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才算“重度”惡性腫瘤
得了惡性腫瘤不一定能得到“惡性腫瘤——重度”的理賠款,因為重大疾病保險的疾病定義(以下簡稱“疾病定義”)還要求必須達到“重度”。那么,怎么才能判斷惡性腫瘤是不是達到了“重度”呢?這一點在重疾險的銷售和理賠實務中尤其重要,只有對“惡性腫瘤——重度”給出明確、客觀的診斷標準,才能確定保險責任,減少理賠糾紛。
被保險人在申請理賠時,第一步要用特定的方法進行檢查,第二步要看檢查結果是否符合特定的要求。
特定的檢查方法就是“組織病理學檢查”,即從患者體內取出一塊病變組織,對其進行一定的技術處理后,放在顯微鏡下看,找一找里面有沒有惡性腫瘤細胞。
醫學上有三種辦法可以取出病變組織。第一種是做手術切一塊病變組織;第二種是鉗取,就是做內鏡檢查(如胃鏡、腸鏡、膀胱鏡、喉鏡、陰道鏡等)的時候,順著器械管道伸進去一個活檢鉗,然后夾一塊病變組織出來;第三種是穿刺。
臨床醫學中有兩種穿刺方法。一種是細針穿刺,細針的針頭大小跟我們平時注射時使用的針頭一樣。由于它只能取出少量的組織碎片,而無法取出一塊完整的組織,可能會導致給出的診斷結果比較籠統。另一種是粗針穿刺,粗針有點像“洛陽鏟”,一針下去,能取出一塊長條形的組織。與細針穿刺相比,粗針穿刺能夠提供更充分的病理學診斷依據,給出的診斷結果自然準確度更高。
與組織病理學檢查相對的是細胞病理學檢查,即采集病變部位的脫落細胞、體腔積液,從中分離出病變細胞進行檢查,常見的有宮頸涂片、胸腹水穿刺,以及在肺癌患者的痰液里找癌細胞等。需要注意的是,細胞病理學檢查的結果是不能作為理賠依據的。
疾病定義中,組織病理學檢查是涵蓋骨髓病理學檢查的,后者是指取患者的少量骨髓進行檢查,檢查方法與前者相同。
被保險人想獲得理賠款,除了要按特定的方法進行檢查,還要看檢查結果是否符合特定的要求。
首先,檢查結果要能在《疾病和有關健康問題的國際統計分類》第十次修訂版(ICD-10)的惡性腫瘤類別中找到。如果找到了,就說明患者得了“惡性腫瘤”,但還不能確定是不是“重度”的。
其次,要看檢查結果在《國際疾病分類腫瘤學專輯》第三版(ICD-O-3)中的編碼。編碼的倒數第二位是“腫瘤形態學編碼”,如果編碼是“3、6、9”中的一個,患者的惡性腫瘤就是“重度”的?!?、6、9”分別對應“原發性惡性腫瘤”“轉移性惡性腫瘤”“無法確定是原發性還是轉移性惡性腫瘤”。
疾病編碼規則有很多,也比較復雜,我們舉個例子簡單做個介紹(見圖1-1)。比如,肺上葉低分化鱗狀細胞癌在ICD-10中的編碼是C34.1,其中“C34”指的是肺癌,“1”指的是上葉。在ICD-O-3中,該疾病的編碼是M8070/33,其中“807”指的是鱗狀細胞,“0”指的是非角化的鱗狀細胞,斜線后的第一個數字就是腫瘤形態學編碼。本例中,斜線后的前一個“3”指的是原發性惡性腫瘤,后一個“3”指的是低分化。

圖1-1 肺上葉低分化鱗狀細胞癌疾病編碼規則示例
我們沒必要搞清楚每個編碼的意思,理賠時,只需要看斜線后的第一個數字就可以了。那么,如果這個數字是“3、6、9”中的一個,是不是就一定可以理賠呢?不,還有例外。