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現象與實在

世界上是否有確鑿無疑的知識,是任何有理性的人都不會質疑的呢?這一問題,初看不難,卻是人們所能提出的最難回答的問題之一。當我們意識到尋求直接明了、肯定無疑的答案會困難重重時,我們已然開始了哲學研究——因為哲學原本即是嘗試回答這類終極問題的,但哲學不會像我們在日常生活甚至科學中那般粗率武斷或教條地回答問題,而是要探尋這些問題的所有令人費解之處,意識到隱藏于人們日常觀念之下的隱晦模糊和混亂紛擾,然后再給出批判性的回答。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以為一些事是確定無疑的,但近距離審視這些事,就會發現它們充滿明顯的矛盾,只有經過深思熟慮,我們才能知道該真正相信什么。在尋找確定性時,我們自然會從現有的經驗出發,而且在某種意義上,知識正由這些經驗生發而來。然而,直接經驗又使我們意識到,關于任何事物的任何陳述都有可能是錯誤的。此時,我看似正坐在一把椅子上,旁邊是一張有確定形狀的桌子,我看見這張桌子上有些紙,紙上有寫的或印的字。扭頭望向窗外,能看到建筑、云朵和太陽。我相信,太陽距離地球大約為九千三百萬英里[1];它是個熾熱球體,比地球大許多倍;而且,由于地球自轉,太陽每天早晨升起,并會在漫長無際的未來繼續如此。我相信,如果有個普通人走進我的房間,他會和我一樣,也看到這些椅子、桌子、書籍和紙張;而且我還相信,我所見到的桌子就是這張支撐著我胳膊的桌子。所有這一切如此顯而易見,除非為了回應某個懷疑我是否具有感知能力的人,否則實在不值得陳述說明。然而,那種懷疑是合理的。在我們確信能夠真實完整地陳述說明某事物之前,有必要多做一些討論。

為能清楚地表明問題的困難之處,我們先把注意力集中到這張桌子上。在人的視覺中,它是長方形、棕色并帶有光澤的;在人的觸覺中,它是光滑、冰冷而堅硬的;當我敲它時,它會發出木質的聲音。任何看到、摸到這張桌子和聽到它被敲擊出聲音的人,都會同意這樣的描述。到此我們沒有遇到什么困難;但是,一旦想更精確地描述它,人們的困難就出現了。

盡管我相信這張桌子“實在地”是通體一色的,但桌面反光的部分看起來比其余部分明亮得多,而且由于光線反射之故,有些部分看上去是白色的。我還知道,如果我移動位置,桌面反光的部位還會有所不同,連桌面顏色分布也會有所改變。繼而,如果有幾人在同一時間觀察同一張桌子,不會有任何兩人看到完全相同的顏色分布,因為不存在兩個人有完全一致的觀察點,而觀察點的任何變化都會造成反射光線的變化。

就大多數日常實用目的而言,這些差別是無關緊要的;但對畫家來說,這些差別都極為重要:畫家必須拋棄那種思維習慣,即認為事物具有的顏色就是常識中認為的“實在”的顏色,他必須掌握新的習慣,即按照事物所顯現的樣子來觀看它們。至此,我們觸及給哲學帶來許多麻煩問題的區分?——?“現象”與“實在”的區分,即事物看起來是什么和它究竟是什么的區分。畫家想知道事物看起來是什么,而實干家和哲學家則想知道事物究竟是什么;哲學家的愿望比實干家更加強烈,而且更加困惑苦惱,因為他們知道回答這個問題的諸多困難。

回到桌子的問題。根據上述討論我們可以明確地意識到,任何表現出來的顏色都不是桌子的本色,甚至不是桌子任何特定部分的顏色?——?從不同的觀察點看上去,桌子表現為不同的顏色;并且也沒有任何理由可以認為其中的某幾種顏色比其他顏色更顯桌子的本色。我們知道,即使從某個給定的觀察點來觀察桌子,其顏色也會因人造燈光的不同而不同,而色盲者或戴上藍色眼鏡也會看到不同的桌子顏色;在黑暗中,盡管桌子摸起來或敲起來并無變化,但它的各種顏色都不見了。這說明,顏色不是桌子自身所固有的,顏色取決于桌子、觀察者及光線投射在桌子上的方式。在日常生活中,當我們談到桌子的顏色時,僅僅是指在普通光線條件下,一個普通觀察者從普通視角所看到的顏色分布。但是桌子在其他條件下所呈現出的顏色,也應有同等權利被認為是真實的顏色。因此,為避免偏袒之論,我們必須完全否認桌子自身具有某種特定顏色。

