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苦一苦百姓,罵名地主老財擔
- 開局一個碗,推翻大明朝!
- 呂玄德
- 2098字
- 2024-01-16 21:48:34
李弘騙完地主回到縣衙,安分了幾天,每天除了安安靜靜讀書,就是把自己關在房里寫文章。
衙門里誰也不知道他寫了些什么,只當他因準備明年的童子試而用功。
一天夜里,楊算下堂回來,手里拿著戒尺直敲桌子:“我聽師爺說,你打著我的名號給鄉下地主承諾分其他大戶的錢?”
李弘把腦袋一縮,打了個哈哈,道:“這不是怕明年收不上來稅嘛。”
楊算問道:“你怎知道他們就不會互相通氣?”
李弘不屑道:“這些地主老財,一點見識都沒有,他們巴不得把全縣的土地都攥在手里,更巴不得把其他地主家的地吃緊肚子里,有這等好機會,他們哪里會放過?”
楊算一想也是,但他還是有些憂慮,問道“若是真的事發,你該當如何?”
李弘咧嘴一笑:“是先生該當如何,我可是用的先生的名義。”
楊算用戒尺輕輕敲了敲他的頭,道:“我不擔心,我擔心的另有其事。”
“李鏡典的人脈。”
“是啊。”
雖然京察這玩意跟一個偏遠地方的小縣官沒什么關系,但是就算不去北京,去漢中府或者西安府匯報工作總還是要的。
一個官員背后不僅有宗族,還有同年、同僚、老師等等,彼此利益都相互關聯,盤根錯節。
省里府里那么多官員,萬一有同科的同學不就露了餡?
雖然真正的李鏡典只是個貢生,在省里和府里有人脈的可能性不大,但是風險總是在那里的。
而且一個人總要有人情往來,如果這倒霉的李鏡典的恩師或者學生寫信過來,回還是不回?
如果不回,恩師就會疑惑平時尊師重道的好學生怎么不回信了呢?
又聽說同年給他的信也一概不回,是不是出了問題,正好有個好友是錦衣衛,調查一下吧……
冒官的風險其實極大。
“先生大可放心,就這事兒我問過師爺,這李鏡典就一妻一妾,家里長輩皆已亡故,我們要擔心的倒不是這些,而是李鏡典的債主。”
楊算收起戒尺,嘆息道:“咱們必須在山西晉商的債主找上門之前離開。”
少則幾個月,多則不過一年,時間太短了,根本不夠他施展抱負的。
若是只打算到任幾個月撈點錢就走,楊算是絕不會冒這個風險的。
來都來了,怎么能不做點造福百姓的事情呢?
李弘笑道:“先生難道不明白嗎?我這一趟招搖撞騙下去,可是能給先生弄來不少銀錢。”
朝廷說要征多少糧食和餉銀,到了地方還不是縣官嘴巴說了算?
只要楊算往高了說,交夠朝廷的,打點好上官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三年清知府都能十萬雪花銀。
一個貪愎的縣令,一年下來不比知府拿得少。
楊算面色嚴肅道:“你可知那些地主都會把稅賦的壓力加到佃戶身上?”
李弘狡黠地說道:“苦一苦百姓,罵名地主老財來擔。”
“不可!明日你速去各地主家里道歉。”楊算堅決反對。
李弘問:“先生難道不想推倒壓在沔縣百姓頭頂的大山嗎?”
楊算痛心疾首:“你這是往百姓頭頂的山上壘土!”
“先生,百姓不被逼到絕路上是不會起來反抗的。”
“你到底想做什么?!”楊算被這句話震驚了。
這是在挑動小民造反!
一般而言,統治者不會直接統治民眾,而是要通過一個中間階層進行聯結。
這個中間階層在政治層面是士,在縣鄉基層就是士紳。
士紳不一定是士,但士一定是士紳。
一般而言,老百姓不知道自己頭上的頭上是什么,只知道直接統治或者管理自己的人是誰。
所以一般的官逼民反或者地主逼反佃戶,起義者的目標只有趕走貪官或者殺了沒良心的地主,根本沒什么戰略性的目標。
這也是大一統王朝往往壽命很長的原因之一。
實在不行,大不了把中間階層換一波嘛
所以底層矛盾不到一個總爆發的臨界點,起義者不會想著去推翻統治者。
所以李弘名義上是想斂財分大戶的錢,實際上是想造反。
起碼是想挑動造反情緒。
“先生,我想做的事情你我不正已經在做著呢么?”李弘微笑回道。
楊算一時語塞。
是啊,冒官是殺頭,造反也是殺頭。
不過冒官可以在事情敗露之前逃走,造反可是怎么都逃不脫的罪過。
楊算不相信李弘做了如此準備還會甘心造反隊伍直接走向滅亡。
沒聽說過哪個造反頭子得了好下場的。
想先造反后受招安?
大明朝也沒這傳統啊。
“難道先生不想為恩主報仇嗎?”李弘繼續挑動楊算的情緒。
楊算臉上表情驟然凝固,問:“你知我恩主是誰?”
李弘微笑道:“不知。”
“那你怎知我要為恩主復仇?”
李弘笑道:“先生自遼東而歸,遼東如今是何狀況誰人不知?先生的恩主不是被韃子害了就是被朝廷那幫飯桶給害了”
楊算突然嘆氣道:“你猜得不錯,我曾經的恩主乃是芝岡公。”
李弘不知道芝岡公是誰,靜靜等著楊算訴說。
“昔日芝岡公經略遼東,主張安撫遼人情緒,反對以遼守遼,以三方布置之策設經略于山海關,卻不想王化貞不斷攻擊芝岡公,主張平遼,結果是大明在遼東一敗再敗,人地皆失。”
李弘明白了。
楊算話里的意思,大明在遼東也沒干什么好事。
事實上也的確如此,萬歷末年收稅的太監把遼東搞得民不聊生,遼人對關內大明的恨意不比今日對韃子的恨意低。
要不是努爾哈赤搞大屠殺,遼東民眾心向何方還不一定呢?
這種情況下王化貞搞出“平遼”的口號來,搞得人心盡喪,豈不是作死?
“后來芝岡公身陷黨爭泥潭,我也被韃子捉了去,等再逃出來時,芝岡公早已被下獄處死。”楊算的語氣里有著說不盡的惋惜。
既是對恩主,也是對自己。
“……”
沉默了許久,李弘道:“先生,現如今遼東軍餉一日多過一日,西北又一天旱過一天,百姓早就不堪重負了,整個陜西早晚要遍地起義軍,有你在此主政,等殺了地主分了糧食,百姓也能過上幾天好日子,何不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