族的馬匹進行交換。

歷史上稱之為“茶馬互市”,或“茶馬貿易”。

伴隨主要以茶葉交換馬的貿易,而開通以馬幫為主的商道,被稱為“茶馬古道”。

內地以前很少用茶磚,因為茶磚就是為貿易方便,所以使勁壓縮的產品。

內地直接將茶葉,花生,芝麻等擂呀磨呀后加水后喝茶,就是擂茶。還有的加油,加炒米,花生,芝麻,油等,煮成油茶當飯吃。

老板點點頭說:所以呢,茶葉剛開始階段主要作用就是吃,始終都是扮演藥材,配料,配菜的角色。

真正喝茶,品茶形成中國的茶文化呀,就要說到唐朝了。

唐朝人先將茶葉放入茶壺中,然后用好水煮沸,再將茶水倒入茶杯中飲用,這就是煮茶法了。

茶葉的好壞終于成為了主角,用水也很講究了,然后就是專用茶具,最后怎么喝都成了講究,所以就有了茶經,形成了茶道了。

有同學樂呵呵說,就是別大口牛飲了,別加奶,加花生,加芝麻,加油了,加蛋等,慢慢品嘗一杯茶葉水了。

老板也笑嘻嘻說,通俗講就是這樣了,鍋改壺,碗改杯,啥都別加了,直接品嘗純正的茶葉水,就是中國茶文化質的飛躍了。

話說,有一年清朝皇帝乾隆下江南游玩,來到龍井村附近,便到獅子峰下胡公廟休息。

于是廟里的和尚端上當地的名茶,又安排幾個鄉女在十多棵綠蔭蔭的茶樹前采茶,以示皇帝體察民情。

乾隆皇帝看見后,果然心中大樂,也跟著鄉女們學著采茶。

沒采多久,又聽說太后生病了,皇帝便隨手將采到的一把茶葉往口袋里一放,便日夜兼程趕回京城。

幾天過后茶葉已經干了,濃郁的香氣也散發出來了。太后聞到后便問皇帝是什么東西這么香,皇帝才發現原來是自己采的茶葉。

太后便想嘗嘗茶葉的味道,宮女將茶泡好,送到太后面前,果然清香樸鼻,太后喝了一口后,頓時感覺全身舒服多了。

太后高興地說:“杭州龍井的茶葉,真是靈丹妙藥也。”

乾隆皇帝見太后這么高興,于是傳令下去,將杭州龍井獅峰山下胡公廟前那十八棵茶樹封為御茶,每年采摘的新茶,專門進貢太后。

至今,杭州龍井村胡公廟前還保存著這十八棵御茶,到杭州的游客中有不少還會專程去探訪一番,拍照留念。

怎么泡茶才更好喝呢?于是人們又研究出配套的蒸,煮,泡茶各種辦法。

怎么喝茶才有意境呢?于是人們又制作加工茶壺,茶杯,茶盤,茶勺,茶刀等各種工具,增加收藏與儀式感。

隨著中國茶文化進一步發展,開始糅合了佛、儒、道諸派的思想。

所以飲茶活動過程中,又形成了更多的文化特征: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聯、茶譜、茶詩、茶畫,茶學,茶書、茶故事、茶具、茶藝等等,一系列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中國茶道,最重要的是講究五境之美:即茶葉、茶水、火候、茶具、環境,都要美出意境來。

茶史中主要講究,茶之妙有三:一色、二香、三味。

聽到這里好多同學表示,我們平時喝茶只要做到三妙,色香味俱全就可以了。

搞茶道呢,茶葉、茶水、火候、茶具、環境都要美出意境的話,光那原木茶桌都要好幾萬,甚至幾十萬。一兩好茶比黃金還貴。還有呀一把好茶壺根本不夠,那是好多好多把。

話說人間珠寶何足取,宜興紫砂最要得。紫砂壺是中國特有的手工制造陶土工藝品,其制作始于明朝正德年間,制作原料為紫砂泥,原產地在江蘇宜興丁蜀鎮。

從明武宗正德年間以來紫砂開始制成壺,名家輩出,500年間不斷有精品傳世。據說紫砂壺的創始人是中國明朝的供春。

從明正德嘉靖年間供春的樹癭壺、六瓣圓囊壺,到季漢生創意設計、曹安祥制作的同時能泡兩種茶水的紫砂鴛鴦茶器—中華龍壺,再到佛門紫砂藝術家延芫制作的—法乳壺,每一把壺都獨具匠心,在壺的欣賞性上下足功夫。