同樣的道理也適用于桌子的材質。人們用肉眼可以看見木材的紋理,但在不同的情況下又會看到它是光滑平順的。如果通過顯微鏡觀察,會看到桌子材質表面的高低起伏,如山丘或裂谷般,以及肉眼看不到的各種差異。哪一種才是“實在”的桌子呢?人們自然而然地想說,顯微鏡里看到的更實在;然而,如果用更高倍的顯微鏡來觀察它時,情況又會有所變化。如果我們不能相信肉眼所見,那又為何要相信我們通過顯微鏡所見到的?如此一來,我們那因感官經驗而生發的信心又一次靠不住了。

桌子的形狀也沒比顏色更好。我們都習慣于按照事物“實在的”形狀進行判斷,而且我們如此不假思索,以致會自認為確實看到了實在的形狀。然而事實上,正如我們必須知曉的,如果要作一幅畫,一個特定物理客體的形狀會因觀看角度的不同而不同。如果我們的桌子“實在的”是長方形的,但幾乎從任何角度看,它都好像有兩個銳角和兩個鈍角。假如對邊是平行的,但它們看起來仿佛會在遠離觀察者的地方有個聚焦點;假如對邊是等長的,但距離觀察者較近的那一邊看起來更長一些。在看一張桌子時,所有這些情況通常不會被人注意到,因為經驗已經教會了人們從物理客體外表的形狀來構想“實在的”形狀,而“實在的”形狀才是我們這些實踐者感興趣的東西。但是“實在的”并不是我們所看到的那樣,而是依據我們的所看推斷出來的。再者,當我們在房間里走動時,視覺所見的物理客體也在不斷改變形狀;所以,此時的感官似乎同樣沒有給我們提供關于桌子本身的真相,而只不過提供了有關桌子的現象而已。

當我們考慮觸覺時,也會出現類似的困難。的確,桌子總是給我們一種堅硬的質感,而我們也感覺到它能承受壓力。但是,我們所獲得的這種感覺,卻取決于我們施加于桌子上的壓力有多大,也取決于我們用身體的哪一部位去壓它。如此一來,由于施加的壓力不同或者使用的身體部位不同,我們得到了各種不同的感覺。但我們不能認為這些不同的感覺直接地揭示了桌子的某些確切屬性,它們最多只是某種屬性的標志而已。這里所說的某些屬性也許是造成這些感覺的原因,但它顯而易見并不存在于任何感覺之中。同樣的道理顯然也適用于敲擊桌子時所發出的聲音。

如此便顯而易見,實在的桌子如果確實存在,也并不是我們通過視覺、觸覺和聽覺所直接經驗到的那張桌子。實在的桌子如果確乎存在,也不是我們所直接地認知的,而必然是我們根據即刻認知而推斷出來的。因此,兩個非常困難的問題出現了:(1)究竟有沒有一張實在的桌子?(2)如果有,它可能是怎樣的客體?

有幾個意義明確且清晰的簡單術語,有助于我們思考這兩個問題。讓我們把在感覺中所直接認知的東西,如顏色、聲音、氣味、硬度、粗細等,命名為“感覺材料”,并把直接覺察到這些東西的經驗命名為“感覺”。這樣,只要我們看到某種顏色,就會有對于這種顏色的感覺,但是,顏色本身是一種感覺材料,并不是一種感覺。

顏色是我們所能直接地知覺的東西,而知覺自身本是一種感覺。顯然,我們若想認識桌子,就必然憑借感覺那些棕色、長方形、平滑等感覺材料,我們把這些感覺材料和桌子聯系在一起;除了前述原因外,我們不能說桌子就是這些感覺材料,甚至也不能說,這些感覺材料徑直就是桌子的屬性。于是,如果存在這樣的實在的桌子,一個問題就會出現:感覺材料與實在的桌子的關系問題。

如果確實存在一張實在的桌子,我們將其稱為“物理客體”。我們必須考慮感覺材料與物理客體的關系。我們把所有物理客體的總和稱為“物質”,因此我們前面的兩個問題可以重新表述如下:(1)究竟有沒有物質這樣的東西存在?(2)如果有,它的本性又是什么呢?

