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真理只會越辯越明
書名: 開局一個碗,推翻大明朝!作者名: 呂玄德本章字數: 4248字更新時間: 2024-02-23 23:27:34
李弘這種按戶籍決定女子出嫁前后田產歸屬的政策其實沒能根本解決問題,但也不會造成程小樓所擔心的出現光棍戶乃至光棍村,最多只會造成生女孩的家庭不愿意將女兒外嫁。
畢竟若是同村同鎮嫁女,田產在娘家還是在婆家都可以,甚至可以給獨立出來的小家,距離稍遠可以佃給耕有余力的家庭。
但若出嫁的距離太遠,那出嫁女的戶籍勢必得變到婆家去,不然不管從哪個角度來說該名女子的生活都得不到保障,一定程度上還是損害了女子的權益。
但是無奈,時代所限,討論不出什么合理有效的辦法,只能在老鄉們自發產生的規則上做修補。
散會以后,程小樓沒有立即離開,而是等其他人都走了以后給李弘遞上一份喜帖。
李弘接過喜帖,驚疑道:“你要結婚了?我怎么從來沒聽你說起過女方的事情?”
程小樓不好意思地摸了摸鼻子,用嘶啞的聲音答道:“平時工作上的事情太忙了,不好因為這點小事叨擾師長。”
“你們是怎么認識的?又是怎么走到一起的?說說看。”此時的李弘就像是一個吃瓜群眾,對程小樓的戀情充滿了好奇。
他愿以為程小樓和李緋云會走到一起,這倆人關系一直不錯,但是現在看來二人的關系到朋友就止步了。
“師長你也知道,咱們宣傳司里有女同志。她原本是南鄭縣一個叫馮大雙的地主家的小妾,咱們第一次攻占府城時她就偷跑出來參加了咱們的宣傳隊伍。她會唱小曲,也略懂些曲藝,一開始我們只是工作關系,但是后來她被李科長要到婦孺科去了,我們就一直保持著書信往來,后來……”程小樓在這方面意外地很是不好意思,他本來就說得吞吞吐吐的,說到害羞處竟不再繼續往下說了
李弘聽到這里也知道后面大致會發生些什么,大概就是從知心朋友慢慢發展成戀人,他笑著說道:“自由戀愛好啊,她父母還在嗎?”
“都不在了。”程小樓嘆息道。
“那我給你們主婚!”
李弘打開喜帖,發現女方的名字他有印象,叫潘月月。
過去潘月月因為在婦孺科工作突出被李緋云在他面前表揚過。
程小樓此時又說道:“另外,我還想請師長幫個忙。”
李弘笑道:“哦?若是婚禮需要,能幫得上的我一定幫,哪怕你需要騎馬撐場面到時候我也去找楊戌把馬給你牽過來。”
“倒不是這個”程小樓吞吞吐吐地說道,“月月她的戶籍還在馮家,嚴格來說她還是馮家的小妾呢……”
李弘聞言哈哈大笑,說道:“此事簡單,若是那馮家非法納妾我給胡元新打個招呼讓他盡快把離婚官司判了,若是合法納妾,我出錢給她贖身!”
程小樓急忙道:“那馮大雙雖然年滿四十,但其已有二子,月月她是非法的妾室!”
不用胡元新下判,那非法納妾的馮大雙一聽說自己出逃的小妾在李弘麾下做了女官,現在又要嫁給宣傳司的掌司,嚇得連忙將潘月月的戶籍冊和身契交了出來,一分錢都沒敢要。
婚禮就在總兵府舉行,李弘依言給她們主婚。
盡管李弘做了很多安排,但程小樓和潘月月還是決定一切從簡,沒有用高頭大馬迎親,也沒有請嗩吶匠吹彈,只是各自邀請了一些熟人一起吃一餐婚宴。
他們此前一個是戲子,屬于賤籍。
一個是大戶家的小妾,此時已不是處子身。
雖然二人都不介意對方的過去,但卻都對自己對過去的身份感到自卑。
李弘也看出了這一點。
婚禮上,等說完祝詞,李弘拉著兩個人的手說道:“小樓,小月,你們曾經都是苦命人,都是受過欺負的,在某些方面都也不完美。但是從今往后,你們兩個不完美的人將組成一個新的家庭,也會有一個新的開始,我誠摯地祝福你們今后的生活。”
程小樓和潘月月眼里噙著熱淚,雙雙點頭道:“請師長放心,我們一定能夠把婚姻經營好。”
因為席間都是各自的好友,等到敬酒吃席時場面終于熱鬧了起來,有了些婚禮的樣子。
甚至程小樓的一個伴郎和潘月月的一個伴娘當場就看對了眼,互換了定情信物。
場間還有不少在小康鎮初期的骨干,眾人紛紛對李弘起哄道:“師長年紀也不小了,什么時候也給咱們討個師長夫人回來呀!”