因為有了藝術性和實用性的結合,紫砂壺才彌足珍貴,令人回味無窮。更加上紫砂壺泡茶的好處、和茶禪一味的文化氣息,這就增加了紫砂壺高貴不俗的雅韻。

老板娘笑嘻嘻說道,所以要好好學習,努力賺錢,多配幾把紫砂壺。錢要多得要象馬總一樣,才會對錢沒興趣了,因為人家的錢就是一串數字罷了。

老板摸了摸鼻子說,關鍵人家那一串數字的位數大呀,去掉幾千萬,好象沒變什么,咱們去掉幾萬塊,有時候直接變成二三位數了。

一個同學咳咳的說,我的去掉幾千塊,直接象按計算器一樣歸零,歸零,歸零。

同學們一聽,哄堂大笑,誰不是月月如此?

老板笑完又說道:吃茶呢,主要是加入其他食物填飽肚子為主。喝茶呢,主要是解渴為主。品茶呢,主要是有錢有格局。

咱們老百姓吃吃喝喝就得了!主要去品味茶之妙有三:一色、二香、三味。

所以茶葉主要分綠茶與紅茶。

那么喝綠茶講究的是“鮮綠”,綠茶是一種是沒有經過發酵的茶葉,通常都是現摘現炒。

追求保留茶葉的天然味道。所以加工的主要過程,就是殺青和干燥,防止產生茶紅素,這樣的目的就是為了更好的保留茶葉中所含的營養物質。

綠茶性涼,因為沒有進行發酵的緣故,所以綠茶喝起來口味會淡一點,但是滋味卻很鮮爽,適合在炎熱的天氣喝。

喝紅茶講究的是“紅艷”,紅茶正好和綠茶相反,紅茶是全發酵茶類,不經過高溫殺青,而是經過萎凋、揉捻、發酵等過程,茶葉中的酶會與茶多酚、果膠等物質充分反應,從而產生較多的茶紅素。

茶紅素在紅茶湯的味道,色澤,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茶紅素約占總顏色的35%,也在成品茶的褐色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紅茶性溫,有暖胃驅寒的作用,也可以助消化,激發人們的食欲,我們常喝的奶茶就是用紅茶做的,而且紅茶可以泡很多次,味道更香更濃些。

綠茶泡泡就行了,主要看鮮綠成色。紅茶煮蒸后茶紅素增多,香味和口味更濃一點,主要看紅艷成色。

2022年11月29日時,中國申報的“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在摩洛哥拉巴特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17屆常會上通過評審,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至此,我國共有43個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居世界第一。

涵蓋綠茶、紅茶、烏龍茶、白茶、黑茶、黃茶、再加工茶等39項傳統制茶技藝和5項相關習俗。

老板最后說,我們平時多喝喝茶本身就是一種歷史的傳承,享受茶之妙有三,色,香,味。

至于高端的茶道茶藝茶文化,有錢后可以去享受享受其中的意境。

主站蜘蛛池模板: 军事| 安龙县| SHOW| 临湘市| 浦东新区| 陆河县| 宜阳县| 鱼台县| 泸水县| 广河县| 建阳市| 枣阳市| 池州市| 澄城县| 康定县| 成武县| 睢宁县| 阿瓦提县| 古浪县| 会东县| 赤壁市| 苍南县| 赣州市| 沙洋县| 东丰县| 城市| 杭锦后旗| 孟连| 灵台县| 繁昌县| 阿荣旗| 彭州市| 大姚县| 舟山市| 晋江市| 济宁市| 黑水县| 淳安县| 临漳县| 乃东县| 台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