第一個正式給出理由,認為感官的直接客體并不能獨立于我們而存在的哲學家,是貝克萊主教[2]。他的《海拉斯和斐洛諾斯關于反對懷疑論者和無神論者的對話錄三篇》[3],試圖證明根本就不存在物質這種東西,世界除了心靈及其觀念之外,別無他物。海拉斯始終相信物質,但他不是斐洛諾斯的對手,斐洛諾斯毫不留情地使他陷入矛盾與悖論之中,最后,斐洛諾斯關于否定物質的觀點看起來仿佛是常識。這場論爭采用了相當不同的價值標準:有的十分重要并且正確合理,其他的則混亂或模棱兩可。但是,貝克萊的功績在于,其論證表明了物質可以合情合理地被我們否認,并且指出如果有任何東西獨立于我們之外而存在,那它們就不可能是我們感覺的直接客體。

當我們提問物質是否存在時,就涉及兩個不同的問題,厘清這兩個問題是重要的。我們通常用“物質”來指某種與“心靈”相對立的東西,我們認為物質是占據著空間但又根本不屬于任何思維或意識的東西。貝克萊正是主要在這個意義上否認物質,也就是說,他并不否認我們以為是桌子存在標志的那些感覺材料實際上是某種獨立于我們之外的東西的存在標志,但他的確否認這種東西是“非心靈”的,也就是說,它可以既不是心靈,也不是某個心靈所持有的觀念。貝克萊承認:當我們走出屋子或閉上眼睛時,必定有某種東西繼續存在;并且,我們所謂的看見桌子,也確實讓我們有理由相信,即使我們沒有看到它,它也會繼續存在。但是,他認為,盡管這種東西必然獨立于我們的“看見”,但它不可能在本性上與我們所看見的東西完全不同,而且它也不可能全然獨立于我們的看見之外。他因而認為,“實在的”桌子乃是上帝心靈中的一個觀念。就我們只能推斷它而永遠不能即刻直接地覺知它而言,這種觀念具有必要的永恒性和相對于我們的獨立性,而同時又不(像物質那樣)是某種完全不可知的東西。

貝克萊以后的其他哲學家也持有此見解,即認為雖然桌子并不依賴于我的看見才存在,但它的確依賴于被某個心靈所看見(或以其他方式被感覺到)?——?雖然并非一定依賴于上帝的心靈,而往往依賴于宇宙中所有心靈的綜合整體。他們之所以像貝克萊一樣持有此見解,主要是因為他們認為,不可能有任何東西是實在的?——?除了心靈及其思想和感受以外,也不可能有任何被認知的東西是實在的。我們大致可以這樣陳述他們用以支持自己見解的論證:“任何可以被思考的東西,都是思考者心靈中的一個觀念。因此,除了心靈中的觀念以外,再沒有什么東西能被人思考;因此,其他任何東西都是不可想象的,而不可想象的東西是不存在的。”

我認為上述這種論證是錯謬的。提出這種論證的人當然不會過于簡短或粗糙地泛泛而談。但是,無論這個論證是否有效,它已經以各種形式被廣泛地提了出來;而且有很多哲學家,也許是大多數哲學家,均持有這種觀點:除了心靈及其觀念以外,沒有什么東西是實在的。這樣的哲學家被稱為“唯心主義者”,當他們在解釋物質時,要么像貝克萊那樣,聲稱物質不過是觀念的集合;要么像萊布尼茨(1646—1716)那樣,聲稱表現為物質的一切事物,其實或多或少地不過是原始心靈的集合而已。

雖然這些哲學家否定作為心靈相對立的物質,但他們在另一種感官意義上,又是承認物質的。現在還記得我們曾提問過的兩個問題:(1)究竟有沒有一張實在的桌子?(2)如果有,它可能是怎樣的客體?貝克萊和萊布尼茨都承認有實在的桌子,但貝克萊認為它是上帝心靈中的某些觀念,而萊布尼茨則認為它是一團靈魂[4]。因此,他們二位都以肯定的方式回答了我們提出的第一個問題;但在回答第二個問題時,他們的見解才與常人有了分歧。他們幾乎都同意:無論我們的感覺材料——顏色、形狀、平滑度等——有多么地依賴我們,它們的出現卻是某種并不依賴于我們而存在的東西的標志,而這種不依賴于我們而存在東西,也許與我們的感覺材料完全不同,但當我們和實在的桌子處于適當的關系時,卻可以認為是這種東西引發了感覺材料的產生。

顯而易見,哲學家們現在一致同意這一點:無論桌子的本性如何,承認實在的桌子是存在的,這一點極其重要。在我們還沒進一步討論桌子的本性問題之前,值得先考慮究竟是什么讓我們可以接受這種見解。因此,下一章里,我們要討論究竟為何要假定有實在的桌子。

在我們繼續討論之前,最好先考慮一下,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發現的都是什么。看起來,假如我們任取一個普通的客體,而它是可以為我們的感官所知的,那么感覺直接告訴我們的,并不是關于獨立于我們的那個客體的真理,而僅僅是關于這些感覺材料的真理;而且,就我們所能看出的而言,這些感覺材料隨我們與客體之間的關系而定。如此說來,我們所能直接看到和感覺到的,不過是“現象”而已,而我們卻相信它是某種幕后“實在”的標志。但如果這個“實在”并不是它所表現出的樣子,我們有沒有辦法知道究竟有無任何實在之物呢?如果有,我們有沒有辦法能夠發現它是什么樣子呢?

