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孝辯無疑是幸運的,因為十余艘沙船只有三艘躲過撞擊,他便是其中一艘,,吳天興巡視一周,遠遠的和楊孝辯四目相對……。
吳天興大喊道:“左滿三”,戰艦在左邊三次齊槳后,船在水面上轉向接近90度,將船頭轉向隋人沙船,船上的跳蕩手們像春風扶過的青草,隨風擺動,吳天興看著角度差不多也可以撞上,就在次下令:“齊滿進”,戰船開始沖鋒。
吳天興在心中計算著槳手的體力,大概劃完這一次就沒法沖鋒了,所以這將是這艘船最后的沖鋒了。
楊孝辯看到轉向的陳人戰艦,心中發毛,對面那艘戰船剛壓塌一艘沙船他看的清清楚楚,稍作思索,他反應過來連忙喊道:“左滿二”,戰船將堅硬的船頭朝向吳天興的戰船,吳天興的戰船就會從側面劃過,大副見狀喊道:“準備鉤爪”,吳天興知道,現在就和自己沒多大關系了,他只需要抱緊桅桿應對一兩分鐘后的撞擊。
兩船越靠越近,海灣之中到處都是木屑和落水的人,呼喊撞擊之聲不絕于耳,有的戰船被火箭點燃了,冒著濃煙,有的戰船直接被頂到沙灘之上,徹底擱淺了,吳天興露出冷笑,這張老三明顯是撞擊的角度不對,撞到船頭上了,然后因為慣性兩船就都擱淺在沙灘上了。
還有的一艘大船被小船包圍,正在放火,船長連忙大喊:“左滿,不要停”,然后這船就開始原地打轉,周圍小船紛紛遭殃,船上士卒也大罵不止。
遠處黃偲黑著臉看著打圈得戰船,此時沈玄桂通過小船登陸到陳軍旗艦上,看到黑著臉的黃偲,一旁的大副指了指打圈戰船,又指了指黃偲,小聲說道:“那船都統是他兒子”。
沈玄桂憋住笑,對黃偲說道:“令郎這辦法雖蠢笨了,但是還是有效的,也算是一種解決方法嘛”。
“哼,待戰事結束我非得打斷他一條腿”。
“令公子久在內海,用慣了拍桿,木桿投石之流,不習海戰也實屬正常,我兒子連駕船都還不會,令公子已經十分優秀了”。黃偲聞言面色稍緩。
一旁的大副看著21歲的沈玄桂問道:“令公子幾歲?”
“剛滿四歲”。
“……”
遠處,黃天興與楊孝辯的座艦已經平行了,陳人跳蕩手丟出鉤抓,,然后用力拉扯,雙方船只越來越近,楊孝辯連忙讓人去砍鉤爪,但鉤爪是精鐵所造,而且有很長的爪柄,普通刀劍根本沒用,于是就有人砍船沿,將有鉤爪的那一塊木頭直接砍掉,然后陳軍將士收回鉤爪再次拋出,有時甚至能勾到一兩個隋人,鉤中衣服還好,倘若是軀體,皮膚,那就是……
隨著一聲撞響,兩條船只撞在了一起,陳人將士身穿短打,手持力刃,很快就消滅了夾板上的隋人,眾人開始向艙口靠進。
這時候船艙里突然沖出十余甲士,當場砍死十數人,大副李文浩見狀大喊:“撤退,撤退,撤到船上”。
楊孝辯明明知道砍陳人的鉤爪沒用,但還是要砍,就是為了給甲士留出披甲的時間,這個時候楊孝辯率領十數人的甲士重新奪回甲板,并試圖穿著甲胄跳幫到陳人戰船之上,船艙中還有甲士陸續出來。
吳天興見狀,心中大駭,他本是海盜出身,一月前才受到大陳王師的詔安,沒有遇到過什么甲士,但是他親眼看道了一個甲士就可以砍死數個無甲跳蕩手的時候,當即發揮海盜本性,打不過,就跑,于是他大喊道
“左滿二,前進”。
當楊孝辯從船艙中出來的時候,吳天興已經拉開了距離,,楊孝辯下令追擊,兩船以追一趕,這時原本停在岸邊的沈威武指揮著沈氏兩艘普通帆船靠近楊孝辯,楊孝辯還以為是來幫自己的,然后他就得到了數波火箭雨,密集的火箭行快點燃了堆放在一起的麻繩,桅桿下的風帆,以及干燥的船板,船只開始燃起熊熊大火,楊孝辯大罵不止,只得讓槳手登上甲板撲火,但是依然無法阻止火勢,數十人甲士在大火中哀嚎,有的人直接跳入水中想要游泳逃生,卻被身上的鎧甲帶進海底,連掙扎都做不到。
吳天興在十數米外看著漸漸沉沒得楊孝辯,他們四目相對,楊孝辯眼中盡是不甘。
梅窩海戰基本結束了,現在的抵抗基本上都是徒勞,慕容三藏親眼看著這場海戰結束。他帶著剩下近5000人在島上,他們是駐扎在島上的,未來得及登船作戰的隋軍。
慕容三藏自己是登船了,他剛登船,然后被陳人的戰船撞在一起,拖到了黃沙海岸之上,就是張老三的船,他連忙指揮跳蕩跳到張老三船上與之交戰,不久之后張老三連同麾下的300陳人將士全部身亡,這時的戰事已經徹底無法挽回了,主力戰船系數被毀,他傻愣愣的看著眼前的一切。
黃偲問道:“如此說來島上還有很多的隋人”。
“不錯,北人不喜水上顛簸,所以安排了大量將士再海島上駐扎,恐怕在4000左右”。
大副孫笑川說道:“這恐怕不太好剿滅”。
沈玄桂說道:“不如我等看看,能不能勸降他們”。
海戰在中午時分基本結束,戰場尚未打理結束,勸降使者就被砍掉四肢。丟在了黃色的沙灘之上。
黃偲沒有登陸的準備,他的船隊甚至沒敢在這個海灣過夜,留下50余艘戰船后,他就北反了。
慕容三藏看著遠去的船隊,生出一種無力感。隋人水師沒了,他父親慕容紹宗就是死在船上。(549年)慕容紹宗在圍攻潁川城時乘船窺視城池,結果被風將船吹到城下,遭到守軍的亂箭攢射。他自知難以逃脫,最終投水而死,想到這里,慕容三藏走到山崖之上,一躍而下。
22日,留守廣州的衡陽王陳正理收到了寧長真的投降信,立即將投降信送到韶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