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早市
書名: 照見兩如初:《散文》四十年百人百篇作者名: 《散文》編輯部編選本章字數: 1565字更新時間: 2023-12-24 19:52:21
吳冠中
童年,住農村,第一次跟父親上街趕早市。街只是一條極小的街,店鋪十余家,賣雜貨、豬肉、中草藥,理發,豆腐店及小面館之類。蔬菜都是家家自己種,很少買賣。那趕什么早市呢?是趕魚市。小街緊鄰漁村,漁民們夜里下湖打魚,黎明上街趕早市賣魚。魚行用木頭和竹子構架,半露天,不避風雨。江南多雨,趕早市時大都穿蓑衣,只少數撐傘的,父親給我撐著傘。滿地都是濕漉漉的鮮活的魚,有盛在籃里的,有養在盆里、水桶里的,有扁的、長的、渾圓的,顏色發青、銀白、嫩黃,但大都是小魚,除了蟹與蝦,我當時叫不上它們的名稱,但感到十分好看。至今,這些家鄉的小魚仍在我眼前活蹦亂跳。
學美術以后,我特別喜歡趕早市,說得確切些,是看早市,畫早市。城鎮的早市蔬菜多,成片成堆的鮮嫩碧綠,襯托出緋紅的牛羊肉、雪白的活鵝鴨,花花衣衫的婦女們往返穿梭,令畫筆應接不暇,永遠難于盡興。除非真的為了采購,我不進陳列得整整齊齊的東單、西單及崇文門等大菜場,而是遇機會便尋找鐘樓附近、城門一帶及橋堍等處的早市。露天的菜棚,棚內陰暗,遠看便成一大塊黑色,正是鎮壓彩色斑斕畫面的主力,若再有鐘樓、城門、石橋之類的碩大背景,便很易構成一幅幅熱熱鬧鬧、雅俗共賞的畫圖。
江南江北、山東山西,從海南島到拉薩街頭,我趕過的早市不少。1990年在曼谷,水上集市的旅游宣傳很吸引我。我偕新加坡攝影師蔡斯民先生晨四時起床,驅車到離曼谷兩個多小時車程的縣里去趕早市。六點半趕到,那里河道縱橫,朝霧未散,小船已從四面八方向小鎮麇集,歪歪斜斜的線條在河里交錯,蕩漾著鮮明的色塊,所見的形與色都不穩定,是人、是傘、是菜……很易混淆,更何況遠遠近近,小船里又冒起炊煙,正現煮現賣活魚蝦。房舍臨河,河上多橋,一派江南景色,無異蘇州、紹興風光,雖來異國,吸引我的似乎仍是童年審美情結。1989年到巴黎寫生,緣于懷舊情結吧,想畫留學時代常去的大菜場。記得那菜場甚龐大,室內亦似室外,劈開的鮮紅的整牛高懸空中,仿佛是倫勃朗所繪,買菜的洋人婦女的衣裙更是多姿多彩。但憑記憶已找不到那大菜場了,查地圖也查不見,原來早已拆除,就在其舊址上建立了蓬皮杜文化中心。
隨著藝術道路的遞變,我早已少畫、不畫菜市之類的題材,但仍愛看早市。老伴大病初愈,尚未完全恢復,清晨也去趕早市,亦作為一種鍛煉,有時拉我同去,幫她提菜。早市設在丁字馬路兩側,熙熙攘攘,十分熱鬧。蔬菜、水果、盆花、服飾、什物,品種繁多,我們喜愛的青玉米至少有七八個攤位,任挑選。買菜的大都是奶奶們,亦有騎車來的媽媽們吧,匆匆買了菜匆匆騎車而去,只有奶奶們才一攤一攤比價錢、評質量。高齡的奶奶們大都發胖了,酷暑天,穿褲子的比穿裙子的多,她們慢慢蹲下去,用手觸摸茄子、西紅柿、苦瓜,挑剔又嚴格。賣菜的大都是青年農民夫婦,他們手里捏著秤,耐心地站著等老太太細細選,一面訴說菜如何新鮮,是今晨剛從地里拉來的。人群里不時遇到鄰居,互相打個招呼,頗有他鄉遇故知的愉快感。一位八十歲的鄰居很瘦,平時少見,但她行動輕捷,真是有錢難買老來瘦。她買了兩尾活魚,急急忙忙往回走,說她孫子最愛吃魚,天熱怕魚死,趕緊回去剖殺,所以今天沒工夫買別的菜了。老伴選菜,我唯看買菜的人,各式各樣的人們,從買賣中表現出各自的性格、作風及人生態度。人之景,時令之景,其實遠比早市之景豐富多彩,從前看菜市往往見物不見人,今老矣,不愛物,才發現了人。一口袋菜有好幾斤吧,老人們中途坐下歇腳。就在路邊一個大草坪的鐵欄桿上,滿滿坐了一排奶奶們,有長臉、圓臉、白發、禿頭、戴眼鏡的、帶手杖的,她們在休憩中相遇,雖南腔北調,卻像老朋友一般親切相敘,她們在度過了七八十個春秋后的人生旅途相遇,能不是親密的同路人嗎?空中電線上往往棲止著一排排燕子,嘰嘰喳喳,霎時又飛散,它們路途正遙,并不留戀瞬間的相聚。我提著菜,扶著老伴,該回家做早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