“去!把自己的事情管好!”李弘沒好氣地回應。
……
在程小樓和潘月月結婚的同時,汪夢錫也打入了還鄉會內部。
不過有些讓他失望的是,經過幾日的交流和接觸,他發現這個還鄉會根本就是搞錯了斗爭對象。
漢中府被李弘占了三分之一,剩下的州縣也紛紛爆發了農民起義,打的也都是李弘的旗號。
這群反賊倒不和其他地方地反賊一樣翻身做新的地主老爺,但他們只知道分田分糧食,并不懂得如何恢復生產。
若是今后從地主家搶來的糧食消耗殆盡,恐怕他們也還是會成為一股新的流賊勢力,加入到明末流寇大軍當中去。
而且雖然他們一個個都遵奉李弘為頭領,但并不愿意受李弘直接管轄。
這群還鄉會的士子,大多都是家里被反賊搶了占了,便把賬都算到了李弘頭上。
汪夢錫覺得這樣下去不是個事,在他看來李弘治下民眾都安居樂業,這一年沔縣地界尤其是小康鎮在勞動隊的辛勤付出下再也沒有哪個村子或鎮子出現缺水的情形,糧食生產也十分穩定。
比之他在西安城里城外見到的遍地流民和乞丐的景象要好上不知道多少。
他作為讀書人,雖然現在干的是造反的事業,但仍是心懷天下的那種人,還是希望全天下的人都能過上沔縣百姓如今的生活。
但是其他反賊居然打著李弘的旗號敗壞李弘和大同社的名聲,這讓他不能忍。
而且汪夢錫通過接觸,發現還鄉會里的大部分人生活都不是很好,畢竟都是被反賊抄家才跑出來的,身上沒有帶太多浮財。
這些人到了西安府也只能給人抄書混混日子,真正有情報價值的只有還鄉會的首領劉英,這貨現在是楊鶴的幕僚,汪夢錫從他身上能刮出不少有用的信息來。
至少只接觸了幾天汪夢錫就已經獲悉楊鶴手里沒錢沒兵,連陜北的流寇都應付不來,靠洪承疇之流的家丁也不可能從關中打到漢中。
朝廷也因為沒錢,暫時沒有要調集軍隊圍剿李弘的意思,目前李弘在軍事上是安全的。
到了十五這天,汪夢錫和邀請他的劉景一起進了秦王府,參加秦王世子舉辦的文會活動。
但他畢竟只是個秀才,比他名氣大得多的秀才也多得是,在秦王府的眾多賓客里反倒不怎么顯眼。
也正好,沒什么存在感的汪夢錫開始在文會的賓客里尋找大同社的潛在發展對象。
他把李弘新編訂的大同理論冊子帶到文會上,先和身邊的士子搞好關系,等到眾人酒酣耳熱之時拿出來說道:“諸位請看,我在逃離漢中時撿到一本反賊的文冊,里面有許多反賊大逆不道之言論,比如宣揚良賤平等、均田免賦……”
為了逼真一些,汪夢錫還專門把小冊子做了些做舊處理。
冊子里的文章不多,除了李弘和楊算的的文章和《大同均田論》外,還有出自程小樓之手的《良賤論》,主要論述下九流反抗壓迫的合理性。
其實還有梁應澤寫的幾篇文章,但是梁應澤仍然擔心暴露身份,死活不肯實名,就連在《大同均田論》上和汪夢錫共同署名的時候都是留的假名字。
不是誰都敢和李弘一樣實名造反。
周圍人聞言立馬圍攏,好奇地傳閱汪夢錫手中的小冊子。
“真是禍國殃民之賊也!”
能到秦王府參加文會的,家庭條件都不會太差,他們天然和李弘站在對立面,對李弘的大同理論嗤之以鼻,認為這都是詭辯謬論。
等眾人罵得差不多了,汪夢錫才又笑道:“這書內容不多,咱們可以各選一篇批駁之,然后將批駁之語印發給府縣諸生,讓西安府的士子們都看看那李賊到底是何用心!”
眾人紛紛稱善,甚至有喝大了的當場拿起筆就開始揮毫。
不過也有稍微清醒點的問道:“若是有生員看了被書中的言論蠱惑而從賊,那該當如何?”
