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關節動力學

一、運動學基礎

運動學是生物力學的一個分支,指在不考慮那些引發運動的力的情況下來描述身體的運動。“身體”可指整個身體或某一特定的身體部位。

(一)運動平面

人在運動時身體各節段的相對位置都在不斷改變,需要使用專門的體位來描述運動。表1-1-1“人體解剖學的定位術語”以及圖1-1-1“標準解剖學姿勢”,可作為描述人體各部分位置及肌肉動作的參考。

表1-1-1 人體解剖學的定位術語

圖1-1-1 標準解剖學姿勢:a. 矢狀面;b. 冠狀面;c. 水平面

在描述身體結構的位置時也需要使用特定的術語,如表1-1-2“解剖學術方位術語”和圖1-1-2“人體標準解剖學姿勢與方位術語”。

表1-1-2 解剖學術方位術語

圖1-1-2 人體標準解剖學姿勢與方位術語:a. 正面觀;b. 背面觀

(二)運動軸與自由度

骨骼繞著關節旋轉的中軸,被視為動作發生的支點,與運動平面垂直,包括垂直軸(長軸)、矢狀軸、冠狀軸(表1-1-3)。

表1-1-3 人體運動的基本軸

自由度為一個關節允許發生動作的運動平面數。肩關節可在3個平面發生運動(圖1-1-3),自由度為3;腕關節旋轉只能發生在矢狀面與冠狀面,自由度為2;而肘關節運動只能發生在矢狀面,自由度為1。

圖1-1-3 肩關節可在3個平面發生運動:a. 冠狀面;b. 矢狀面;c. 水平面

二、關節運動學

(一)關節的結構和功能

關節是兩塊或多塊骨的連接處,身體活動主要是由骨骼圍繞關節的旋轉完成的。關節活動的范圍和功能取決于其解剖特點。本部分內容旨在介紹關節的基本構造和功能,作為了解單一肢體與全身動作的基礎。

骨骼構成了人體的框架,具有3項主要功能:為人體提供支持;保護體內的重要器官;為肌肉活動提供附著點和杠桿作用,從而輔助運動。人體共有206塊骨(青少年在骨化完成以前,骨的數量比成年時要多),可分兩大類:中軸骨和附肢骨。中軸骨包括頭骨、胸骨、肋骨、脊柱(包括骶骨與尾骨),構成了顱、胸廓及軀干;附肢骨由四肢的骨和肩胛骨、鎖骨、骨盆所組成。

根據骨骼的構成或形狀可將其分為五類:長骨、短骨、扁骨、不規則骨和籽骨(表1-1-4)。

表1-1-4 骨骼的分類

基于關節的解剖學構造及動作潛能,身體里的關節可被分為:不動關節、微動關節和可動關節。

1. 不動關節

骨與骨之間由索狀或膜狀的結締組織連接,例如頭骨的骨縫。這種關節的主要功能就是連接骨骼,維持形狀,并將力量轉移到其他骨骼。

2. 微動關節

骨與骨之間由纖維軟骨或透明軟骨連接。雖然這種關節的活動度較小,但在減震上起著重要作用,例如椎間關節的椎間盤能吸收較大的壓力。

3. 可動關節

兩骨或多塊骨連接處為充滿滑液的關節囊,因此可動關節又被稱為滑膜關節。可動關節雖不如其他關節穩定,但其關節活動度較大。可動關節通常包含7個要素(表1-1-5)。

表1-1-5 可動關節的基本組成元素及其作用

可動關節可根據關節的旋轉軸數量、關節形狀和關節運動類型進一步分類(表1-1-6)。

表1-1-6 可動關節的分類

(二)關節的生理運動

關節的生理運動:軀體的某一運動環節繞關節(即運動的肢體或骨節段)的運動軸所產生的各種運動。關節的生理運動形式如表1-1-7所示。

表1-1-7 關節的生理運動形式

此外,骨與骨之間由關節連接,可以從兩個角度看關節運動:近端骨固定,遠端骨移動為開鏈動作;遠端骨固定,近端骨移動為閉鏈動作。圖1-1-4所示為屈膝的兩種形式。

圖1-1-4 屈膝的兩種形式:a. 脛骨繞股骨旋轉為開鏈運動;b. 股骨繞脛骨旋轉為閉鏈運動

(三)關節的附屬運動

人體的多數關節面為曲面,一凸一凹的兩個關節面增大了兩骨的接觸面積,利于骨關節的運動。關節面之間有三種基本附屬運動(表1-1-8)。

表1-1-8 關節面之間的基本附屬運動

主站蜘蛛池模板: 将乐县| 南丹县| 班戈县| 新丰县| 海城市| 汝南县| 涿鹿县| 儋州市| 黄冈市| 平乡县| 溧水县| 巫山县| 渭南市| 华蓥市| 桃源县| 娄烦县| 筠连县| 泊头市| 驻马店市| 额尔古纳市| 桃园县| 亳州市| 瓦房店市| 新郑市| 彭州市| 贵阳市| 和政县| 门头沟区| 交城县| 香港| 郸城县| 虞城县| 上林县| 汝州市| 石景山区| 贞丰县| 雷山县| 松溪县| 根河市| 罗平县| 黄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