這樣的問題令人困惑不解,而且即便是最奇特的假說,我們也難說它很可能不是真的。因此,我們所熟悉的桌子,雖然迄今只是撥動了我們些許思緒,卻充滿了各種令人吃驚的可能性的問題。我們所唯一知曉的,就是它并非看起來的樣子。超出這個樸素的結論之外,我們有充分的任意猜測的自由。

萊布尼茨告訴我們,它是一團靈魂;貝克萊告訴我們,它是上帝心靈中的一個觀念;而嚴謹的科學幾乎也同樣令人驚奇地告訴我們,它是極其龐大的一堆劇烈運動的電荷[5]

在令人驚訝的可能性中,懷疑揭示說,也許根本就沒有桌子。哲學,即使它回答的問題不像我們所期望的那么多,但它至少有能力提出一些可以增加人們對世界好奇心的問題,并且能揭示即使在日常生活最尋常事物的表面之下也隱藏著奇特和奧妙。

[1] 英美制長度單位,一英里約等于一點六千米。——譯者注(若無特別說明,本書注釋均為譯者注)

[2] 喬治·貝克萊(1685—1753),近代英國(愛爾蘭)著名哲學家,與約翰·洛克和大衛·休謨一起被認為是英國近代經驗主義哲學家的代表。著有《視覺新論》《人類知識原理》《海拉斯和斐洛諾斯關于反對懷疑論者和無神論者的對話錄三篇》等,均為當時英國哲學界的熱議話題。1734年貝克萊被任命為愛爾蘭基爾肯尼地區主教,此后他擔任這一職務長達18年,直至1752年移居牛津附近的新學院,因此世人習慣稱他為“貝克萊主教”。在《海拉斯與斐洛諾斯對話三篇》中,貝克萊提出著名主觀唯心主義哲學觀:“存在就是感知與被感知。”

[3] 羅素在本文的最后推薦書目中也提到此書。商務印書館在出版漢譯版本時,書名為《海拉斯與斐洛諾斯對話三篇》。

[4] 萊布尼茨的《斐拉萊特與阿里斯特的對話》一文將有形實體界定為“由靈魂與物質團塊組合而成的物體”。在他看來,有形實體有兩個基本構件:一是有形實體的質料,即“物質團塊”或“次級物質”;一是有形實體的形式,即有形實體的“靈魂”。靈魂是有形實體的能動的和受動的力。萊布尼茨在《論自然本身,或論受造物的內在的力與活動》一文中也曾提到:“實體的原則本身,在生物那里就稱之為靈魂,在其他存在者那里,則稱之為實體的形式。”更多資料可參見《萊布尼茨自然哲學文集》,商務印書館,2018年版。

[5] 物質的一種物理性質,許多次原子粒子所擁有的一種基本守恒性質。物理學上,電荷也指物質、原子或電子等所帶的電的量。靜止的帶電粒子會產生電場,移動中的帶電粒子會產生電磁場,帶電粒子與電磁場之間的相互作用稱為電磁力或電磁相互作用,而電磁力是四種基本相互作用(萬有引力、電磁力、強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中的一種。近代物理學對力的解釋相比萊布尼茨將“力”視為有形實體的“靈魂”,堪稱“嚴謹的科學”。

主站蜘蛛池模板: 杨浦区| 怀仁县| 察哈| 宁强县| 静海县| 新巴尔虎左旗| 盱眙县| 水富县| 涞水县| 乌审旗| 阜城县| 敖汉旗| 贡觉县| 三穗县| 洞口县| 建始县| 郓城县| 新巴尔虎左旗| 徐州市| 彭阳县| 吐鲁番市| 乌苏市| 昌黎县| 富民县| 平阴县| 岢岚县| 额敏县| 沾益县| 西吉县| 分宜县| 明星| 利津县| 陇川县| 奉贤区| 阳谷县| 盘山县| 镇平县| 塔城市| 黔南| 厦门市| 稻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