汪夢錫說道:“諸位讀的都是圣賢書,受得是圣人教化,怎會不明白此等禍國言論之害?”
眾人紛紛點頭,爭著搶著要抄寫原文拿回去寫文章駁斥。
把文章拿出來公開讓人駁斥不是目的。
將大同理論放到世人面前讓世人都來做選擇才是目的。
早在汪夢錫還沒出發時,李弘就給他交代過要把大同理論傳播出去,最好的辦法就是把自己的理論拿出來辯論,真理只會越辨越明。
批判的武器最不懼怕的就是被批判。
但要支持批判的武器發揮作用的,還得是武器的批判。
在程小樓婚禮結束之后一段時間,李弘收到匠作營的消息,當初從洪承疇那里搶回來的銃槍已經仿制成功,徐炮仗調配的火藥也可以投入使用。
楊戌此時已經在試射新造的鳥銃。
自己手底下匠人手搓的銃槍和火藥肯定沒有管造的好用,這批新造的鳥銃擊發率低得嚇人,還動不動就炸膛。
李弘剛趕到校場就看見楊戌手里的銃槍炸膛,好在沒有傷到人,只是楊戌的虎口被擦破點皮。
楊戌把炸廢了的鳥銃往地上一扔,怒道:“下一桿!”
身邊的工匠趕緊遞上一桿新的仿制鳥銃,楊戌拿著就又開始試射。
李弘走上前去,問工匠:“怎么回事?”
幾個鐵匠圍過來道:“師長恕罪,小的們將那把管造銃拆了又裝裝了又拆,最終決定采取失蠟法澆筑出銃管,可是方才楊連長試射了八桿,卻已經炸膛了三桿,另外啞火的還有三桿”
好家伙,八桿仿制鳥銃能用的只有兩桿,故障率百分之七十五!
而且那兩桿好的也不知道使用壽命如何,萬一只能放十幾二十發,那在戰場上可都是要命的缺陷。
李弘問道:“這是第一批成品嗎?是不是銃管采用的鋼材強度不夠?”
一名工匠答道:“是第一批成品,銃管用的都是一爐鐵水,照理說應該一好都好一壞都壞才是,可不止怎么的有的行有的不行。”
楊戌在一邊連放了幾銃,把那桿銃遞給李弘說道:“手感都差不多,打不著火的應該是制作的問題,炸膛的應該是材料的問題。”
嗯,故障率下降到百分之六十七。
李弘接過仿制銃拿在手里掂了掂,說道:“這幾桿暫時沒故障的也別用了,多試一段時間,等今后出產的銃槍質量穩定了再投入使用不遲。”
“試試?”楊戌問李弘。
李弘笑了笑,裝填好火藥之后抬銃擊發。
脫靶。
“看來不僅質量不行,準頭也不行。”李弘吐槽道。
楊戌指著自己的標靶說道:“我可是打中了,準頭還是可以的。”
李弘不理他,對工匠們說道:“給你們一個月的時間,先解決銃管強度的問題,搞出一批強度合格的鋼材出來再繼續仿造。”
工匠們接到命令,壓力巨大,這哪兒是一個月能解決的問題。
看到工匠臉上的難色,李弘說道:“你們可以往鐵水里加別的金屬,多多實驗幾次,可以先用不同方法造出一批樣品出來安到能擊發的銃槍上自己試射,把不同的強化方案和實驗結果記下來,優中選優。”
他在穿越前是搞工程而不是搞材料的,對材料學也只是屬于了解的程度,只能對工匠們提出方法和建議,至于怎么去摸索就是工匠們的事情了。
反正搞不出來李弘也不會砍他們的頭。
對于工匠,李弘采取的是正反饋激勵,對于能搞出成果的給予重賞。
比如這次成功仿制出鳥銃的一批工匠,李弘獎勵每人八十兩現銀和一畝上田,工匠們搞新發明地積極性很高。
畢竟這待遇可比給大明做事好多了,而且在大明還要受人輕視,在李弘這里工匠們都比較受尊重。
等工匠們都領命下去了,李弘才問楊戌道:“那個把銃槍搶回來的小戰士怎么樣?”
楊戌笑道:“當騎兵差了點,但是當警衛員很不錯。”
兩人有一搭沒一搭地聊著,不一會兒一名偵察兵匆匆跑來,手里拿著一份軍報。
“師長,出大事了!”偵察兵急道。
“什么事?”
“韃子破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